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2020-12-16 人民網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圍繞這一課題,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蒸蒸日上的硬實力相比,我國的軟實力仍顯得很不相稱。這迫切要求我們深入分析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提出應對之策,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奮起直追。

一、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價值觀念的感召力尚需在全球思想激蕩的現實中進一步增強。思想價值是軟實力的核心。拿破崙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遠看,利劍總是敗給思想。」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往往能觸及人的靈魂。一個國家在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的感召力並不與其大小、強弱直接成正比。瑞士、新加坡雖為小國,但其思想價值觀念的感召力並不比大國遜色。毛澤東時期我國綜合國力並不強,傳播能力也有限,但當時富有感召力的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超越了國界,不僅鼓舞了廣大亞非拉國家人民反帝反殖民主義的鬥爭,甚至影響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內政治氣候。冷戰雖然已經結束20餘年,但歷史還遠未終結。我們在經濟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同西方國家的競爭中要贏得優勢,就不僅要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超越他們,還要在思想價值方面更勝一籌。

當前,在全球思想相互激蕩的時代,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用經過精心包裝、具有很強誘惑力的所謂「普世價值」對他國進行滲透。他們深知誘惑往往比強迫更有效,若能依靠價值理念本身的吸引力使人仰慕並自願追隨,就無需動用大棒。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在發展硬實力的同時,必須注重用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軟實力,才能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信服。

(二)話語體系構建相對滯後於內涵豐富的中國道路實踐。只有理論話語具有解釋力說服力,它所承載的思想價值觀念才會有感召力。在當今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誰的話語和敘事更能打動人,誰就更容易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和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持續探索,我們已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既不能為西方話語所解釋,也不是靠貼過去的標籤所能解釋的。應當承認,目前我國話語體系構建相對滯後,還未完全形成與中國道路的豐富實踐相匹配的中國話語體系。國內哲學社會科學主流話語大都來自西方,中國原創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學科陣地已經淪為西方話語的「跑馬場」。學術界一些人存在著一種把中國當成病灶、把西方理論當成藥鋪的心理,從而把西方學術神聖化、把中國問題簡單化,在現實中常常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內部已經開始對其傳統政治經濟制度進行反思,國內一些人卻依然將其奉為圭臬。不破除這種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獨立的話語體系,中國的軟實力就難以真正發展壯大。

(三)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有待在全球文化競爭中進一步提高。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特別是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著關乎個人偏好和消費選擇的潛在信息,包含著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價值觀,能夠發揮短期難以覺察的滴漏效應。冷戰時期,美國的電影和音樂滲透進蘇聯並產生深遠影響,而蘇聯的影視作品卻極少佔領美國市場。約瑟夫·奈曾就柏林圍牆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視就已經『穿牆而過』影響了一大批人。如果沒有西方流行文化經年累月傳遞的那些影像,光憑錘子和壓路機是難以推倒柏林圍牆的。」歐美等國的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其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影響力。德國《時代》周報主編約瑟夫·約菲曾指出:「美國文化無論雅俗,其對外傳播的力度是自羅馬帝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羅馬和蘇聯的文化影響止步於軍事邊界,而美國軟實力統治著整個世界。」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方面的輻射力、影響力仍顯落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文化呈現給世界的多是太極拳、少林功夫、唐裝漢服、中華美食等淺層文化符號。這些無疑也是中國文化魅力獨到之處,然而僅靠異國情調的吸引力,很難深入持久地發揮文化的國際影響。我國的圖書、影視、音樂等傳播深層文化價值的內容產品,在海外依然競爭力較弱、影響力有限。西方國家近年來又開始有意識地利用中國文化資源,在影視、動漫等產品中將中國歷史文化典故改頭換面,植入西方思想價值內核,為傳播其價值觀念服務。前段時間,我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一些非洲國家熱播,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中國家庭倫理觀,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但總的看這樣的文化產品還太少。如何提供更多具有思想價值內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依然任重道遠。

(四)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我國仍處於弱勢地位。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種思想文化觀念只有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的國家軟實力。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主導國際輿論走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擁有明顯的傳播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力量,消除國際傳播中的「信息逆差」,已成為提升我國軟實力的迫切任務。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巧妙地藉助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國際友人的聲音傳播黨的理念,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出要「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但受時代和技術條件限制,我們的國際傳播能力長期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當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我們的思想觀念還不能完全適應國際傳播發展新形勢,國際傳播中文化主體和文化主權意識不夠、思想文化價值內涵有所欠缺,新聞傳播還存在平臺多內容少、轉發多原創少、消息多觀點少的狀況;國際傳播媒介重複建設和市場同質化嚴重,缺乏資源共享機制;對西方國家與我國政治文化差異的認識不夠到位,在國際傳播中未能充分考慮海外受眾特點,傳播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不夠,等等。此外,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存有偏見與誤解,在國際輿論陣地上經常對中國媒體有意識地進行封堵和抵制。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和效果,制約了我國軟實力的提升。

(五)個別公民文明素養欠缺和逐利敗德行為削弱了國家軟實力的微觀基礎。國家軟實力的微觀基礎是公民個體軟實力。那麼,公民個體軟實力如何體現?恃強凌弱的暴徒、唯利是圖的庸人市儈、缺乏社會公德和文明素養者,或許不乏個人硬實力,卻談不上有什麼個人軟實力。相反,講信修德、尚禮好義、文明守法的人,能夠贏得人們由衷的敬重,有著強大的個人軟實力。從微觀層面為國家軟實力添磚加瓦的正是這樣一些人。而當前的一個比較突出問題是,作為國家軟實力基礎的公民個體軟實力和社會層面的道德風尚還不盡如人意。隨著社會轉型加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喧囂浮躁、逐利媚俗的氣息,良風美俗日漸受到侵蝕。受此影響,個別公民文明素養欠缺,有違基本社會公德甚至敗德行為時常見諸報端。目前我國每年有近一億人次出境,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其他國家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國外媒體曾曝光過中國遊客「騎美國華爾街銅牛合影」的行為;前不久,埃及文物上又出現中國學生「到此一遊」字樣。類似事件接二連三出現,對我國的國家形象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於國家軟實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六)西方反華勢力借我國國內問題千方百計遏制我國軟實力提升。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消極腐敗、貧富差距拉大、房價高企、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敵對勢力藉此大做文章,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中國的「社會制度弊端」,歸咎於沒有實行西式民主政體,肆意詆毀中國道路,力圖唱衰社會主義中國。個別媒體盲目跟風,摻雜憤世嫉俗心態,使輿論特別是網絡輿論中瀰漫著一股悲觀失望情緒,在相當程度上助推了社會離心力。在這種情形下,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受到嚴重掣肘。應該說,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本身就是對我國軟實力根基的一種侵蝕和損害。如果任由這些與群眾切身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長期積聚,不但會消解社會建設的正能量,削弱我們黨的群眾基礎,而且會逐步蠶食我國的正面形象。

相關焦點

  • 提升中國軟實力面臨三大挑戰
    英國《經濟學人》在2015年公布了世界軟實力前30名國家,第一到第十名國家排名次序是:英國、德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日本、瑞典、荷蘭。中國有幸入圍,排在第30名。2016年排名榜中國位置提升兩位,到第28位。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世界不僅關注中國的資本力量(硬實力),也開始對中國的軟實力表現出濃厚興趣。
  • 面對西方誤解 中國該如何提升軟實力?
    1月15日,《聯合早報》刊文指出,近日歐美學者及媒體所渲染的中國「銳實力」,往往只能收到短期效果,不及文化及價值觀所帶來的的長遠認同,因此對中國來說,提升軟實力才是長遠之策。《聯合早報》的評論再次將中國軟實力提到讀者的視野。只有在互相尊重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國際文化,才能產生正和博弈的效果。
  • 教育: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助推器
    在此背景下,我國教育該為青少年樹立怎樣的價值觀,怎樣培養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各類人才,怎樣做好語言文化交流,怎樣播撒中國文化的種子?就此,筆者採訪了三位該領域的專家、學者。  提升國家軟實力重要意義何在  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制來實現目標的能力。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 軟實力在中國
    「軟實力」的概念源於美國,但卻在全世界流行,這本身就說明美國的話語權很強,而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中國學者和公眾在理解軟實力概念時,出現了「中國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軟實力的缺失。
  • 要提升硬實力 更要提升軟實力
    中國經濟網綜合 日前,記者從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了解到,該院非常注重研究宏觀質量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國家在質量管理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研究。據了解,軟實力的概念產生於國際政治領域,是指某個國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來獲得影響力的能力。
  • 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原標題: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趙海建(媒體評論員)   春節將至,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近年來正加速走向世界。為更好地發揮春節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巨大載體作用,中宣部、國新辦日前啟動2016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工作,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展現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以表明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軟實力」正變得愈發重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過去中國的哲學家——老子、孔子早就在他們的著作裡講到軟實力的概念,只是沒有說出軟實力這個名詞。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教授語言文化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所以我覺得這個是中國最強的。環球人物雜誌:近年來中國現代文化的影響力也在發展,去年中國作家莫言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在發展文化軟實力時,應該著重提升傳統文化的分量,還是現代文化的分量?
  • 評論:「中國熱」體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評論:「中國熱」體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當地時間當屬馬的法國女影星蘇菲·瑪索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大秀中文後,這位「法蘭西玫瑰」成為當下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名人之一。  農曆馬年到來之際,和蘇菲·瑪索一樣「趕時髦」用中文拜年的,還有諸多外國政要。英國首相卡梅倫用中文說「新年快樂」像模像樣,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居然能用中文說「祝大家馬到成功」,引來中國網民紛紛「點讚」。
  • 中企「走出去」需提升軟實力
    新華網紐約4月4日電(記者孫鷗夢)「中國企業走出去,做硬實力戰略規劃的同時,軟實力的戰略規劃也應同步進行,」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高級副總裁馮晞4日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論壇時對新華社記者說。  當天,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大中華學生會、大紐約地區清華校友會和天津大學北美校友會在哥倫比亞大學聯合舉辦主題論壇,探討中國企業軟實力、中國商機以及中美創業比較等話題,並發布《2014海外中國企業聲譽報告》。與會者認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後,軟實力的重要性凸顯。
  • 中國文化軟實力如何「硬」起來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在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方面意義重大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有利於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使之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不同的消費觀,生產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產品,提高大眾的生活質量和品質,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使「他者」親近、認同、學習並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彰顯中華文化優勢,積澱中華文化魅力,拓展中國發展戰略空間,有效提升我國「硬實力」,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根本使命。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說價值傳播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功能,那麼傳播「中國價值」就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
  • 希臘媒體:軟實力為中國贏得人心
    中國的崛起近在眼前。對於21世紀的崛起大國來說,軟實力與硬實力同樣重要。中國對軟實力的重視促使其軟實力加速提升,給世界留下一個積極的形象,即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是一個良善的大國,其外交政策主張同意而不是脅迫。
  • 在線教育噠噠英語DaDaABC完成合伙人計劃 員工持股提升軟實力
    為全面提升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品牌噠噠英語DaDaABC的軟實力,穩固核心團隊凝聚力,利好公司長遠發展,近日,噠噠英語DaDaABC在獲得巨額B輪融資後,通過員工持股的方式,宣布完成合伙人計劃,再次助推企業文化水平。
  • 程曼麗:論我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大眾傳播策略
    然而國家硬實力的提升與媒體傳播力,特別是影響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關的,為此需要調整觀念,制定合乎規律與要求的、有效的大眾傳播策略,並將其作為國家軟實力提升整體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對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孟健指出:「在現代社會,一個大都市媒體的影響力,直接耦合了這個大都市的『軟實力』」。 國情問題研究專家胡鞍鋼指出:即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力和綜合力日益強大,但是媒體落後同樣也會被動挨打。沒有軟實力,就必然受到「軟打擊」、「軟轟炸」。  誠如學者們所言,媒體的影響力不但直接耦合了軟實力,它本身也成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提升為中國提供了強大支撐
    比如全球化的問題,現在爭議很大,分析起來很複雜。我們開始參與到全球化、準備入世的時候,國內的思想理論界議論紛紛,懷疑我們是否經受得起這個風險、是不是要設一些門檻和保護?20多年過去了,現在唱保護主義的不是我們,而是西方發達國家,想設門檻、想提高關稅的也是他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地發展起來,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世界認可中國的軟實力嗎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推行軟實力,世界認可嗎? 長期以來,中國專注於打造硬實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近些年來,北京日益認識到軟實力的價值。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全球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軟實力行動。  觀察人士傾向於高估北京為提升軟實力而做出的努力,並誇大其對美國的不利影響。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  在「上海論壇2012」上,龍永圖指出這三個問題「確實擊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並強調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中國的軟實力和自己的硬實力相匹配,才會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並不總是由它的經濟實力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