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聰蕾)我國古有唐詩、宋詞、元曲等,諸子百家爭鳴,五千年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今,對比中外,卻「自尊受傷」。美國、韓國等國家電視劇佔有大部分收視率份額,中國文化解決中外文化交流卻存在逆差現象。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要佔有一定市場需要提高文化的輸出能力,文化輸出的本質是傳遞真實。有學者說:「中國在能夠輸出價值觀之前,是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的。」輸出價值觀就是代表國家的形象傳遞真實、全面的中國文化,獲得公平的話語權,來化解誤會。因此,增強文化輸出,讓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勢在必行。
文化自尊,文化自信,要具備文化輸出能力。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國際上挺起胸膛。然而,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一是,傳統的多、古代的多,現代的少;二是,舞臺的多,其他類型的少;三是展示的多、宣傳的多,有市場競爭的少。種種阻礙讓文化道路更加艱難,所以我們要具備文化的輸出能力,讓文化走向世界,在國際上挺起胸膛。
國家的外交需要文化輸出能力。當面對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們該如何實現無礙交流?現在國際貿易經濟發展日漸良好,國際間的合作也在倒逼著中國文化的輸出。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國家形象的代表,若一味的失真,重要的文化精髓無法被廣泛認知,必然會影響到國際的輿論導向,將無法把一個真實的國家形象展示給世界,又該怎樣擁有公平的話語權?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要增強文化輸出的能力,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實現順暢的貿易往來,找到流暢的交流方式。
提高文化輸出能力,不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到心裡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我們引進了不少外國文化,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卻在質和量上與其不成正比。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化建設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到心裡去。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創造性輸出,奠定自己的文化精神生產基礎,從而開始文化創造,努力解決現存的突出問題。大力創造有價值的文化產品,以原創為主,以能代表中國形象的為主,做到傳播方式多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利用茶餘飯後的空閒時間,讓大家接受文化的薰陶,還要吸引國外人才了解中國文化,讓文化的輸出走進人心。
中國文化的精髓,不應丟失在時代發展中。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到提升文化的輸出能力,把創新、真實、生動的元素融入文化,讓傳播文化的觀念走進人心,必定能增強國家響軟實力,讓文化走向也界舞臺,在國際上爭取更加公平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