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要使中國文化「走出去」,重點是要抓好這樣一些環節:充分關注世界文化市場的需求;力求講好「中國故事」;與經濟、貿易交流相協調;切近生活世界;創新文化推廣的方式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只有貫徹落實這些基本要求,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為何要走向世界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一方面,只有走出去,才能展示我國文化的形象和影響力、競爭力,才能在國際文化的比較中彰顯其整體實力。而且,文化能否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種「強」的標誌。另一方面,只有走出去,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鑑國外先進文化成果,壯大我國文化力量。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在文化發展上,封閉就意味著停滯、衰落,開放就意味著進取、強盛。讓文化走向世界,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之所以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直接原因就在於世界不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或者說,即使有所了解也因種種原因可能是不準確的了解,甚至是歪曲的了解。這就迫切需要使我們的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日益受到高度重視,並有比較紮實的推進。近年來,中華文化優秀成果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如面向國外系統翻譯、出版和介紹我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國家大力支持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進行有關經濟社會和國際問題的研究;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構建人文交流機制,發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性組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文化合作機制框架下同多個國家籤署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成功舉辦各種「中國文化系列活動」等等,有效擴大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但是,也應當看到,現在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與我國經濟、政治的地位還不相稱,主要表現是文化產業的規模有限,文化貿易大部分產品還處於逆差,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遠遠不夠。推動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
拿什麼樣的文化走向世界
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我們常講,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樣講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應予以全面的理解。就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個國家的文化要想在世界舞臺上確立自己的地位,必須突出文化的民族性。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可能引起世人的關注,也不可能在世界上產生多大影響。就此而言,確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是,並非任何民族性的文化,都會自然而然走向世界。只有體現時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也就是說,一種文化只有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呼聲,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走向世界。實際上,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歷代都在講,但先秦不同於兩漢,兩漢不同於宋明,不同時代有其不同的內容,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總之,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既要彰顯其民族性,又要切近現實、富有時代感。這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所要走向世界的文化,恰恰是符合這種發展規律的現代文化,而非僅僅是面向過去的傳統文化。
既然走向世界的文化必須是富有時代感的文化,這就要求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換,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使傳統文化面向現代、面向世界。因為現代文化本質上是開放性的,是具有世界文明性質的文化,文化的現代性與文化的世界性是內在一致的。現代文化固然不能背棄傳統,但繼承傳統並非簡單延續傳統,而是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質的基礎上,使傳統與時代發展相銜接,並充分吸納世界文明成果加以改造和整合,以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可以說,現代文化是充分體現世界文明的文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高度統一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縱向轉換是以橫向轉換為中介的。所謂縱向轉換,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換;所謂橫向轉換,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轉換。只有使傳統文化不斷具有世界性,才能使其具有當代性和現代性。這裡所講的橫向轉換並不是用文化的世界性來排斥乃至取代民族性,而恰恰是用世界性來提升和增強民族性。正是通過這樣的轉換,傳統文化才會在邁向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旺盛的活力,才會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