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到底什麼叫做「文化軟實力」,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呢?
省委黨校於炳貴教授解答:
黨的十七大報告報告用了相當的篇幅論述文化。「文化軟實力」、「文化創造活力」、「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群」等新名詞頻頻閃現。把「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寫進黨代會的報告,說明我們黨在推進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作用。
軟實力(Soft Power)是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西方詞語,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來的。他在《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概念,對軟實力理論做了較為完整的闡述。他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於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簡而言之,文化軟實力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提出的。硬實力(經濟、軍事)通常依靠「施壓」迫使他國非自願接受,是直接的、即時的、集中的、顯性的;軟實力則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國自願認同,是間接的、歷時的、彌散的、隱性的。
窗體底端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實力對社會有更加持久的滲透力,文化正在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各國都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一要堅持樹立「軟實力是國家重要國力」的概念,科學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詳細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二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著眼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
三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文化建設中的古今關係,即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推進文化創新的關係。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自覺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要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創新工作,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構建文化傳播體系,使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通過各種媒體傳遞到世界各地。並且,在開發和利用、發掘和保護好我國各類文化遺產的同時,
四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文化建設中的中外關係,即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係、世界眼光與民族精神的關係。在文化建設中要具有世界眼光,注重文化的世界性或全人類性,加強對外交流,借鑑它們的經驗和長處,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五是要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特別要增強文化生產的原創性。文化發展的本質在於創新。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核心問題是不斷提高文化生產的原創性。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推進文化創新,打造文化精品,是我們不斷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正確途徑。
上一條:於炳貴:如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下一條:於炳貴:推動文化創新的一些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