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媒體:軟實力為中國贏得人心

2020-12-14 環球網

希臘《現代外交》在線雜誌6月4日文章,原題:軟實力為中國贏得人心 軟實力比硬實力更容易贏得民心,是國家參與國際政治的先決條件。在數字時代,單純依靠硬實力對國家來說效果適得其反,會損害國家的軟形象,造成破壞,也浪費大量的軍費。同樣,在國與國關係中,吸引力似乎比強制更有效、有益。

中國的崛起近在眼前。對於21世紀的崛起大國來說,軟實力與硬實力同樣重要。中國對軟實力的重視促使其軟實力加速提升,給世界留下一個積極的形象,即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是一個良善的大國,其外交政策主張同意而不是脅迫。中國在過去幾個世紀裡一直孤立於世界,受到外部列強的恫嚇,而現在卻憑藉其強勁的經濟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它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妥善解決與鄰國的領土爭議,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做出貢獻,支持各國應對當前疫情,這些都無一例外地提升了該國的軟實力。

約書亞·庫蘭茨克在《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指出,中國於本世紀初開始啟動魅力攻勢提升軟實力,其初衷是想要與所有14個鄰國保持穩定與和諧的關係。

在目前新冠疫情席捲整個世界的情況下,各國都急需幫助,但他們的目光投向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紐約大學的美國經濟學家努裡埃爾·魯比尼認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中國正在提升其軟實力」。他還表示,中國向世界保證,「我們的政治制度更好,我們的技術模式更好,我們的經濟模式更好。」

現在,美國對中國沒有好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以及印度必然竭力詆毀中國的軟形象,妖魔化其政府和人權狀況,渲染「一帶一路」所謂的債務陷阱和非洲國家的勞工問題。因此,中國需要反思這些方面,以進一步增強自身的軟實力。(作者多斯特·穆罕穆德·巴雷奇,陳俊安譯)

相關焦點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軟實力,比如奈教授所說的制度和價值觀,則不可能有數學般的精準度量。制度和價值觀的強弱不完全由審美或道德標準來判斷,生存競爭是其證明自己的終極原理。  贏得希波戰爭使希臘民主制度獲得了巨大的軟權力,馬其頓的徵服卻使民主這個詞被遺忘一千多年。古羅馬的成功崛起使共和制度及共和主義價值觀盛行一時,然而自羅馬衰落直到16世紀英國革命之前,共和主義喪失了魅力。
  • 希臘獲評「軟實力超級明星」!這個國家是怎麼做到的?
    近日,希臘國旗與德國、韓國、日本、瑞士等國國旗一同登上了國際雜誌《Monocle》的封面。該雜誌將希臘評為年度「軟實力超級明星」,充分肯定希臘近年來發展成就。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在發展硬實力的同時,必須注重用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軟實力,才能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信服。 (二)話語體系構建相對滯後於內涵豐富的中國道路實踐。只有理論話語具有解釋力說服力,它所承載的思想價值觀念才會有感召力。在當今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誰的話語和敘事更能打動人,誰就更容易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
  • 新加坡媒體:中國沒有硬實力,哪來軟實力?
    「中國崛起須靠軟實力」,是近年媒體上常見的言論。但其正確性、可行性如何,值得商榷。所謂「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的概念。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而前者則是以精神文明為主體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合而為一,構成綜合國力,這是毫無爭議的。 然而,在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硬實力和軟實力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均衡、不對等的。
  • 軟實力在中國
    「軟實力」的概念源於美國,但卻在全世界流行,這本身就說明美國的話語權很強,而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中國學者和公眾在理解軟實力概念時,出現了「中國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軟實力的缺失。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國家強大不強大,要看經濟、看科技、看軍事,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民族凝聚力、民族的精氣神。缺少民族凝聚力,人心渙散、精神不振,一個國家就立不起來。
  • 希臘執政黨以微弱多數贏得大選
    新華網雅典9月17日電 據希臘內政部17日公布的最終統計結果,在16日舉行的希臘大選中,現總理卡拉曼利斯和他領導的新民主黨以微弱多數勝出,獲得連任。本次大選主要在新民主黨和最大的在野黨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帕索克)之間展開,另有多個小黨派參加。希臘每4年舉行一次大選,取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獲得組閣資格。
  • 軟實力:從美國到中國
    在美國,軟實力概念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是在為實力基礎上的霸權服務  「power」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核心語彙之一,更是經典現實主義的核心話語。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引入中國的過程中,對於這一詞語的翻譯出現過多種的版本,包括「權力」、「實力」、「力量」之分。這種分歧因為學術描述的客觀性得到了緩釋,並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案。
  • 增強軟實力是當前的硬任務
    我國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強國,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模式,使我們和平發展的過程,不只是硬實力不斷增長的過程,更是軟實力不斷成長的過程。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是為我國科學發展贏得持續動力,為「中國製造」贏得市場,增強中國發展模式軟實力的迫切要求。
  • 中國的國家軟實力應於大國地位相匹配
    表現在許多方面,如中國的文化產品,出版物、報紙、電影、電視等對外宣傳力度不夠,外國人了解中國信息的渠道還目前絕大多數是通過其本國和西方主流媒體所獲得。我國的新聞媒體及輿論宣傳在國際輿論界並不佔主導地位,也沒有太多話語權。特別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得十分突出,中國在國際舞臺發出的聲音並未能引起太多國家的關注和反響,反而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在世界輿論界牢牢掌控著話語權。
  • 中國古代「文化」概念的「軟實力」內涵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人文化成」的角度,對「文化」具有「化入人心」的無形而巨大的力量提出了系統的思想理論。西方學者「文化軟實力」概念的提出,其實反映了當代世界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戰國時代」的思想理念和意識形態。其實,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在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中,就已經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理念。現在,我們進一步以現代「文化軟實力」的觀念為視角,追溯其思想淵源,探討中國傳統思想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卓越見識。
  • 希臘人談中國的視頻火了,網友:也太了解中國了吧……
    近日,希臘前財長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關於中國的言論在社交媒體上熱轉。網友紛紛表示,他太了解中國了。 2018年,他在美國做講座時,有觀眾表示對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感到擔憂,瓦魯法基斯反問道,「這有什麼問題?」
  • 官員為中國說好話,民眾替中國抱不平,希臘為何跟中國如此親近
    中國確實這樣做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是一種軟實力。」 特別是2011年2月,希臘政府和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向中國伸出援手,緊急協助1.3萬多名中國公民從戰火硝煙中的利比亞撤離,並經希臘克裡特島中轉回國。 希臘堅定支持並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是首個同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發達國家。
  • 中國軟實力,美國已被佔領!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一家中國公司處以了570萬美元的罰款,你能想像到這不是華為、不是阿里巴巴。就是抖音,國外版為TikTok。Sensor Tower的一份新報告顯示,TikTok已連續第五個季度贏得了Apple App Store下載量冠軍。在今年第一季度,TikTok在Apple App Store上的下載量超過了3300萬次,超過了YouTube和Instagram。
  • 為什麼中國需要軟實力
    多年以來,白巖松一直試圖向他的西方同行解釋為什麼中國崛起不同於其他大國,他最終得出一條結論:    一種很複雜的感情與感受,也就在注視中國的目光背後,註定長久停留。    我們可能還得適應,有些人不喜歡中國,更多的人開始喜歡中國人民,但絕對所有的人都喜歡中國人民幣。    白巖松的辯護正好體現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相互聯繫。
  • 2016,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而文化的吸引力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來盤點一下2016年,看看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是怎樣不斷地影響著世界。  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世界範圍內受到熱捧  2016年G20杭州峰會舉行期間,外國記者在新聞中心最關心的是能否領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中國有句古語「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看來,這句話和軟實力有異曲同工之妙。上世紀90年代,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後,迅速風靡全球。它極大影響了歐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成為美國國務院推行的重要理念。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中國軟實力的特色與力量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理論和實踐力量 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僅超越了軟實力概念提出者最初的思想界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表現出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力量。 明晰軟實力概念,為軟實力的範疇規劃、理論深化及系統研究奠定基礎。軟實力概念雖是約瑟夫·奈最先提出的,但他對軟實力並未給出清晰、明確、一以貫之的定義。中國學者相對於硬實力,對軟實力作出了清晰、明確、科學的定義。
  • 在美國看中國軟實力的變遷
    比如一個中國大漢用牙牽著卡車走,另一個中國大漢肚皮刀槍不入……,報紙上大幅照片上的中國因素極為吸引眼球,它和中國的關聯體現在圖片說明上。在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做多中國或做空中國的報導與爭議外,這算是一股接地氣的與中國有關的另類形象。 那時中國的復興體現在經濟奇蹟的持續更新,勞動密集型的、高固定資本投資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不只美國報紙,各國媒體都開始熱衷於報導中國。
  • 面對西方誤解 中國該如何提升軟實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教育、漢語和電影等行業的突出表現,不僅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也引起了外國媒體與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外國對中國軟實力,尤其是文化和宗教方面存在誤解,有時甚至對中國外交懷有敵視態度,對中國國家形象進行攻擊。中國在發展軟實力的同時,應對自己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所了解,不讓外界對中國軟實力不合理的批評,成為國家軟實力正常發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