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圍繞這一課題,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蒸蒸日上的硬實力相比,我國的軟實力仍顯得很不相稱。這迫切要求我們深入分析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提出應對之策,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奮起直追。
一、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價值觀念的感召力尚需在全球思想激蕩的現實中進一步增強。思想價值是軟實力的核心。拿破崙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遠看,利劍總是敗給思想。」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往往能觸及人的靈魂。一個國家在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的感召力並不與其大小、強弱直接成正比。瑞士、新加坡雖為小國,但其思想價值觀念的感召力並不比大國遜色。毛澤東時期我國綜合國力並不強,傳播能力也有限,但當時富有感召力的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超越了國界,不僅鼓舞了廣大亞非拉國家人民反帝反殖民主義的鬥爭,甚至影響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內政治氣候。冷戰雖然已經結束20餘年,但歷史還遠未終結。我們在經濟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同西方國家的競爭中要贏得優勢,就不僅要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超越他們,還要在思想價值方面更勝一籌。
當前,在全球思想相互激蕩的時代,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用經過精心包裝、具有很強誘惑力的所謂「普世價值」對他國進行滲透。他們深知誘惑往往比強迫更有效,若能依靠價值理念本身的吸引力使人仰慕並自願追隨,就無需動用大棒。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在發展硬實力的同時,必須注重用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軟實力,才能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信服。
(二)話語體系構建相對滯後於內涵豐富的中國道路實踐。只有理論話語具有解釋力說服力,它所承載的思想價值觀念才會有感召力。在當今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誰的話語和敘事更能打動人,誰就更容易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和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持續探索,我們已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既不能為西方話語所解釋,也不是靠貼過去的標籤所能解釋的。應當承認,目前我國話語體系構建相對滯後,還未完全形成與中國道路的豐富實踐相匹配的中國話語體系。國內哲學社會科學主流話語大都來自西方,中國原創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學科陣地已經淪為西方話語的「跑馬場」。學術界一些人存在著一種把中國當成病灶、把西方理論當成藥鋪的心理,從而把西方學術神聖化、把中國問題簡單化,在現實中常常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內部已經開始對其傳統政治經濟制度進行反思,國內一些人卻依然將其奉為圭臬。不破除這種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獨立的話語體系,中國的軟實力就難以真正發展壯大。
(三)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有待在全球文化競爭中進一步提高。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特別是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著關乎個人偏好和消費選擇的潛在信息,包含著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價值觀,能夠發揮短期難以覺察的滴漏效應。冷戰時期,美國的電影和音樂滲透進蘇聯並產生深遠影響,而蘇聯的影視作品卻極少佔領美國市場。約瑟夫·奈曾就柏林圍牆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視就已經『穿牆而過』影響了一大批人。如果沒有西方流行文化經年累月傳遞的那些影像,光憑錘子和壓路機是難以推倒柏林圍牆的。」歐美等國的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其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影響力。德國《時代》周報主編約瑟夫·約菲曾指出:「美國文化無論雅俗,其對外傳播的力度是自羅馬帝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羅馬和蘇聯的文化影響止步於軍事邊界,而美國軟實力統治著整個世界。」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方面的輻射力、影響力仍顯落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文化呈現給世界的多是太極拳、少林功夫、唐裝漢服、中華美食等淺層文化符號。這些無疑也是中國文化魅力獨到之處,然而僅靠異國情調的吸引力,很難深入持久地發揮文化的國際影響。我國的圖書、影視、音樂等傳播深層文化價值的內容產品,在海外依然競爭力較弱、影響力有限。西方國家近年來又開始有意識地利用中國文化資源,在影視、動漫等產品中將中國歷史文化典故改頭換面,植入西方思想價值內核,為傳播其價值觀念服務。前段時間,我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一些非洲國家熱播,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中國家庭倫理觀,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但總的看這樣的文化產品還太少。如何提供更多具有思想價值內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依然任重道遠。
(四)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我國仍處於弱勢地位。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種思想文化觀念只有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的國家軟實力。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主導國際輿論走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擁有明顯的傳播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力量,消除國際傳播中的「信息逆差」,已成為提升我國軟實力的迫切任務。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巧妙地藉助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國際友人的聲音傳播黨的理念,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出要「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但受時代和技術條件限制,我們的國際傳播能力長期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當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我們的思想觀念還不能完全適應國際傳播發展新形勢,國際傳播中文化主體和文化主權意識不夠、思想文化價值內涵有所欠缺,新聞傳播還存在平臺多內容少、轉發多原創少、消息多觀點少的狀況;國際傳播媒介重複建設和市場同質化嚴重,缺乏資源共享機制;對西方國家與我國政治文化差異的認識不夠到位,在國際傳播中未能充分考慮海外受眾特點,傳播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不夠,等等。此外,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存有偏見與誤解,在國際輿論陣地上經常對中國媒體有意識地進行封堵和抵制。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和效果,制約了我國軟實力的提升。
(五)個別公民文明素養欠缺和逐利敗德行為削弱了國家軟實力的微觀基礎。國家軟實力的微觀基礎是公民個體軟實力。那麼,公民個體軟實力如何體現?恃強凌弱的暴徒、唯利是圖的庸人市儈、缺乏社會公德和文明素養者,或許不乏個人硬實力,卻談不上有什麼個人軟實力。相反,講信修德、尚禮好義、文明守法的人,能夠贏得人們由衷的敬重,有著強大的個人軟實力。從微觀層面為國家軟實力添磚加瓦的正是這樣一些人。而當前的一個比較突出問題是,作為國家軟實力基礎的公民個體軟實力和社會層面的道德風尚還不盡如人意。隨著社會轉型加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喧囂浮躁、逐利媚俗的氣息,良風美俗日漸受到侵蝕。受此影響,個別公民文明素養欠缺,有違基本社會公德甚至敗德行為時常見諸報端。目前我國每年有近一億人次出境,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其他國家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國外媒體曾曝光過中國遊客「騎美國華爾街銅牛合影」的行為;前不久,埃及文物上又出現中國學生「到此一遊」字樣。類似事件接二連三出現,對我國的國家形象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於國家軟實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六)西方反華勢力借我國國內問題千方百計遏制我國軟實力提升。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消極腐敗、貧富差距拉大、房價高企、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敵對勢力藉此大做文章,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中國的「社會制度弊端」,歸咎於沒有實行西式民主政體,肆意詆毀中國道路,力圖唱衰社會主義中國。個別媒體盲目跟風,摻雜憤世嫉俗心態,使輿論特別是網絡輿論中瀰漫著一股悲觀失望情緒,在相當程度上助推了社會離心力。在這種情形下,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受到嚴重掣肘。應該說,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本身就是對我國軟實力根基的一種侵蝕和損害。如果任由這些與群眾切身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長期積聚,不但會消解社會建設的正能量,削弱我們黨的群眾基礎,而且會逐步蠶食我國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