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CIA與好萊塢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李光鬥

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了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種能力。他將軟實力定義為: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軟實力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各個國家提供了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如今,人們已經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好萊塢電影是美國軟實力的象徵。「一戰」結束之後,好萊塢便一直主導著世界電影業。在這百年歷史中,依靠向全世界販賣故事,好萊塢不僅賺到巨額的財富,也在潛移默化中輸出了自己國家的價值觀:個人英雄主義、自由平等、美國夢、美國的「世界警察」理念等等,它們並不具有攻擊性,甚至極具吸引力,但它們比冰冷的武器更能操控人心。

2008年,美國電影學會公布了一個世紀以來百部最佳影片,其中有95%都符合「英雄歷程」的故事模式,從傳統的西部片到現代的科幻片,有很多都是英雄拯救世界的主題,美國人把自己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傳輸給全世界人民。

在好萊塢電影中:

世界發生戰爭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外星人入侵地球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生物變異襲擊人類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 ……

久而久之,人們越來越相信「美國人可以拯救世界」,這種價值觀和世界觀甚至讓美國的敵人們也為之著迷。

美國不僅通過電影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通過電影影響人們對時局的看法。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組織:CIA。電影中,他們臥底、暗殺、槍戰、網絡入侵無所不能,他們的出現就代表著正義、國家、人民和自由。

(《諜影重重2》電影海報)

CIA指的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是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好萊塢代表著美國的軟實力,那麼CIA就是美國硬實力的體現。但CIA和好萊塢的關係不僅是好萊塢在虛構故事中加入CIA這一類角色,雙方更是強強聯合的關係:CIA透過情報監控世界,好萊塢用故事傳播價值觀。

上世紀東西方冷戰期間,美蘇雙方大打「文化冷戰」,而美國則略勝一籌,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將「文化冷戰」稱為「心理戰」。所謂「心理戰」就是「爭取人的思想,爭取人的意志的一場鬥爭。」

2000年美國的《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間諜與文人———中央情報局是怎樣迷上文化的》。其中直言「中央情報局成了文化部」、「新組建的中央情報局承擔了宣傳美麗美國的任務」。即使冷戰結束後,CIA也並沒有「辭掉」文化部的工作,依舊不遺餘力的承擔著這一任務。

(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

2012年《逃離德黑蘭》爆冷奧斯卡,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剪輯獎。

《逃離德黑蘭》由真實事件改編,而這一真實事件也是好萊塢與CIA成功合作的典範。1979年,伊斯蘭革命愈演愈烈,殘暴的伊朗國王巴列維被趕下臺,得到美國政府的庇護。伊朗人民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美國大使館被憤怒的伊朗人民佔領,但其中有6名美國外交官逃了出來,暫時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館。

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CIA特工託尼·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就是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外交官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他們要拍一部科幻電影,外景選在伊朗。通過「帶劇組去伊朗選景」這一方式,將6名外交官成功帶回美國。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好萊塢式營救,營救成功的很大原因在於人們對於好萊塢、對於電影和故事的信賴。影片最後,臨近登機的最後一個關卡,幾個人突然被帶到房間裡盤查,他們努力跟革命衛隊的士兵解釋他們的身份和工作,甚至拿出了假電影的草圖,正是這個虛構的故事和這些草圖,讓革命衛隊的士兵對這些人放鬆了警惕。直到他們順利離開後,革命衛隊的士兵依舊在對電影草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一個橋段恰恰說明了好萊塢的巨大影響力。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主題極其明確的政治電影,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也非常巧妙,2012年發生了一系列美國大使館在中東遇襲事件,美國人也非常恐慌震驚,這部電影就像一顆定心丸,它告訴老百姓,不要慌,要相信美國政府,相信CIA。

當然,電影的娛樂性也非常到位,美國人自黑式的幽默、「最後一分鐘營救」、強大的剪輯、配樂以及順暢的故事線讓觀眾看得酣暢淋漓,感嘆美國的強大。這就是好萊塢的主旋律電影,它能夠在娛樂中潛移默化的輸出美國價值觀。

很多人都喜歡聽英雄故事,除了好萊塢裡的「千面英雄」,生活在香港電影世界中的警察同樣是正義的化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當時「雙周一成」(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火遍大江南北;吳宇森(《英雄本色》《縱橫四海》等)、杜琪峯(《槍火》、《黑社會》等)、徐克(《黃飛鴻》、《東方不敗》等)、劉偉強(《無間道》系列等)等電影導演撐起了香港警匪、臥底、武俠題材電影的半壁江山。

好萊塢電影中有CIA、FBI,而香港的警匪電影中則有飛虎隊、機動部隊(PTU)、刑事偵緝處(CID)、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O記)、刑事情報科(CIB)、毒品調查科(NB)等組織。在電影中,他們一樣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障老百姓人身安全,他們在電影中的行動也同樣影響到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於警察的信任。這就是故事帶來的力量。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全世界」。美國的軟實力通過傳播故事愈加強大。美國的國家故事之所以影響深遠,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宣傳都圍繞著同樣的核心——人。

正如美國的建國精神所宣揚的:「所有人都生來平等,他們都擁有相同的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少數人的成功不是我們所謂的成功,我們要讓每個公民都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劇照)

在和平年代,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競爭,還有軟實力的競爭。故事講得好會讓國家的品牌深入人心。中國人也愛講故事,但我們喜歡講過去的故事,有很多的影視作品都在講「宮鬥」,而好萊塢講故事就擅長講科技、講未來。

(《時間規劃局》電影劇照)

塑造一個強大的國家品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品牌傳播符號。對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來說,尋找並傳播中國的品牌符號是一次艱難的長徵。

中國的品牌符號是什麼?

在21世紀的新時代潮流下,中國應該創新國家品牌符號的傳播,而不是躺在老祖宗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我們要打破讓世界對中國的傳統認知,展示現代中國的新面貌。

目前,中國的國家故事也在不斷創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品牌認知深入人心。我們不僅僅有古老的四大發明、京劇、武術等,還有全新的中國高鐵、行動支付等品牌符號和形象。

中國故事要源源不斷注入創新元素,讓中國製造成為可信賴的保證,讓中國的文化、典章、制度也成為世界楷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

有意者請電郵簡歷至wondersee@vip.sina.com

相關焦點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君不見,冷戰剛結束不久,一場海灣戰爭僅幾天的工夫,美國以幾乎零傷亡的代價,就把一代中東梟雄薩達姆打得七零八落、國破家亡。美國有這樣的「硬實力」,怎能不引以自傲,世界哪個國家敢在「老子頭上動土」!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也不都是「軟包」,恐怖組織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反抗情緒,纏住美國不放,硬是使他深陷泥潭。看來「硬實力」也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萬能法寶。
  • 「硬實力」與「軟實力」
    但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原因,即當時國家的「軟實力」不及日本。  現代戰爭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而不僅僅是軍事體系之間的對抗。國家的整體實力,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所謂「硬實力」,主要體現為軍事實力,包括GDP、人口、資源等各種「實打實」的因素。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一個地區的持續、協調、科學發展,必須具備十分堅實的硬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分布、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等。同時,必須有效地增強與之匹配的各種軟實力,包括城市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誠信、法制環境、公共服務、執政方式等影響區域發展潛力和社會感召力的各種因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經提出的「巧實力」。
  • 我們有「硬實力」「軟實力」,但仍缺少這種實力!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表面上能力的強大,可能會掩蓋更深層次實力上的問題。中國不乏種類繁多的產品,但在許多領域都缺少真正的精品、核心產品。在社會治理上,我們保障了社會穩定發展,但是環境等問題比較突出,地方上許多問題解決得過於簡單化,導致一系列問題,距離科學化、精細化治理還有相當的距離。從國家實力上說,中國確實比較強大,包括一般的硬實力、軟實力。
  • 臺灣《遠見》雜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近年來,奈伊教授不斷以「軟實力」為題發表評論。特別是去年他為《亞洲華爾街日報》撰寫的《中國軟性實力的崛起》一文,引起各方重視。 奈伊教授指出:硬性實力容易贏得戰爭;但需要軟實力才能獲得持久和平。「軟實力」當然不是「軟弱」,它是實力的形式之一,這種觀點與中國「以柔克剛」的說法相互呼應。
  • 《美國文化中心》:軟實力的再定義
    另外,關於某一源泉它到底有多少魅力,發出者與接受者之間,抑或兩者各自內部的理解也是有差異的。魅力是在發出者與接受者之間形成的共識,不能與「軟實力」等同起來。 譬如,經常被引證作為美國軟實力象徵的好萊塢電影,另一方面卻被指責為「充滿著暴力、犯罪以及性墮落」。不僅伊斯蘭教徒,美國國內的保守派也因此排斥這些影片。
  • 陶文釗:拳王的硬實力與國家的軟實力
    當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已經患上帕金森症候群的阿里出人意料地出現在公眾面前,用不斷晃動的手臂點燃奧運主火炬時,全場轟動,這一幕不但感動了許多美國人,也打動了全世界。這也意味著美國主流社會對阿里的重新認同,阿里贏得了全世界的喜愛和尊敬,美國文化與價值觀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阿里是美國軟實力的一個代表。
  • 檢察文化軟實力助推硬實力建設
    與之相對應的是檢察硬實力,其不僅包含檢察機關建設和發展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持續不斷有保障的經濟投入,更重要的是指檢察機關所擁有的各項法定權力,是履行職責所依憑的國家權力,尤其是國家強制力。兩者相輔相成,檢察硬實力作用和效益的充分發揮,需要檢察軟實力支持;檢察軟實力建設將使檢察機關不斷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話語認同與感情認同。
  • 新加坡媒體:中國沒有硬實力,哪來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的概念。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而前者則是以精神文明為主體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合而為一,構成綜合國力,這是毫無爭議的。 然而,在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硬實力和軟實力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均衡、不對等的。
  • 要提升硬實力 更要提升軟實力
    它和硬實力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通俗地講,在國際政治裡,硬實力的關鍵是指有多少敵人被你徵服了,而軟實力的關鍵是有多少朋友被你爭取到了。    對於軟實力的研究不僅單在國際政治領域,還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的硬實力一般是指由政府所擁有資源構成的能力,比如政府所擁有的財政能力、政府所擁有的組織能力、人力資源能力、宏觀調控能力等。
  • 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波動詞典~5
    腦力屬於軟實力,體力屬於硬實力。為什麼有時候軟實力可以打敗硬實力?軟實力擁有信息,擁有信息處理能力;硬實力擁有能量,擁有釋放強大能量的能力。能量的轉移是由信息決定的。信息是怎樣決定能量的轉移的呢?主動物擁有大量能量,如果被動物吸收不了這些能量,那麼,這些能量也是釋放不出來的。
  • 美研留學申請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優弗教育分享
    美研留學申請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申請美國研究生留學,申請人的「軟實力」與「硬實力」都非常重要,只有兩者並重,才能保證你申請成功的概率。一、硬實力:優異的成績是敲門磚申請美國研究生留學,一、優異的成績是敲門磚。成績包括:本科四年平均成績(GPA)、託福或雅思成績、GRE成績,這些成績是決定你是否能申請成功的首要條件。
  • 文化軟實力打造「四個全面」硬實力
    「這就是文化軟實力。」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委員一語中的,「這本書有很厚重的思想底蘊,出版得非常及時。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經典的嫻熟運用,並直面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從古訓中汲取智慧,汲取營養。」
  • 法學者認為軟實力趨於「變硬」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軟實力變硬》的文章,作者為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扎基·萊迪。文章指出,如今,軟實力本身正在被武器化。這將在貿易、法律、技術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 增強軟實力是當前的硬任務
    當前,社會對「軟實力」的重視及其發展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宣傳思想工作不是「虛工作」,而是「軟實力」;不是「軟指標」,而是「硬任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既包括由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國防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等表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沒有軟實力的匹配,硬實力硬不到哪裡去;沒有精神文明的跟進,經濟發展走不了多遠。
  •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  在「上海論壇2012」上,龍永圖指出這三個問題「確實擊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並強調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中國的軟實力和自己的硬實力相匹配,才會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並不總是由它的經濟實力所決定。」
  • 美報:美從軟實力轉向硬實力 或貪小便宜吃大虧
    美報:美從"軟實力"轉向"硬實力"或貪小便宜吃大虧  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28日發表題為《川普發出的信號表明美國將從「軟實力」轉向軍事實力》的文章稱,川普似乎認為美國在全世界的參與是一場零和博弈,所以國防開支的增加和硬實力的運用意味著從多邊主義和外交領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