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看中國軟實力的變遷

2020-12-16 騰訊網

在約瑟夫奈看來,各國想方設法顯示本國魅力並不新奇,但是如何創造軟實力卻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他曾對我說,中國故事有些方面非常富有吸引力,軟實力更多產生自民間社會。

文/《財經》特派記者 金焱發自華盛頓 編輯/蘇琦

十多年前,我在《洛杉磯時報》駐華盛頓記者站實習了近半年的時間。

每天早晨我趕地鐵,地鐵口總會站著一個發報紙的美國大叔,匆匆的人流從他身邊走過時,就像地鐵站檢票一樣,例行地收下他遞過來的報紙。

那份報紙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全國性大報一樣,人們在地鐵門口立著的幾個報箱自行或買或拿。那段時間,美國報紙發行量日漸萎縮已成趨勢,我被美國媒體人拉著去看了一部媒體人自我反思的紀錄片。片尾在暗沉的黑色調中結束,一個低沉的聲音發出世紀預言:一百年後,世界上將只有一份報紙僅存——《紐約時報》的字樣在聲音消失後升上屏幕,絲毫沒有存活下來的孤獨求敗的豪情,反倒像追悼會上高懸的遺照。

當時,美國各類報紙集團開發的免費日報模式那時還未受到影響,其實這些花哨的小報,背後都是大型媒體集團,他們有其新聞資源優勢的支撐。

在地鐵裡展開這份小報,就像拿著咖啡走在美國街頭一樣,對我而言,有種融入美國的儀式感。這份小報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最後一版的天下奇聞版,在我印象中,不少所謂奇聞與中國有關。比如一個中國大漢用牙牽著卡車走,另一個中國大漢肚皮刀槍不入……,報紙上大幅照片上的中國因素極為吸引眼球,它和中國的關聯體現在圖片說明上。在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做多中國或做空中國的報導與爭議外,這算是一股接地氣的與中國有關的另類形象。

那時中國的復興體現在經濟奇蹟的持續更新,勞動密集型的、高固定資本投資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不只美國報紙,各國媒體都開始熱衷於報導中國。美國人對像我這樣來自中國的人也充滿了好奇,回頭看,那更多的是友好的好奇。

一些美國學者也開始研究中國的軟實力。他們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有官員和學者意識到了要表達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即中國文化的復興。而軟實力之義首次在中國高層明確提出,是2007年秋天一次會議上,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美國有學者對我說,這比較明智地把文化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聯起來表述,呼應了中國要表達的「和平崛起」的意思。

當年我每天從報販手裡拿到的是《華盛頓郵報》旗下的免費報紙《快報》。除了《快報》上的中國,那時在華盛頓,在美國公眾看來,中國軟實力的最佳代表是動物園裡的中國大熊貓,動物園因為大熊貓直接升級為華盛頓旅遊必去景點之一。人們願意談體育明星姚明,也談鋼琴家朗朗,但他們主要還是美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人們願意談體育明星姚明,也談鋼琴家朗朗,但他們主要還是美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圖/Pexels)

為提升中國軟實力在世界上有影響,中國有關方面做了各種努力,從推廣中文、教育交流,媒體擴張到流行文化偶像,其收效無法一概而論。民意調查發現,非洲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通常要優於世界其他地方。衣索比亞、加納等國家對中國影響力的正面評價高達75%以上。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南美國家,大多數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態度。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國學者約瑟夫 奈,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相對於硬實力提出了軟實力,因而舉世聞名。後來他把理論延伸到「巧實力」的概念。在約瑟夫 奈看來,各國想方設法顯示本國魅力並不新奇,但是如何創造軟實力卻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沒有多少人買「巧實力」的帳,在外界看來,它不過是所謂的新瓶裝舊酒罷了。

2013年我到哈佛大學專門拜訪約瑟夫·奈,請教他中美該如何處理與對方的關係,如何處理大國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問題。他告訴我,中國有很強的軟實力,這源自於其富有吸引力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不僅在亞洲有吸引力,在世界其他地區也頗具影響力。中國的經濟成功也帶來了一定軟實力,中國的發展壯大並讓數億人擺脫貧困的壯舉讓人嘆為觀止,這也使得人們高看中國,加強中國的吸引力。這些都可以提高中國的軟實力。

約瑟夫 奈也提到,中國軟實力也受到兩大因素的限制,在亞洲,民族主義限制了中國的軟實力;在亞洲之外,限制民間社會互動的各種審查也構成對軟實力的限制。

當年我在華盛頓地鐵裡讀的那份免費《快報》,在2019年9月12日壽終正寢,活了16年。如今中美關係也已進入了新的40年,很多方面都物是人非了。如今在美國媒體上的爭論,不只是做多中國和做空中國的問題了,極端的爭論甚至是要不要與中國脫鉤。

最近一年來,海外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基本上被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經濟放緩、重新審視中國三大主題所涵蓋。美國各種智囊團、研究機構、各大媒體從各個角度探討如何理解中國,如何理解中國的增長,爭議和批評漸多。

(各國想方設法顯示本國魅力並不新奇,但是如何創造軟實力卻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圖片作者 Jonas Bengtsson)

身處美國久了,被這些聲音包圍,也容易變得有點困惑。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美國歷任總統,從尼克森起都強調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當中國的經濟規模成為世界第一,看起來未來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時,問題就來了。於是我去請教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他因《大國的興衰》一書,預言美國會走向相對衰落曾引發了相當的轟動。甘迺迪安慰我說,如果時間站在中國一邊,如果人們對未來發展的預測沒有誤差,中國在經濟上穩步取代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那它就是中國最大的戰略資產,是中國最大的優勢。甘迺迪說,中國要學會等待。

最近一兩年,我也慢慢習慣了在媒體上看到有關中國問題的爭議向負面發展。中美關係在曲折起伏中繼續向前發展,中國經濟仍在增長,增速持續放緩。在讓我驚奇的是,當年華盛頓地鐵免費《快報》上那些接地氣的中國信息已經以新的形式在英文社交媒體上發酵。

美國69%的人口使用Facebook,我刷朋友圈,有時就會看到美國人轉的激發昂揚生活鬥志和熱情的視頻,最後發現很多視頻的主角是中國人或與中國有關,比如80多歲的中國老翁健身風採卓絕的視頻。李子柒田園生活的視頻在美國社交媒體上走紅,更成為一大現象。雖然我認識的美國人罕有關注她的,但她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有些視頻達到上千萬的瀏覽量。據說她每月因此分享流量廣告收入很高。這樣的社交媒體影響力在美國的視頻網站上也是屬於極少數。在對她視頻的評論留言中,沒人大談中國,而多是感慨那種恬靜的田園氣息給人帶來的內心寧靜。

如果說公眾社交媒體上人三六九等,雞湯或獵奇視頻漫灌不足為奇,在美國知名的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上,這樣的視頻同樣熱門,轉發和評論這些視頻的,多是全球各地精英。這種現象證實了當年軟實力之父約瑟夫 奈的判斷,他曾對我說,中國故事有些方面非常富有吸引力,軟實力更多產生自民間社會。

在感慨中國在網際網路上不斷展現的軟實力時,我收到一個美國律師的郵件。一位美國資深學者請他去某孔子學院講中美貿易摩擦,他問我:「去是不是有風險?」

相關焦點

  • 軟實力:從美國到中國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張毓強  20世紀末期,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在冷戰即將結束,所謂「歷史可能終結」之際,奈提出這一概念,有著極為特殊的時代和國情背景。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和平隊與美國在非洲的軟實力及對中國的啟示
    和平隊是美國一項比較成功的援助政策,本身就是美國的軟實力。它作為推廣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一個工具,對提升美國在非洲的軟實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改善了美國在非洲國家中的形象。和平隊志願者大多被派遣到非洲的窮鄉僻壤,不領取特殊報酬,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非洲急需的教育、醫療、技術等領域工作,基本不涉足非洲國家的政治。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範勇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教授創立了軟實力概念,並積20多年之功搭建起一系列基於軟實力的理論。有趣的是,奈教授本意是要解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問題,他的概念卻在中國激起了更大的興趣。國人發揮特有的議題泛化能力,將一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都歸入軟實力,儼然以更「軟」的方式淹沒了軟實力。
  • 軟實力在中國
    「軟實力」的概念源於美國,但卻在全世界流行,這本身就說明美國的話語權很強,而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中國學者和公眾在理解軟實力概念時,出現了「中國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軟實力的缺失。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於是我就開始調查美國的軍力、經濟,我發現其實這樣分析還不夠,少了一樣東西,就是如何讓其他人對世界的看法跟美國一樣,美國缺乏這個能力。我後來就把這個能力取了一個名字叫做『軟實力』。」這一年,約瑟夫•奈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軟實力》的文章。文章認為,一國的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
  • 中國軟實力,美國已被佔領!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一家中國公司處以了570萬美元的罰款,你能想像到這不是華為、不是阿里巴巴。就是抖音,國外版為TikTok。「無論是通過TikTok之類的應用在社交網絡領域打開新的利基市場,還是藉助《絕地求生》手遊等大逃殺遊戲抓住西方玩家的熱門趨勢,中國應用發行商都越來越了解能引起美國消費者共鳴的東西,以抓住西方玩家的熱門趨勢。」 Sensor Tower的數據分析師Sanders Tran分析到。
  • 美媒:在軟實力方面,中國正趕超美國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9月9日文章,原題:在軟實力方面,中國正趕超美國 11月大選後美國肯定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力量危機。但相比以前,美國與中國、俄羅斯及其他任何對手的競爭和航母、戰鬥機、核潛艇、隱形轟炸機的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幫助其他國家政府滿足其國民的關鍵需求。由於中國雄心勃勃的快速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軍現代化,美國相對中國的硬實力優勢突然減弱不少,但美國人不應相信那些呼籲增加軍備與北京抗衡的聲音。相反,美國應關注軟實力和公共產品。
  • 面對西方誤解 中國該如何提升軟實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教育、漢語和電影等行業的突出表現,不僅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代表,也引起了外國媒體與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外國對中國軟實力,尤其是文化和宗教方面存在誤解,有時甚至對中國外交懷有敵視態度,對中國國家形象進行攻擊。中國在發展軟實力的同時,應對自己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所了解,不讓外界對中國軟實力不合理的批評,成為國家軟實力正常發展的阻力。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一、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價值觀念的感召力尚需在全球思想激蕩的現實中進一步增強。思想價值是軟實力的核心。拿破崙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遠看,利劍總是敗給思想。」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往往能觸及人的靈魂。一個國家在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的感召力並不與其大小、強弱直接成正比。
  • 港媒: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軟實力排名提升美國下降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港媒稱,雖然許多人猜測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給中國騰出空間,讓其發揮全球影響力。一份新報告稱,這一猜測已經有了客觀的依據。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18日報導,根據當日發布的年度全球軟實力排名,中國的影響力連續第二年上升,從去年的第28位上升至全球第25位,而美國從第一名降至第三名,這是自該排名2015年發布以來,美國的首次下滑。然而,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相比,「山姆大叔」仍然掌握著更多的軟實力,僅次於法國和英國。
  • 世界認可中國的軟實力嗎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推行軟實力,世界認可嗎? 長期以來,中國專注於打造硬實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近些年來,北京日益認識到軟實力的價值。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全球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軟實力行動。  觀察人士傾向於高估北京為提升軟實力而做出的努力,並誇大其對美國的不利影響。
  •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去年底,當周圍不少人熱衷於預測中國GDP何時超過美國時,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香港辦公室裡,一群香港年輕人對廣東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中見死不救的路人深感震驚。
  • 英國軟實力世界第一, 憑什麼超越美國?
    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外交研究中心聯合英國波特蘭公關公司共同發布了《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
  • 「李子柒」們撥動美國人心弦:是軟實力,還是巧實力
    那段時間,美國報紙發行量日漸萎縮已成趨勢,我被美國媒體人拉著去看了一部媒體人自我反思的紀錄片。片尾在暗沉的黑色調中結束,一個低沉的聲音發出世紀預言:一百年後,世界上將只有一份報紙僅存——《紐約時報》的字樣在聲音消失後升上屏幕,絲毫沒有存活下來的孤獨求敗的豪情,反倒像追悼會上高懸的遺照。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中國軟實力的特色與力量
    軟實力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傳播到我國已有20多年。「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軟實力吸收了中華文化的水土和陽光雨露後,不僅充滿生機,而且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力量。 中國軟實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強調中國特色,絕非人為地劃定一條狹隘的民族主義界限。
  • 美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CIA與好萊塢
    他將軟實力定義為: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軟實力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各個國家提供了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如今,人們已經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 託馬斯·巴克:發展模式是中國軟實力源泉
    可以想像,2016年電影《長城》的全球票房失敗時,美國電影企業高管和外交政策大佬們鬆了一口氣。《長城》由中美兩國企業聯合製作,目的是把美國的電影製作和營銷技巧與中國的資金結合起來,以便向世界展示中國。影片受到了一些爭議,票房成績平淡。 我們可以把《長城》視為中國獲取軟實力的新努力的一個例子。
  • 國外學者讚揚中國文化軟實力
    中國的軟實力方案與美國不同,美國缺乏古老的文化傳統,因此文化形式是現代的大眾娛樂,而中國軟實力依賴的是自己獨特而古老的文化。基於傳統文化財富,在世界的橫坐標上,一個古老的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確定了自己的方位。在歷史的縱坐標上,偉大的文化在經歷了繁榮和衰落,榮耀與恥辱之後,重新揚起了通往復興之路的風帆。  國際知名漢學大師安樂哲(Roger T.
  • 希臘媒體:軟實力為中國贏得人心
    希臘《現代外交》在線雜誌6月4日文章,原題:軟實力為中國贏得人心 軟實力比硬實力更容易贏得民心,是國家參與國際政治的先決條件。在數字時代,單純依靠硬實力對國家來說效果適得其反,會損害國家的軟形象,造成破壞,也浪費大量的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