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10個月小寶寶,從出生後溼疹很嚴重,並且一直腹瀉,營養狀態較差,體重增長緩慢,比同齡孩子輕很多,到醫院檢查得知孩子牛奶重度過敏,雞蛋輕度過敏。食物過敏和不耐受是嬰幼兒的常見問題,很多家長會選擇「忌口」來規避風險,這種做法正確嗎?
當前,食物過敏問題越來越困惑孩子家長們,尤其是嬰幼兒的食物過敏應對不正確,亂忌食不僅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還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據變態反應科宋瑜欣主任介紹,兒童過敏大多數發生於出生後的第一或第二年,自述食物過敏的發生率高於10%,但真正食物過敏在1歲時患病率高峰大約接近在6—8%,此後逐步下降直到青春期之後患病率穩定在大約3—4%。
宋瑜欣主任說,因為嬰兒出生後所接觸最多的食物都是最具有抗原性的高蛋白物質,像牛奶和雞蛋,並且嬰兒的腸道的屏障作用和免疫系統發育均不夠成熟,那麼處理食物的抗原能力不足,使得牛奶和雞蛋所含大分子直接進入血液,從而引發了食物過敏。這種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分為速髮型、遲髮型和混合型,其中速髮型是IgE介導(體液免疫)常在2小時以內發病。而IgE又主要的分布在身體的皮膚和黏膜上,因此,這種速發反應主要表現在皮膚和黏膜所累及的器官和組織。如果在皮膚上就可以出現蕁麻疹或溼疹樣等皮損;如果是在上氣道黏膜上就可以出現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比如打噴嚏,流鼻子,鼻子堵,鼻子癢;如果是在下氣道就可能出現咳嗽,喘息等哮喘的一些症狀;如果表現在消化道黏膜上,就可以出現噁心、嘔吐、拒食、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消化系統的症狀。久而久之,患兒就有可能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甚至影響孩子的整個生長發育,而且孩子的生活質量也會大大地下降。
宋瑜欣主任強調以下情況需要查找過敏原:3歲以內嬰幼兒,中到重度難以控制的溼疹,尤其是當患兒出現速發反應、有消化道症狀和生長發育遲緩等情況,需要檢測過敏原。當不能採用有效的體外試驗來診斷食物過敏又懷疑患兒食物過敏時,可以採用診斷性飲食迴避。具體方法為:讓患兒或哺乳期母親嚴格迴避可疑食物2--4周,如果患兒的臨床症狀得到明顯改善,則高度懷疑對此種食物過敏。如果臨床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則可能與該種食物沒有關係,可以繼續食用。但是應注意以下問題:1.用於診斷是否食物過敏,飲食迴避時間一般為2-4周即可,最長不要超過6周,否則容易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2.迴避要完全;3.替代品不能出現過敏反應,同時要營養充分,可以滿足患兒的營養需求。
在變態反應科接診的患兒中,牛奶、雞蛋、小麥過敏約佔80%左右。為了有效地幫助和解決嬰幼兒食物過敏的困擾,變態反應科每周四開放食物過敏門診,主要針對牛奶、雞蛋、小麥等新鮮食物進行「點刺檢測食物過敏原」,查找過敏真正「元兇」,避免過度的規避食物,為患者解除困擾。
具體事宜如下:
一、門診開放時間:每周四上午 8:00---11:00
二、號源:現場掛號, 8:00---9:00 4個;9:00---10:00 4個
三、家長注意事項:
1、一周內忌食抗組胺類藥物(抗過敏藥物)和激素類藥物(包括口服和靜脈用藥)
2、自帶新鮮食物如:雞蛋、牛奶(可直接飲用的鮮奶)、小麥(自帶麵團)。
新聞連結
食物過敏是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全球兒童食物過敏的患病率為6%--8%,成人患病率是3.5%--4%。針對兒童食物過敏,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
食物不良反應和食物過敏
食物不良反應(Food adverse reaction)是指在進食某種食物後所發生的異常臨床反應。食物中毒、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等都屬於食物不良反應。
食物過敏的臨床表現
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胃食管返流、便秘等;
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喘息、憋氣、呼吸困難等。
皮膚症狀如:皮膚瘙癢、紅斑、風團、水腫和溼疹等。
嚴重食物過敏甚至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
食物過敏與溼疹
食物過敏與溼疹的相關性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食物過敏與溼疹的關係可以形象比喻為「雞生蛋蛋生雞」問題,即食物過敏可以導致溼疹發生,而溼疹發生又可以呈現出食物過敏相關症狀。1915年Schloss研究發現溼疹患兒避食敏感食物會使其臨床症狀得到明顯改善,由此食物過敏在溼疹發病中的作用開始得到重視。全球兒童食物過敏的患病率大約為6%--8%,而溼疹患兒的食物過敏患病率高達40%,明顯高於其他兒童,因此食物過敏在兒童溼疹中極為常見。1985年到2004年溼疹中食物過敏的發病率,大約1/3到2/3溼疹患兒存在食物過敏。但並不是說所有溼疹的患兒都會出現食物過敏,食物過敏與患兒的年齡和疾病的嚴重性有關,年齡越小、疾病越嚴重,食物過敏的可能性越大。
食物過敏的診斷
主要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診斷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常用的體內實驗包括皮膚點刺(SPT)、特應性皮膚斑貼試驗(APT)、口服食物激發試驗(OFC),體外試驗主要是血清特異性IgE抗體的檢測(sIgE)。
食物過敏的治療
首先是嚴格迴避過敏的食物,必要時可以給予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等對症治療。以牛奶蛋白過敏為例,應該嚴格迴避奶製品,包括牛奶、奶粉、酸奶、蛋糕、冰淇淋、奶糖等。應選擇牛奶替代品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無過敏原性或低過敏原性;二是營養充分,滿足患兒生長發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