四川話裡有許多和普通話不一樣的稱謂詞,比如稱呼奶奶為「婆婆」,稱呼父親為「老漢兒」(「漢」讀二聲),稱呼老婆為「堂客」或者「老嬢兒」等等,稱呼曾祖父、曾祖母為「祖祖」,稱呼父親的兄弟為「X爸」而不是叔伯等等。而且各種稱謂還存在地域差別,比如川南自貢內江一帶稱呼爺爺為「阿公」或「家公」(發音為「嘎公」),這是客家方言的遺存;川東廣安和川南宜賓、瀘州一帶,稱呼爺爺為「嗲嗲」(發音為diadia,一聲)。
在這些有地方特色的稱呼中,運用最多、內部最為一致的稱謂詞,非「嬢嬢」莫屬。不管在四川哪個地方,幾乎都有這個稱呼。
其實「嬢」這個字,是「孃」的異體字,而「孃」簡化後就成了「娘」,「嬢嬢」實際上就是「娘娘」,但因為中文裡「娘娘」一詞另有含義,所以我們一般採取「嬢嬢」這個異體寫法,以示區別。
而在唐代以前,娘和孃原本是兩個不同的詞。用於「母親」「長輩婦女」的稱謂,一般用「孃」(如「爹娘」、「娘娘」),而「娘」多用作少女的稱渭(如「姑娘」「紅娘」「秋娘」),和「郎」對應。後來,兩個字漸漸混淆,現代漢字整理時,將「孃」作為「娘」的異體字。
在現代漢語中,娘字有三個義項:一是母親,如娘親、娘家、爹娘。二是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如姑娘、伴娘、新娘。三是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如大娘、嬸娘。但在規範現代漢語裡,並沒有「娘娘」這個詞,所以,四川話裡的「嬢嬢」是一個方言詞。
讀音方面,四川話裡的「嬢嬢」讀作一聲,即niāng,這也是和規範漢語所不同的。在字典中,「嬢」有兩種讀音,一為niáng,這也是最常見的讀音;二為ráng,出自《說文解字》,意思是「煩擾也、肥大也」,但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這個義項,所以這個讀音也已成為歷史。同樣,四川話裡的niāng這個讀音也不見於歷代的字典。
在四川,「嬢嬢」既可稱呼父親的姐妹(即姑姑),也可稱呼母親的姐妹(即姨媽)。稱呼父母的姐妹時,一般按其年齡長幼之分稱為「大嬢」、「二嬢」、「三嬢」直至「小嬢」或者「么嬢」,而不去區分是父親家還是母親家的。在四川人看來,姑姑和姨媽這兩個稱謂是比較陌生的,即使知道是什麼意思,往往也要反應一下。如果父母家都有姐妹,那四川人往往會擁有兩個「大嬢」、兩個「二嬢」……
同時,四川話中的「嬢嬢」,也可用來稱呼和自己沒有親戚關係但與父母同輩的女性,如擺攤賣菜的阿姨、鄰居家的嬸嬸、媽媽的閨蜜等,約等於普通話裡的「阿姨」。具體到個人,一般可以這樣稱呼:(姓氏)+大或小+嬢;姓氏+數字(大於一)嬢或嬢嬢,比如:張嬢嬢、王大嬢、李二嬢等等。
有意思的是,以前有一些服務行業的人員,對比自己年齡大的女顧客,一律喊「嬢嬢」,以示尊敬,而女顧客也覺得自己輩份高了,感覺有面子。而現代女性都怕別人說自己老,如果被喊成「嬢嬢」,恐怕都會不高興。
「嬢嬢」這個詞雖然在整個西南官話片區中都運用很廣泛,但絕大多數四川人並不知道它的來歷,更不知道這個詞並不是只有西南地區才有。
據考證,「嬢嬢」一詞來源於吳語,至今吳語區的蘇州、上海等地也有這種用法。例如80年代有一部很火的吳語電影《小小得月樓》(曾在CCTV6播出過),裡面有個反面角色就叫「白嬢嬢」。白嬢嬢喜歡開後門佔公家便宜,這部電影的的衝突就是白嬢嬢因為無法在小小得月樓裡佔到便宜,一氣之下向本家商業局的白科長告狀,白科長使用職權查封了小小得月樓。
《小小得月樓》演員表,白嬢嬢寫作「白娘娘」
除了吳語區以外,江淮官話區的南京、揚州等地,也有這種用法,不過揚州話裡的"嬢嬢"用法和四川話有所不同,僅指父系的女性長輩,母系的女性長輩則是「姨娘」。
觀察有「嬢嬢」這個詞的地區,從蘇州、上海,到南京、揚州,再到湖北、四川,基本上是沿著長江分布的。考慮到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因素,所以可能「嬢嬢」這個詞是隨著歷次移民,從長江下遊逆流而上,向長江上遊傳播,最後在西南地區被廣泛使用。
一個四川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彙,也有著這麼錯綜複雜的歷史,這也正好反映出四川與各地不同語言文化的雜糅碰撞,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四川方言,並具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參考資料:
《四川方言詞典》,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編,201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方言「嬢嬢」一詞微探》,《卷宗》2019年16期,作者馬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