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正:「中國書法是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的!」

2021-02-08 當代書法

■ 陳永正(1941.12—),字止水,號沚齋,原籍廣東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廣州。1962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廣州市第三十六中學語文教師。1978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專業研究生,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現為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詩教學會會長………



陳永正

「中國書法是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的!」

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

文章來源 | 網絡


★★★★★



陳永正(1941.12—),字止水,號沚齋,原籍廣東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廣州。1962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廣州市第三十六中學語文教師。1978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字專業研究生,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現為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詩教學會會長。



書法,漢字文化最具特徵的藝術,在面臨「文化轉型」時,它擔負著承先啟後的重任。對當前書壇而言,它的必急之務,不是書法如何創新,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走向市場,甚至不是要創作出多少精品。書法界仍需「撥亂反正」。為弘揚書法這一華夏優秀文化遺產,必須認真研究「重新繼承」的問題。


幾十年來,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了。砍去的樹木可以重栽,拆毀的殿堂可以重建,但在精神上的淪喪卻是難以彌補的。我們要對傳統的書法藝術再作審視,重新發現它永恆的價值,它所蘊涵著的豐富哲理詩思,它所表現的中國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在書法藝術活動中,人獲得最大的生命自由,與自然萬物渾融為一。書法藝術超越時空,共漢字四方流布,長存不滅。我們需要反思,在二十年前開始的一輪反思之後再作反思。


當代書壇「反傳統」的傾向


經過十年浩劫嚴酷的思想禁錮後,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書法理論家們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思想是可以自由的,他們開始反思,第一對象就是傳統書法。一些青年書論家宣稱:書法傳統氣數已盡。書法藝術自唐代已走下坡路,宋人無突破性的發展,明人也只有王鐸一人稍成氣候,清人更不足觀,名家如吳昌碩等不過是迴光返照,近現代人更是回天乏術。縱觀千年書史,挽書法之頹運者,捨我其誰!熱情而躁動的青年一代書者,打出「創新」的旗號,宣稱要對歷史傳統全面反思和重新定向,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發起一場書法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傳統」成了一時風尚。逆反心理使青年書者無法冷靜地對待現存的事物,沉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更使他們不勝負荷,他們想脫身,想逃遁,要推倒過去的一切,把書法藝術看成是「一種民族的歷史陳跡或一種古董」,必須「全面超越」。於是,「現代書法」便應運而生了。


「現代書法」植根於西方現代藝術理論,而借鑑於日本的現代派書作。現代書家毫不隱瞞他們的觀點,在「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的美麗口號下進行創作。他們與傳統劃清界線,以「視覺反差」的大小作為衡量藝術品優劣的標準,主張以全新的形式給觀眾以「感官刺激」,搶眼奪目,使人產生「霎時快感」。這些衝動的年輕人,活動能力很強,一個又一個的展覽,一本又一本的作品集,真令人眼花繚亂。滿足於似乎是輝煌的目前,把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永久性和美都揚棄了。


傳統書法歷時數千年,名家輩出,佳作如林,古典藝術珍品在人們大腦中留下了大量的感性信息,而廣大的書法鑑賞者的心理信息儲備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建立的,鑑賞水平越高的人,其信息儲備則越是豐厚。反傳統的現代書法,提供給人們的只是一堆破碎零亂的信息,缺乏美學分析價值。違反了傳統所承認的藝術標準,又未能建立新的標準,像一匹脫韁的馬那樣橫衝直撞,最後站在現代化的大街中心茫然而無所依歸。以「創新」為口號的「現代書法」,博得了一些害怕別人說「守舊」的人物的默許或支持,反傳統的藝術西風,一時吹遍神州大地。



「創新」的誤區


多年來,我們的文藝批評陷入一個誤區,難以自拔,那就是對「創新」的強調與誇大。好像一切「新」的,都是進步的,光明的,有無限前途的;一切「舊」的,都是落後的,腐朽的,要打倒和消滅的。破舊立新,成了文藝家最重要的任務。新舊之辨,也成了真偽之辨,美惡之辨,優劣之辨。藝術上的盲目求新,其惡果是割斷傳統,割斷歷史。上面談到的「現代書法」,可作為最有代表性的例證。


我們看到一些書家所作的無望的努力:有人為「走向世界」,把漢字書法異化為能被西方人「理解」的線條符號;有人為取悅於時流,做出千奇百怪的姿態,如誇大扭曲的象形,濃淡墨以及各種彩色的混用;有入主張打破傳統的技法,另創新的筆法、結體、章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無不是打著「創新」的大旗去幹的。



其實,稍有文藝理論常識的人都懂得,藝術風格的獨創性與藝術品的不可重複性,是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每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所必具的。陳陳相因、平庸、淺薄的決不能算是藝術。《世說新語》載庾道季的一段話:「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有的藝術品雖歷千古而常新,有的才問世不久便成了明日黃花。人們寧願再看一遍已經看過百千遍的《蘭亭敘》而不願多望一眼新製作的劣質品。評論藝術品,只有優劣之分,而沒有什麼新舊之別。


藝術要有個性。學習傳統而不能自拔者,拘於成法,字字有依據,筆筆有來歷,只能成為「書奴」、「字匠」。求新者為了「表現自我」,一味在形式上下功夫,以圖形成個人風格。或刻意造作,千奇百巧;或隨意揮灑,自以為「逸筆草草」,或專學古代的小名家,藉以避熟求生;或摹仿現代有獨特書風的作者(如弘一、徐生翁等),以他人的個性為自己的「個性」,則更是可悲。正如喬·薩託利指出的:創新並非易事,它的捷徑是不學無術。不少以創新為名者,實際是學習上的懶漢。他們怯於基本功長期而艱難的訓練,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碑帖而進退茫然,希望憑自己的小聰明在最短的時間內闖出新路。其中有些人通過藝術以外的努力,或入選展覽,或獲獎項,或出書帖,取得表面上的成功。綜觀這些書壇上的弄潮兒,不待歷史去評判,潮頭一過,他們就已擱淺在沙灘上。



還有,偶然涉足書法的一些畫家,對書法的歷史和傳統精神不甚了了,對具體的技法也未完全掌握,便迫切地想把書法納入美術的範疇,以繪畫去置換書法的內核,把寫字變作畫字,或把書法變作「書法畫」。當然,不少畫家的書法,不無可觀之處,也值得書法家借鑑,但中國書法獨立的藝術精神決不是繪畫所能包容得了的。


近二十年來,文化開放的大潮衝擊著中國傳統的文藝種類,理論家們天天都喊著要新,要變。似乎不新則亡,不變則亡,創新求變,逼在眉睫。國畫是這樣,詩詞是這樣,書法也是這樣。接著來的便是不斷的摸索,沒完沒了的嘗試,光怪陸離的魚龍蔓衍,譁眾取寵的變化翻新。以文言為載體的舊體詩詞和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要新要變,談何容易。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書法,還未具備「變」的條件,在理論上沒有找到新的出路,在實踐上也沒有較大的突破,足以影響一代的書法藝術天才尚未出現。建議中青年的書者,摒除浮躁的心態,冷靜下來,多讀些書,較深入去了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還要在書法的理論和實踐上多下功夫,博習精取,不求新而自新,不求變而自變,融匯百流,自成一家。不趨時,不媚俗,保持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在藝術上定可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也許,會有人說,以上所談的都是虛飾之辭,其目的是反對創新。其實,創新是每個藝術家的美夢。試觀古往今來,專意於藝術的人如恆河沙數,能戛戛獨造,自創一格的人究竟有多少?在漫長的中國書法史上,能算得上是創新的也只有那麼幾個、幾十個。創新者須有極高的天賦,極深的學養,極大的努力。人不代出,代不數人。二十世紀中,康有為之後,誰是真正的創新者?天才,不用人們指手畫腳地提醒他如何創新,他自會找到應走的路;而對大多數書法工作者來說,妄談創新,則易自陷絕境。甘苦之言,唯識者諒之。

書法的時代精神


書法,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藝術精神,也植根於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



有書論家提出,當代書法的時代精神,應體現出中華民族在新時期中偉大的歷史使命,必須有豪邁的氣概、宏闊的境界,旺盛的生命力,從藝術上來說,就是「現代性陽剛之美」。

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不像文學,也不像繪畫,它只儲存於漢字。書法家可以寫一首兩千年前的詩歌,也可以錄一段當代名人的講話,甚至可以大書獨體字。它的抽象性使它可以脫離具體的內容而獨立存在。它不表現什麼,它什麼也表現。要說明當代書法的主體精神是什麼,實在不容易。所謂的「傳統派」、「現代書法派」或是「書法新古典主義派」,都宣稱,只有本派才能表現當代的精神。


我們不必糾纏在概念和定義的紛爭上,議論什麼是書法的時代精神,還是先從書法藝術精神的哲學和美學本體去探討一下。


漢字書法,本於中國傳統的哲學。先秦的「陰陽」學說,漢人的「天道自然」理論,魏晉的玄學,唐代禪宗的「頓悟」說,宋儒的理氣之論,明人的心學,都對書法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傳統書法之所以如此豐富,如此深厚,如此多姿多彩,與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多樣化與寬容精神是分不開的。



陽剛之美,當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躍動的靈魂,不斷拼搏的生存意志,奮發向上的超越精神,人們喜愛剛健有力的書法是完全有道理的。然而,在物質文化日益膨脹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家園也日益萎縮,寧靜的心境,澹泊的襟懷,已難以在塵世中葆有。陽剛至極而成為亢陽,失去陰柔的緩衝與調和,亢陽就變得暴烈和不可抑制。書法藝術如果只能有陽剛的一面,或如果只強調陽剛的一面,而忽略陰柔的一面,那麼書法的藝術精神,就變得殘缺不全。我們怎能放棄一直享有的完美和自由,而加以新的桎梏呢?


時代精神,應該是博大的、兼容的,是與我們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融合無間的。我們佩服「現代書法派」的探索精神,也欣賞一些充滿著奇思異想的佳作;我們也尊重「傳統派」的堅毅與執著,敬佩他們為維護書法數千年道統所作的努力;我們更讚美那些堅持藝術自由的書法家們,他們的精神翱翔於時空四維之中,既可聞到古代哲人的謦欬,又跟當代民眾休戚相關,命運與共,他們憑藉一些簡單抽象的線條,構成千變萬化而又難以言傳的意象,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和自由精神,他們的書法藝術體現了東方哲學和美學最高遠最深微之處。近百年來,康有為、李叔同、沈尹默、林散之等,都是他們所屬的時代的代表人物。



關於精品意識


創造精品,是每一位藝術家追求的目標。書法家必須樹立精品意識。這是無可置疑的。歷代的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和為數不算太多的傑作。首先應以這些精品和傑作為參照物,建立當代人能夠接受的審美標準。


傳世精品,對當代藝術家是巨大的挑戰。我們只得正視,我們無法迴避。無論是傳統派或是反傳統派,都得接觸它,學習它,最後還得與它較量。對傳世精品鑽研越深,則越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有些人以至溺而不返,喪失自我,這是不可取的。當代人應清醒而冷靜地看待傳統,不是膜拜而是感悟,在對傳統的接受中融人現代的意識,明確什麼才是真正的精品。


精品,是書法家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製作出來的。書法,不像電視、戲劇、雜技、繪畫、攝影等藝術門類那樣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靠領導的指示、行政的命令、財政的支持,通過藝術工作者的集體努力,可以「抓」好一部電影,一出話劇,卓有成效地出精品,而書法由於它在藝術上的特殊性,不可能一抓就靈。某些省市有這樣的經驗,在大賽大展前,採用集訓的形式,專家講課,個別輔導,反複製作,或揣摩評委的意向,或摹擬時賢的風格。固然,這些做法可收到短期成效。提高參展率和獲獎率,但把藝術創作變成科場應試,只能培育出一些書法工匠,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在中國,目前很少專業的書法家,要多出精品,還需要更多人參與,尤其需要更多的文化人參與。精品的產生,要有很多條件,首先是書者須具較高的藝術天賦,對書法有深刻的感悟,還要經過長期的技巧訓練,創作時能進入理想的狀態,並生發出創作激情,採用獨特而又豐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個人強烈的藝術風格。樹立精品意識,必先樹立精品的創作意識。


什麼是精品?傳世精品如《蘭亭敘》、《祭侄稿》、《書譜》、《神仙起居法》、《黃州寒食詩》、《諸上座帖》等,是經過千百年來歷史反覆檢驗留存下來的,為歷代行家公認的。試觀當代書家,哪些作品是代表作?連作者自己也說不清楚。歷屆全國大展大賽獲獎的作品,究竟有多少件能在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歷史上書法精品的產生,往往是書家的妙手偶得,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謂「無意於書」而其書自佳。「無意」,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能,人的至情至性和藝術才華得到自由釋放。越是刻意求工,精心設計,作品就越是矯揉造作,少氣乏神。如果我們只顧極力去創作精品,其結果可能恰恰相反,製作出更多的劣品來。



創作精品,不要有商品意識。藝術品可以成為商品,但藝術家決不能變成商品生產家。為適應市場需要,迎合買家口味而成批製作的「行貨」,只能是工藝品或贗品。藝術作品應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


如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容許自由地發揮個人的藝術才華,這對書法這一高度個性化的藝術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只要每一位書法家都能勤學苦練,扎紮實實地做好「字內功」和「字外功」,自覺地追求獨特的風格,書法精品的大量湧現是可以預期的。


走向世界與走向市場的問題


書法理論家們一廂情願地提出:書法要走向世界。近代,東西方文化兩大板塊在接觸,磨擦,強勁的西風吹開了東方緊閉已久的門戶。人們在驚呼西方文化意識侵入的同時,也熱切地希望中國的文化精神能走向世界。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本世紀中,個別的西方畫家受到中國書法啟示,曾創造出所謂「書法畫」的新品種。當代一些書論家便驚喜地認為,「現代西方藝術竭力地向中國藝術靠攏」,因而念念不忘如何使中國書法「走出一條通向世界文化融匯之路」。真可謂用心綦苦。


中國書法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以漢字作為載體的書法,除了在中國本土外,只能生存在使用漢字的國家和人群中。書法在日本的情況,已為大家所熟知。韓國,一個只使用少量漢字的國家,書法也擁有一大批愛好者。光在漢城,就有二千多家書法館,幾千人從事書法教學工作,數以萬計的兒童和成年人在學習書法。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的華人中,也有不少書法愛好者。近年的新移民,更推動當地書法藝術的發展。這一切,都不足以說明中國書法已走向世界。


不認識漢字的人,不可能真正認識中國書法,不了解中國人文精神的人,更不可能理解中國書法。書法的意象、氣韻,書法的高遠而玄妙的藝術精神,中國人中傳統文化修養較差的都無法去領略,更遑論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了。西方藝術家創造的「書法畫」,日本藝術家創造的「前衛派」書法,都採取同一舉措——拋棄漢字,把書法還原為無意義的線條符號。一些海外的華人書家,為了取得當地藝術界的認可,也製作一些「純粹的」線條藝術,或採用甲骨文、金文中的象形字描畫成圖。國內一些主張書法走向世界的人,也在喊「書法的創新重任落在畫家身上」,要把書法繪畫化,以畫人書,以畫代書。


中國書法如果只能以這樣的面目走向世界,那就是宣告中國書法精神的消亡。


也許可以這樣說,書法已分成兩宗,一是中國本體漢字書法的正宗,一是異化為線條抽象畫的旁宗。旁宗可能會發展成一個新的藝術品種,或可會走向世界,但它已經不是中國書法了。 

 

漢字書法既然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也就不可能走向世界市場。在日本、韓國這樣經濟發達的國家,書法並沒有像繪畫一樣,進入市場,賣上高價。著名的書法家們並不汲汲於出售自己的作品。書法成為「書道」,一種愛好,一種修養,一種哲學理念的體現。在國內,書畫市場實際上只是畫市場。在拍賣會上,書法作品的價位只及得同層次的畫作的百分之一,甚至不時傳出二元錢捧走一張名家作品的怪聞,連千百年來書法家專利的招牌,也被各式各樣的首長字、名流字以及整齊劃一的電腦字佔據了,頗令急於走向市場的書家感到不平和氣餒,但這畢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書法家所付出的「積累勞動」與其報酬是不相稱的。要麼是放棄藝術活動,轉向其他可賺錢的領域;要麼是固守原來的陣地,繼續追求個人的藝術理想,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有些書者不自珍惜羽毛,大量製造行貨,廉價地批發出售,把高尚的藝術創作變成謀取小利的手段,實在是不值得的。當然,我們沒有清高到口不言錢的地步,書家收受潤筆無可非議,但想要像古人那樣賣字營生,恐怕在當代已不大可能了。


正由於書法是獨一無二的,它雖不能真正走向世界,但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仍有它崇高的地位;它雖不能完全走向市場,但仍有它擁有的比金錢還重要的價值。



廣東書壇的歷史與現狀


在歷史上,廣東書法起步較晚,直到明代,才出現可與中原、江左頡頏的書家書作。哲學家陳白沙把書法作為一種個人修養手段,在書境上妙造自然,對廣東書壇影響深遠。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多是哲人、學者、詩人、畫家的書法,展示了嶺南本土文化高雅清新的一面。清末李文田、康有為提倡北碑,力矯頹風。近代廣東書家往往先植根於帖學,再參以北碑之法,運剛入柔,以期自成面目,碑帖合流,已成為書家努力的目標,廣東書壇在全國書壇上亦居領先的地位。


近半個世紀以來,廣東的書法家,在書法這片藝術淨土上耕耘著,取得豐碩的成果。他們心定神閒,不躁不爭,自得其樂。另一方面,由於書家們往往足不逾嶺,少與外省交流,以至一些相當傑出的書人書作,也未能受到應得的重視。老一輩書家,如容庚、商承祚,所作的甲骨文金文莊重典雅,秦咢生的行書沉厚勁挺,吳子復的隸書高古樸茂,麥華三的行楷圓潤流美,李曲齋的行草秀逸清勁,朱庸齋的小楷蕭散閒淡。這些名家門下都有一批弟子,師徒授受,形成流派。老書法家指導後學,要沉進古代的傑作中,領會各個時代書法珍品的不同風格。可以說,古典的藝術精神已深入廣東書家的骨髓中,他們的藝術品味是相當高的。




近十多年來,廣東書壇被認為是落後了。在全國大展中,入選的人數逐年減少;在中國書協的學術、組織、創作、評審等委員會中,也沒有廣東人的份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把責任推到某些個人身上。廣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驕人的成就。衣食住行種種問題解決了,人們的心理自然得到平衡,廣東書法界的心態是安穩的、健康的。當內地的書法家在為找尋出路而躁動掙扎時,廣東書家卻以寧靜的心境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進行創作,從容不迫,腳踏實地,以不變應萬變,不受書壇上各種動蕩的思潮影響。「現代書法」、「書法畫」等玩意,在廣東書壇就從來沒有流行過。如今,中國書壇上一些理論家驚呼,書法出現了危機,「書法熱」已經冷卻,擾擾攘攘二十年的書法界,正準備回歸到傳統的出發點時,廣東書法界在學習傳統上已有了堅實的基礎。廣東書法有自己的整體風貌,清秀雅健的書風也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當前,廣東書壇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在這裡,我只談談其中三點:


第一:書法家必須提高傳統文化的素養。人們都認為,中國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藝術。如果書法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的認識研究,如何用書法去體現它的精神呢?比如說,書法母體是漢字,不知道漢字的源流演變,怎能很好地理解漢字的形態美呢?古人說:「書為心畫」,不了解儒家的心學,怎樣能以書法去抒寫個人的懷抱和性情呢?問學為書法的主要表現內容,不領悟古典詩詞中的文學意蘊,怎談得上去創造書法的藝術境界呢?書法與哲學、宗教,與繪畫、音樂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對此都一無所知,如何能使書法超越古人、達到新的高度呢?有人的書作中錯別字屢見不鮮,可還強辯說這於藝術無損;有人一下筆便是「白日依山盡」,似乎中國文學寶庫中就只有那十首八首詩詞可供揮灑,更說不上書寫自己的作品了;有人寫完主要內容後,不懂得如何落款,如何補白。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認真讀書,注重學養,加強「字外功」是藝術創造的重要保障。


第二:廣東書法界要加強書法理論的研究。試檢索《中國書法論著辭典》等工具書看看,其中有多少廣東人寫的著作和文章?真令我們感到慚愧。理論對創造起到指引和保證的作用,缺少理論家,缺乏系統的理性認識和引導,書壇便不免出現創作上的盲目性與守舊。書法工作者對書法藝術的本質、美學範疇、發展規律等無所知或知之不深,也就難以提高整個書壇的創作水準。《嶺南書藝》雜誌曾為廣東書壇作出貢獻,可惜因種種原因而停刊。如今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廣東書法界的理論陣地,省文聯已同意創辦《書藝》,以叢書的形式分輯出版。希望《書藝》出版後,能對我省開展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廣東書家應努力追求個人的獨特風格。廣東書法教育有「私學」的傳統,老師帶徒,一脈相傳。以某些名家為源頭,形成若干流派。當代吳子復、麥華三、李曲齋等幾位前輩,影響尤深。私學方式的教育,能使生徒打下堅實的基本功,但也容易產生偏向和弊病,如恪守「師法」、「家數」,從學者囿於一隅,書風劃一單調。沒有藝術個性的作品,很難稱得上是精品。







整理編緝_小白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當代解讀》文章

相關焦點

  • 陳永正談劉逸生書法 | 以詩人之心觀詩,以詩人之心作詩,以詩人之心書詩
    要看得懂,還要去理解形而上的,要提升到哲理的層面,你才能夠了解他們那種最具個人風格的書法。看什麼?看氣象,看神韻,看情調,要從精神的層裡去看,你能夠真正看懂。這是最難的。劉逸生先生的書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詩意」。先生閒暇時,每好抄錄古代名言秀句,而更喜歡的是抄錄自己的詩詞。
  • 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 郭子緒:胸無點墨的人寫不出好書法
    對書法的認識方面,我想簡短地談一點我想談的東西。第一,我們應該有對中國書法的自信,這也是一種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一個自我認識上的自信。因為中國書法已經在世界藝術之林裡立定腳跟,沒有人不承認中國書法是世界藝術之林中一個獨特的高品位的藝術門類。它跟油畫、版畫、雕塑、壁畫、中國畫一樣具有很大的份量。而且我認為它還有獨到的地方,跟油畫、版畫這個系列不同的地方。
  • 引領嶺南書印學史研究及書法創作的方向
    隨著科舉考試的廢除,寫字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了,書法教育又不納入藝術教育的門類。民國之初,鋼筆的傳入中國,由於它具有攜帶方便和書寫便捷等實用功能,當時的政客、文化人、讀書人擁有一支鋼筆,已經成為他們身份的象徵。政府及學校的推廣,從政府官員到學生都使用鉛筆和鋼筆作為書寫工具。因此,傳統毛筆書寫被鋼筆書寫所取代,毛筆字逐漸不為世人所重視,逐漸失去其地位。
  • 紅星大家|吉狄馬加:讓詩歌走向世界,我們該怎麼做?
    最近幾年,吉狄馬加一直致力於做一件大事: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他先後推動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成都國際詩歌周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其關於「成都,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這一觀點,更是引發多國參會詩人共鳴。如今,計劃今年十月舉辦的2020成都國際詩歌周,如何確保國際性?吉狄馬加為何鍾情於在詩歌中返鄉?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文化作為,有何思考?
  • 古代最完美的一幅書法,學好了這幅字,你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書法!
    在武俠小說的世界當中,有一門功夫是《獨孤九劍》,能破所有門派的武功,還有一部內功心法,叫做《九陽真經》,天下所有內功皆不出此經之藩籬,還有一部武學寶庫,就是《九陰真經》,此書保羅了天下武學,乃是天下武學總綱!
  • 英媒:中國白酒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2月17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月31日發表題為《中國白酒能否走向世界》的文章稱,白酒是地球上飲用人口最多的烈性酒,但這完全是因為中國人喜歡。中國每年的白酒消費額高達啤酒的3倍、葡萄酒的15倍左右。白酒產量能達到每年100億升,是全球第二大烈性酒伏特加的兩倍以上。如此海量的白酒足以灌滿每個英國人家裡的浴缸。
  • 書法大師戴向陽
    現為中國少兒書畫教學理事會成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全國規範漢字高級講師,全國硬筆書法註冊教師,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註冊書法教師。秉承家學,十歲習字,至今不輟,學漢唐,師魏晉,諸體兼擅。學生時代多次獲桃江縣、益陽地區及湖南省書法大賽一等獎,並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十六歲起參加成人賽事,先後在全國「石林碑林"、「青春杯」、「東方杯」、「嶽陽樓杯」、「畫聖杯」等大賽中獲獎。
  • 如何欣賞中國書法?
    近來越來越多的人表示看不懂藝術到底是怎麼回事了,且不談現在世界藝術的豐富性搞不明白,其實,中國藝術最典型的高峰書法藝術,大多數的人也沒有辦法領略其美感。中國人自古就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說法,意思是說二元乃至多元的統一能造就新的方向和發展,但是一味的追求一致或相同,就不能繼續發展。正所謂土和土在一起還是土,但是土和水在一起就能變成泥。世界的文化斑斕多彩,正是因為這種多樣性,才能把更多的美展現出來。
  • 中國書法時空觀
    張勝利先生提出,在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只有草書堪稱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書法藝術,而楷書、隸書、篆書、魏碑等只是一種文化而非藝術,只可稱之為適用書法!可謂見解獨特,振聾發聵。不言而喻,適用書法和書法藝術,完全是兩種境界。
  • 人民日報走向學科:從世界視域看中國哲學發展
    知識分化與世界歷史的形成催生「世界哲學」   隨著歷史越出地域限制而走向世界歷史,歷史空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種意義上得到突破,這就為真正超越特定界限(包括文化背景的界限)而走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提供了歷史前提。同時,近代以來,隨著知識不斷分化,學科意義上的不同知識形態逐漸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並愈來愈趨於專業化、專門化。
  • 中國的漢字書法是傳世之寶 豐富了人類藝術
    原標題:中國的漢字書法是傳世之寶 漢字書法,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它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它歷經悠長歲月而依然生命勃發、枝繁葉茂。它正在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書法藝術以自身的價值和形式,豐富了人類藝術。
  • 郭子緒|胸無點墨的人寫不出好書法
    因為中國書法已經在世界藝術之林裡立定腳跟,沒有人不承認中國書法是世界藝術之林中一個獨特的高品位的藝術門類。它跟油畫、版畫、雕塑、壁畫、中國畫一樣具有很大的份量。而且我認為它還有獨到的地方,跟油畫、版畫這個系列不同的地方。為什麼畢卡索所作為西方的大畫家能說出來:我要是在中國,一定是一位書法家而不是畫家。這話畢卡索決不會是開玩笑說出來的。
  • 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主持人:未來的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能否構建一個全新的中國經濟學學派,進而能夠在世界學術界起到引領作用?  林:社會科學理論貢獻的大小決定於被解釋現象的重要性。進入近代社會以後,各國的經濟關聯十分密切,發生在大國的經濟活動不僅影響大國本身,而且會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發生重大影響。
  • 何應輝暢談「中國文字與書法發展」
    書法藝術的產生,離不開它的物質基礎:一個是漢字本身,第二個就是特殊的書寫工具——毛筆,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這樣的物質基礎上,書法藝術才可能產生它的精神內涵。書法的意義,絕對不只在於對文字內容的表達,它的用筆、結構、章法當中,既能夠包含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徵和哲理法則,與此同時,又是人——書寫者的性情、氣質、修養、審美理想的藝術性表達。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日韓文化是一種特殊構造,自身沒有發育成熟成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實用性方面進行消化改造,骨子裡依然是土著性。中國的文化是原創文化,日韓是模仿文化,有根本區別,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現實。書法的演進一定是從內部突破,而不是從外圍尋找出路。殘酷的市場組織了「現代派」的蔓延。
  • 誰是「中國書法」傳承人?
    而漢字書法更以其歷史長、運用廣、影響大而成為整個大中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也被十四億中國人稱為中國文化藝術的核心,這是毫無疑義的。中國文化人更以此倍感自豪。但問題是我們已經取得了世界遺產的稱號而不知珍惜,不知道進一步地去為中國書法申報傳承人,並為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建檔保護。中國書法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是相輔相成的,不好割裂。
  • 田蘊章書法講座第五十五集:書法不可能速成
    [769988] 未知 網友: 於2009-08-17 04:17 發表評論:  「書法有速成嗎?」鄧拓說:「有。」美女:「真的啊!」哈哈。。。 [767022] 河北省 網友:書法學者 於2009-08-10 16:01 發表評論:  希望田老師的講座還能多一些
  • 你不知道的中國書法,日本人卻頭頭是道—摘錄《中國書法理論史》
    不過呀,日本一位先生呢卻將咱們中國書法理解和了解的比咱們普通人透徹啊,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書法文化需靠我們代代相傳!下面就來看看這位中田勇次郎先生就唐代書法發展是怎麼說的吧!在中國書法史上,一般說來,產生二王的晉代可以看作是黃金時代.但是,其後的唐代,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更是書法的繁榮昌盛時期.這兩個書法興旺時代,常被世人並稱為.晉唐二塊一歷史上看,唐代建國初年,書法就成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內容之一眾所周知
  • 中國特色幼兒園以這種形式走向了法國,走向了世界……
    中國特色幼兒園以這種形式走向了法國,走向了世界…… 今天,我為您播報的主題為:《中國特色幼兒園以這種形式走向了法國,走向了世界》 其中一個小朋友,用中文非常清晰地說:「阿姨,阿姨,您坐我這兒……」評論區也越來越多的網友發聲,看到了不對勁兒,指出視頻來源應來自中國幼兒園,應該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