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2020-12-16 搜狐網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2012年06月01日17: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中國已具備一定的硬實力,但是,只具備這一點不足以說明一個國家的強大,還必須同時具備相應的軟實力

  5月26日,在南京參加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名家演講時,博鰲亞洲論壇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

  對於此點,一些從事國際交流的人士感受深刻。今年4月,在德國一家藥廠參觀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被該廠負責人問道:「藥品是用來治病救人的,怎麼可以造假?生產假藥行為不可思議!」

  起因緣於當月中國爆發的「問題膠囊」醜聞。桂強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是嚴重損害中國形象競爭力的事件。」

  桂強芳將「國家形象競爭力」歸於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要素之一,這在G20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口中被賦予更廣泛而深刻的表述: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這位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如今不遺餘力地倡導中國要增強「軟實力」,在中南大學110周年校慶之後的「上海論壇2012」上,他發表了相同主題演講,頗受關注。

  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去年底,當周圍不少人熱衷於預測中國GDP何時超過美國時,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香港辦公室裡,一群香港年輕人對廣東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中見死不救的路人深感震驚。

  桂強芳感到「不可思議」,「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時,道德建設卻呈現出與其完全不相適應的景象」,長期身在香港的他認為中國已經到了必須對軟實力予以反思的時候。

  同樣是在對GDP總量的預測熱潮中,一天,打開一份澳大利亞報紙的龍永圖看到一篇文章,就像「被潑了一盆冷水」。這篇文章提及三個問題:一、什麼時候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精英都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國去留學,而不是送到美國和歐洲去留學;二、什麼時候全球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更多地看中國的電影、聽中國音樂、閱讀中國書籍;三、什麼時候全球的消費者選購產品時,更多的是選擇中國品牌,而不是歐美品牌。

  在「上海論壇2012」上,龍永圖指出這三個問題「確實擊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並強調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中國的軟實力和自己的硬實力相匹配,才會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並不總是由它的經濟實力所決定。」龍永圖此前在為《與龍永圖論道軟實力決定競爭力》一書所撰前言中指出,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中國已具備一定的硬實力,但是,只具備這一點不足以說明一個國家強大,其世界地位「有時更多的是受它的國家形象所影響」。

  其中,他將軟實力從兩個層面定義:對一個國家而言,軟實力是其社會內部的凝聚力;對外而言,則是它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經濟研究室主任胡榮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做出同樣表述,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應體現為內部社會安穩狀態下民眾自發的凝聚力,以及在對外關係中能夠以傳統文化、價值觀等展示自身優勢並對別國產生影響力和吸引力,「目前中國在這兩方面都有缺失。」

  不得不做的選擇題

  「領導人不得不做出決定性的選擇,就是他們要使用哪種力量。」1990年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此前在該校商學院網站發表題為《軟實力的益處》的文章,指出在大家早已熟知並適應了硬實力的評判標準後,必須在今後的發展中做出新選擇。

  他認為,一個希望爭取民意支持的領導者會在適當的時候避免推行硬實力,但是一個不顧及軟實力效果而到處施壓的領導人會發現在他通往硬實力的道路上,被設置了重重障礙。他並提出警告,「那些忽視或低估軟實力重要意義的領導人及其追隨者終將承擔災難性後果。」

  以約瑟夫·奈的觀點,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抑或二者兼顧相互作用,這是不得不做的選擇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過於重視經濟建設而忽視了道德提升、國民素質塑造等等,加之一些制度設計缺陷,導致目前社會問題頻發,人們生活在極其浮躁的社會文化中。」桂強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民的幸福感應與社會發展同步,需要軟硬兩種實力相輔相成予以打造。

  胡榮花同樣提出對持續至今比較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應有所沉思和反省,從誠信體系打造和法治秩序遵行等方面著力打造軟實力。」

  早前發生於龍永圖與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之間的一場對話在此後一直引發桂強芳深思。「我曾問過比爾·蓋茨,美國經濟活力的根源在哪裡?比爾·蓋茨的回答是高端人才和低端內耗,這對我們有很大借鑑意義。」龍永圖在東南大學上述演講中表示,從人才的角度,中國缺乏的正是具有國際視野並立足本國國情、在專業知識領域遊刃有餘又善於跨文化溝通交流,並熟知國際規則和慣例的國際性人才。

  而類似人才短缺以及內部食品安全問題、強拆事件頻發等等問題,被胡榮花和桂強芳一致認為是一段時期以來中國軟實力不足以至內耗過大的體現。

  「中國就像一個突然暴富的老太太,不會買股票,不會買房產,儘管知道銀行是負利率,但還是只能把錢存在銀行裡。又像一個老農民,背著一大袋錢,走到講臺上,卻講不出話。」龍永圖的形象比喻在聽眾中引發哄堂大笑。他舉例說,2009年中國有2.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用於海外投資的是2300億美元,僅佔10%。同一年,美國有500億美元外匯儲備,卻有4.3萬億美元海外投資,把外匯變成了石油、鐵礦等創造財富的源泉。

  胡榮花描述不少中國人以及中國城市的比喻更刺耳:一個背著LV等名牌背包卻會隨地吐痰的暴發戶。該比喻恰好與約瑟夫·奈文中「軟實力是基於形成別人對自己偏愛的能力」觀點背道而馳。

  正是基於此點,被多個內陸城市聘為經濟發展顧問的桂強芳,通過所在研究會平臺於本世紀初引入文化競爭力、安全競爭力等城市軟實力評測,以促進各地從「唯GDP」思路中轉移出來,實現兩條腿走路。

  尋找「硬」起來的路徑

  就一個國家打造軟實力的路徑,約瑟夫·奈在上文中著重提出兩個理念:信用與合法性。

  胡榮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同樣對這兩點表示高度關注。「誠信體系的建立非常迫切。」她認為,該體系應涵蓋各級政府和普通公民在內,通過教育培養每個個體的誠信意識,而這恰恰是公民社會的應有之義。她同樣提及法治社會的建造,當前中國缺少的並非法律文本,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力」問題頗為嚴重,以至於官場腐敗,食品安全、醫藥衛生等各個領域亂象叢生。

  桂強芳則直指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應儘快提上議事日程。」他說,在此之前,文化體制改革可以先行一步,開放傳媒、娛樂等文化領域。伴隨其間的分配製度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可以同步進行。

  「衡量中國經濟轉型是否成功主要有兩個標準,一個是人的生活是不是更加幸福、充滿活力,另一個是社會是否穩定和和諧。」龍永圖在上海論壇上指出,如果能實現這兩個衡量軟實力標準的目標,就可以說中國的轉型從以增長為目的轉移到以人的發展為目的。

  至於中國未來如何打造與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他同樣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首位,並對法治與誠信予以強調:一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教育產業;二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法治規範外,樹立誠信體制來支撐;三是建立適應經濟轉型的價值觀,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

  「如果中華民族能成為自尊、自信、自強,同時又謙恭、對其他國家充滿了熱愛、包容、理解和慷慨的民族,就會真正被人尊重。」龍永圖說,這種並非建立在純粹利益基礎上的國際關係,是真正可持續的,如果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能有這種尊重、包容和理解,那麼最困難的國際關係也可以處理好。 本刊記者趙傑(發自北京)

  作者:發自北京

相關焦點

  • 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原標題: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總書記圍繞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四個方面所作的精闢闡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指引。   當今世界各國,除了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比拼,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因為文化愈來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 中國文化軟實力如何「硬」起來
    原標題:中國文化軟實力如何「硬」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標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創新力、發展力的基礎。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正在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始終與時俱進,體現著創新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那麼,文化軟實力有什麼深刻內涵?把它上升到國家層面有怎樣重要的意義?軟實力、硬實力和巧實力,三者之間有什麼不同、關聯?中國文化自信源於哪裡?我們應該從哪些地方著力,去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 新加坡媒體:中國沒有硬實力,哪來軟實力?
    「中國崛起須靠軟實力」,是近年媒體上常見的言論。但其正確性、可行性如何,值得商榷。原因在於兩者的本質或屬性有所不同:在硬實力中,經濟以及直接為經濟服務的政治、軍事、科技等,都屬於社會結構中的下層基礎,而軟實力則純屬社會結構中的上層建築。換言之,軟實力是建立在硬實力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硬實力,根本談不上什麼軟實力。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硬實力」與「軟實力」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這次海戰最後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晚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籤訂《中日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而告終。  甲午海戰為什麼會失敗?100多年來,國人不斷地反思其原因,找到的答案也委實不少。
  •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美國有這樣的「硬實力」,怎能不引以自傲,世界哪個國家敢在「老子頭上動土」!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也不都是「軟包」,恐怖組織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反抗情緒,纏住美國不放,硬是使他深陷泥潭。看來「硬實力」也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萬能法寶。於是,美國謀士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按照他的實力觀,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力量。
  • 增強軟實力是當前的硬任務
    當前,社會對「軟實力」的重視及其發展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宣傳思想工作不是「虛工作」,而是「軟實力」;不是「軟指標」,而是「硬任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既包括由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國防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等表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沒有軟實力的匹配,硬實力硬不到哪裡去;沒有精神文明的跟進,經濟發展走不了多遠。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國人之所以容易將軟權力概念泛化,歸根結底是由於美國人所說的「軟」還不夠軟,滿足不了中國文化對「軟」的理解。作為一個美國人,奈教授當然逃脫不了山姆大叔思維方式。對於習慣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式邏輯的美國人,只要不使用大棒和胡蘿蔔,自然是認為足夠「軟」了。可是殊不知這個軟實力裡,依然潛藏著硬的魚刺。  首先,軟實力是一種被建構的實力,其存在的基礎是硬實力。
  • 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波動詞典~5
    腦力屬於軟實力,體力屬於硬實力。為什麼有時候軟實力可以打敗硬實力?軟實力擁有信息,擁有信息處理能力;硬實力擁有能量,擁有釋放強大能量的能力。能量的轉移是由信息決定的。信息是怎樣決定能量的轉移的呢?主動物擁有大量能量,如果被動物吸收不了這些能量,那麼,這些能量也是釋放不出來的。
  • 文化軟實力打造「四個全面」硬實力
    「這就是文化軟實力。」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委員一語中的,「這本書有很厚重的思想底蘊,出版得非常及時。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經典的嫻熟運用,並直面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從古訓中汲取智慧,汲取營養。」
  • 從「軟實力」變為「硬產業」
    從「軟實力」變為「硬產業」 ——安塞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小記 發布時間:2020-12-24 08:25
  • 法學者認為軟實力趨於「變硬」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軟實力變硬》的文章,作者為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扎基·萊迪。文章指出,如今,軟實力本身正在被武器化。這將在貿易、法律、技術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 美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CIA與好萊塢
    來源:李光鬥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了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種能力。
  • 要提升硬實力 更要提升軟實力
    中國經濟網綜合 日前,記者從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了解到,該院非常注重研究宏觀質量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國家在質量管理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研究。據了解,軟實力的概念產生於國際政治領域,是指某個國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來獲得影響力的能力。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就是要在完全具備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基礎上,領導者能夠靈活把握、巧妙運用這兩種力量,從而達到某個區域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因此,硬實力、軟實力,還有與此相關的巧實力,既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動力,也是提升綜合實力的基準條件,更是社會和諧的基本途徑。
  • 檢察文化軟實力助推硬實力建設
    與之相對應的是檢察硬實力,其不僅包含檢察機關建設和發展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持續不斷有保障的經濟投入,更重要的是指檢察機關所擁有的各項法定權力,是履行職責所依憑的國家權力,尤其是國家強制力。兩者相輔相成,檢察硬實力作用和效益的充分發揮,需要檢察軟實力支持;檢察軟實力建設將使檢察機關不斷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話語認同與感情認同。
  • 港刊:36億人的徵途 考驗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
    港刊:36億人的徵途 考驗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     1月25日,重慶火車北站迎來了春運客流高峰陳超 攝     中新網1月29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載《感情大軍的最新徵途》一文,文章指,春節36億人次的感情大軍,在最新的徵途中,不但考驗中國的硬實力,也考驗中國的軟實力,是否可以擁有更有效率的管理能力,煥發科技與制度創新,也煥發更強大的人性力量,彼此守護相助,讓回家過年不再是痛苦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