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光鬥
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了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種能力。他將軟實力定義為: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軟實力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各個國家提供了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如今,人們已經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好萊塢電影是美國軟實力的象徵。「一戰」結束之後,好萊塢便一直主導著世界電影業。在這百年歷史中,依靠向全世界販賣故事,好萊塢不僅賺到巨額的財富,也在潛移默化中輸出了自己國家的價值觀:個人英雄主義、自由平等、美國夢、美國的「世界警察」理念等等,它們並不具有攻擊性,甚至極具吸引力,但它們比冰冷的武器更能操控人心。
2008年,美國電影學會公布了一個世紀以來百部最佳影片,其中有95%都符合「英雄歷程」的故事模式,從傳統的西部片到現代的科幻片,有很多都是英雄拯救世界的主題,美國人把自己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傳輸給全世界人民。
在好萊塢電影中:
世界發生戰爭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外星人入侵地球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生物變異襲擊人類時,美國人出來拯救世界; ……
久而久之,人們越來越相信「美國人可以拯救世界」,這種價值觀和世界觀甚至讓美國的敵人們也為之著迷。
美國不僅通過電影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通過電影影響人們對時局的看法。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組織:CIA。電影中,他們臥底、暗殺、槍戰、網絡入侵無所不能,他們的出現就代表著正義、國家、人民和自由。
(《諜影重重2》電影海報)
CIA指的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是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好萊塢代表著美國的軟實力,那麼CIA就是美國硬實力的體現。但CIA和好萊塢的關係不僅是好萊塢在虛構故事中加入CIA這一類角色,雙方更是強強聯合的關係:CIA透過情報監控世界,好萊塢用故事傳播價值觀。
上世紀東西方冷戰期間,美蘇雙方大打「文化冷戰」,而美國則略勝一籌,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將「文化冷戰」稱為「心理戰」。所謂「心理戰」就是「爭取人的思想,爭取人的意志的一場鬥爭。」
2000年美國的《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間諜與文人———中央情報局是怎樣迷上文化的》。其中直言「中央情報局成了文化部」、「新組建的中央情報局承擔了宣傳美麗美國的任務」。即使冷戰結束後,CIA也並沒有「辭掉」文化部的工作,依舊不遺餘力的承擔著這一任務。
(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
2012年《逃離德黑蘭》爆冷奧斯卡,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剪輯獎。
《逃離德黑蘭》由真實事件改編,而這一真實事件也是好萊塢與CIA成功合作的典範。1979年,伊斯蘭革命愈演愈烈,殘暴的伊朗國王巴列維被趕下臺,得到美國政府的庇護。伊朗人民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美國大使館被憤怒的伊朗人民佔領,但其中有6名美國外交官逃了出來,暫時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館。
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CIA特工託尼·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就是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外交官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他們要拍一部科幻電影,外景選在伊朗。通過「帶劇組去伊朗選景」這一方式,將6名外交官成功帶回美國。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好萊塢式營救,營救成功的很大原因在於人們對於好萊塢、對於電影和故事的信賴。影片最後,臨近登機的最後一個關卡,幾個人突然被帶到房間裡盤查,他們努力跟革命衛隊的士兵解釋他們的身份和工作,甚至拿出了假電影的草圖,正是這個虛構的故事和這些草圖,讓革命衛隊的士兵對這些人放鬆了警惕。直到他們順利離開後,革命衛隊的士兵依舊在對電影草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一個橋段恰恰說明了好萊塢的巨大影響力。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主題極其明確的政治電影,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也非常巧妙,2012年發生了一系列美國大使館在中東遇襲事件,美國人也非常恐慌震驚,這部電影就像一顆定心丸,它告訴老百姓,不要慌,要相信美國政府,相信CIA。
當然,電影的娛樂性也非常到位,美國人自黑式的幽默、「最後一分鐘營救」、強大的剪輯、配樂以及順暢的故事線讓觀眾看得酣暢淋漓,感嘆美國的強大。這就是好萊塢的主旋律電影,它能夠在娛樂中潛移默化的輸出美國價值觀。
很多人都喜歡聽英雄故事,除了好萊塢裡的「千面英雄」,生活在香港電影世界中的警察同樣是正義的化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當時「雙周一成」(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火遍大江南北;吳宇森(《英雄本色》《縱橫四海》等)、杜琪峯(《槍火》、《黑社會》等)、徐克(《黃飛鴻》、《東方不敗》等)、劉偉強(《無間道》系列等)等電影導演撐起了香港警匪、臥底、武俠題材電影的半壁江山。
好萊塢電影中有CIA、FBI,而香港的警匪電影中則有飛虎隊、機動部隊(PTU)、刑事偵緝處(CID)、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O記)、刑事情報科(CIB)、毒品調查科(NB)等組織。在電影中,他們一樣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障老百姓人身安全,他們在電影中的行動也同樣影響到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於警察的信任。這就是故事帶來的力量。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全世界」。美國的軟實力通過傳播故事愈加強大。美國的國家故事之所以影響深遠,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宣傳都圍繞著同樣的核心——人。
正如美國的建國精神所宣揚的:「所有人都生來平等,他們都擁有相同的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少數人的成功不是我們所謂的成功,我們要讓每個公民都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劇照)
在和平年代,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競爭,還有軟實力的競爭。故事講得好會讓國家的品牌深入人心。中國人也愛講故事,但我們喜歡講過去的故事,有很多的影視作品都在講「宮鬥」,而好萊塢講故事就擅長講科技、講未來。
(《時間規劃局》電影劇照)
塑造一個強大的國家品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品牌傳播符號。對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來說,尋找並傳播中國的品牌符號是一次艱難的長徵。
中國的品牌符號是什麼?
在21世紀的新時代潮流下,中國應該創新國家品牌符號的傳播,而不是躺在老祖宗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我們要打破讓世界對中國的傳統認知,展示現代中國的新面貌。
目前,中國的國家故事也在不斷創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品牌認知深入人心。我們不僅僅有古老的四大發明、京劇、武術等,還有全新的中國高鐵、行動支付等品牌符號和形象。
中國故事要源源不斷注入創新元素,讓中國製造成為可信賴的保證,讓中國的文化、典章、制度也成為世界楷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
有意者請電郵簡歷至wondersee@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