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要使中國文化「走出去」,重點是要抓好這樣一些環節:充分關注世界文化市場的需求;力求講好「中國故事」;與經濟、貿易交流相協調;切近生活世界;創新文化推廣的方式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只有貫徹落實這些基本要求,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為何要走向世界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一方面,只有走出去,才能展示我國文化的形象和影響力、競爭力,才能在國際文化的比較中彰顯其整體實力。而且,文化能否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種「強」的標誌。另一方面,只有走出去,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鑑國外先進文化成果,壯大我國文化力量。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在文化發展上,封閉就意味著停滯、衰落,開放就意味著進取、強盛。讓文化走向世界,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之所以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直接原因就在於世界不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或者說,即使有所了解也因種種原因可能是不準確的了解,甚至是歪曲的了解。這就迫切需要使我們的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日益受到高度重視,並有比較紮實的推進。近年來,中華文化優秀成果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如面向國外系統翻譯、出版和介紹我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國家大力支持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進行有關經濟社會和國際問題的研究;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構建人文交流機制,發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性組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文化合作機制框架下同多個國家籤署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成功舉辦各種「中國文化系列活動」等等,有效擴大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但是,也應當看到,現在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與我國經濟、政治的地位還不相稱,主要表現是文化產業的規模有限,文化貿易大部分產品還處於逆差,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遠遠不夠。推動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

拿什麼樣的文化走向世界

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我們常講,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樣講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應予以全面的理解。就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個國家的文化要想在世界舞臺上確立自己的地位,必須突出文化的民族性。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可能引起世人的關注,也不可能在世界上產生多大影響。就此而言,確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是,並非任何民族性的文化,都會自然而然走向世界。只有體現時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也就是說,一種文化只有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呼聲,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走向世界。實際上,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歷代都在講,但先秦不同於兩漢,兩漢不同於宋明,不同時代有其不同的內容,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總之,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既要彰顯其民族性,又要切近現實、富有時代感。這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所要走向世界的文化,恰恰是符合這種發展規律的現代文化,而非僅僅是面向過去的傳統文化。

既然走向世界的文化必須是富有時代感的文化,這就要求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換,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使傳統文化面向現代、面向世界。因為現代文化本質上是開放性的,是具有世界文明性質的文化,文化的現代性與文化的世界性是內在一致的。現代文化固然不能背棄傳統,但繼承傳統並非簡單延續傳統,而是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質的基礎上,使傳統與時代發展相銜接,並充分吸納世界文明成果加以改造和整合,以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可以說,現代文化是充分體現世界文明的文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高度統一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縱向轉換是以橫向轉換為中介的。所謂縱向轉換,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換;所謂橫向轉換,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轉換。只有使傳統文化不斷具有世界性,才能使其具有當代性和現代性。這裡所講的橫向轉換並不是用文化的世界性來排斥乃至取代民族性,而恰恰是用世界性來提升和增強民族性。正是通過這樣的轉換,傳統文化才會在邁向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旺盛的活力,才會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徹底解除,中國開始了解世界,同時也開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影響最為深刻者—孔子學說,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為推廣漢語文化而輸出的主要思想。按常理來說,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影響力越來越高的基礎上,孔子學院的創辦應該越來越成功才是。
  • 《東方翻譯》雙月刊在滬創刊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東方翻譯》將致力於從文化交往的高度探討如何通過切實有效的翻譯和翻譯活動,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因此,《東方翻譯》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研究如何翻譯的雜誌,而是一本學術文化類雜誌。它要在翻譯文化的大平臺上努力為世界展示全面完整的中國文化形象,推出翻譯研究、翻譯活動、翻譯教學的最新理念,並探討翻譯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
  • 增強國家軟實力,讓文化走向世界
    輸出價值觀就是代表國家的形象傳遞真實、全面的中國文化,獲得公平的話語權,來化解誤會。因此,增強文化輸出,讓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勢在必行。文化自尊,文化自信,要具備文化輸出能力。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國際上挺起胸膛。然而,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
  • 怎樣的翻譯才能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怎樣的翻譯才能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2017年09月22日 10:15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淵衝 字號 內容摘要:如果沒有對等詞,則不是原文優於譯文、就是譯文優於原文,所以翻譯時要儘可能用優於原文的譯文表達方式
  • 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偉大實踐和不斷創造的歷史輝煌,中國經濟學理論研究成績斐然,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閃爍著中國智慧、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成果。但毋庸諱言,對西方學術的盲目「迷信」和「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中國經濟學界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新能力。主流經濟學歷來是大國經濟學,未來的中國經濟學應如何走向世界?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明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溯源更早。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
  • 即使孔子學院開設失敗,也不能阻止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開設了孔子學院,改革開放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國相繼開設,並一度掀起了「中國熱」。但是近段時間以來孔子學院在各國卻屢遭失敗,歐洲開設的幾乎全遭關停,美利堅的100餘座孔子學院,現在也僅剩下不到40座,孔子學院在外該如何開辦,我們的中國文化又如何走向世界?
  • 「一剪梅」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一剪梅花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來源:南方傳媒書院作者:劉丹彤導讀一、想做潮人,怎麼能不會唱我們不必對這方面要求太過苛刻,有的人可能認為我們必須一板一眼的將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原封不動的講出去,不應該有誤解。我們應該儘量讓外國人一模一樣的接受中國文化,認為他們應該知道正確的中國正統文化,否則對中國文化都是一種侮辱。
  • 中國文化是否真的無法走向世界?
    ——曹操《短歌行》孔子一身都將自己的心血放在周遊列國,將自己的儒家思想傳到諸國,現在我們將進一步將儒家文化傳到全世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從某種層面來說,一個真正的大國,一定會擁有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中國已是大國,但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並不順利。
  • 助力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閱文集團榮獲「上海文化企業十強」
    助力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閱文集團榮獲「上海文化企業十強」作為引領行業的正版數字閱讀平臺和文學IP培育平臺,閱文集團成熟完善的作者培育機制,為網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12月14日下午,「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十佳十人十大特色活動頒獎活動暨文化企業座談會」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舉行。此次活動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主辦。憑藉在文化行業的持續創新和突出貢獻,閱文集團榮獲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稱號,展現了閱文在上海文化產業中積極的創新驅動作用。
  • 中國郵政微郵局郵票博物館_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生肖40載銘記中國40年印記作為中國郵票中最受追捧的題材,升值潛力最大的郵票種類之一,生肖郵票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意義。40年來,十二生肖輪番上陣,被設計師們一一定格在方寸之中。每一輪生肖郵票,都留下了強烈的時代印記,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極具中國特色的生肖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那一枚枚設計優美、製作精美的生肖郵票,不僅陪伴了每一代人,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翻天覆地的變化。
  • 陳永正:「中國書法是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的!」
    >「中國書法是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的!」書法,漢字文化最具特徵的藝術,在面臨「文化轉型」時,它擔負著承先啟後的重任。對當前書壇而言,它的必急之務,不是書法如何創新,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走向市場,甚至不是要創作出多少精品。
  • 李慎明: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
    李慎明: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2020年12月17日,中國太極,成功申遺!在此,讓我們熱烈祝賀太極拳申遺成功!現特轉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李慎明同志受邀發給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籌備處的賀詞和他刊發於《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八期上的《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一文。以饗讀者。特此祝賀!
  • 人民日報走向學科:從世界視域看中國哲學發展
    後者不僅體現於不同哲學家的理論體系以及不同哲學流派的各自取向,而且涉及彼此相異的文化系統。在近代以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作為兩種系統,是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下發展的;除了明清之際等短暫、零星的接觸之外,二者沒有實質性交流。但近代以後,情況有所改變。西方哲學的東漸以及中國哲學對此的各種回應,已成為哲學思考無法迴避的歷史背景,與之相聯繫的是如何從世界視域理解中西哲學的問題。
  • 當「戀愛」碰上「高考」,當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將會是何等盛世
    二、倘若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走進各個國家試想一下,當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當中國文化逐漸走向全世界,當西方的學生接受東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甚至東方的文化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在他們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
  • 十二生肖:走向世界的吉祥文化
    這種習俗到底從何而來,有何深意,在今天又該如何去看待?記者就此請教了幾位民俗學家,他們的回答是:生肖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其間蘊含著先民們對於自然和自身的認知與感悟,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憧憬,飽含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吉祥福喜的寄託之情。尊重生肖,就是尊重中國民間文化蓬勃的生命力;解讀生肖,也是走進先民智慧的一條路徑。
  • 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文化入超:長期以來的無奈現實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卻只成就了5部國內作品走向國際中國文學界在與世界同行溝通、交往的過程中,也在嘗試著逐步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徵,需要加以推介。」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說:「整體來說,中國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數量就國內出版的文學作品數量來說是非常小的,而國內對國外文學的推薦、出版力度相對要大得多。」他舉例說,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而促成走向國際的中國作品只有5部。
  • 漢語「出口」:蘊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是時代場景變遷的映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見證,為世界了解中國開啟一扇窗戶,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蘊蓄深沉而堅定的力量。見證中外交流的歷史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象,在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逾千年。
  • 《解密》走向世界的啟示(文化世象)
    自2014年英文版出版之後,在2年多的時間裡,《解密》已被翻譯成33種語言在世界上發行。優質的內容、成功的營銷,吸引了大批外國讀者,也讓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印象耳目一新。《解密》在國外的發行中,時有大牌出版社的身影。2014年3月,英國企鵝藍登集團和美國FSG出版公司分別推出英文版《解密》,前者是英語文學界最大的出版商,後者則擁有22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版權。
  • 讓熊貓文化走遍全球 Panda走向世界·丹麥站活動啟幕
    「中丹大熊貓文化交流周暨Panda走向世界·丹麥站」活動發布現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姚雯君)4月4日報導今天早晨7:30,大熊貓「星二」「毛二」乘坐四川航空航班3U8881(成都——北京)飛往北京,並將從北京轉機前往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