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實力」變為「硬產業」
——安塞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小記
「課本上學過《安塞腰鼓》文章,所以特別想來實地看一看。」2018年5月25日,安塞區白坪街道馮家營村「千人腰鼓基地」開業,第一次來到安塞的外地學生左晴晴就趕上了,「在這兒看到了真正的腰鼓,氣勢磅礴,看得人渾身血液沸騰!」
安塞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不僅有腰鼓,還有剪紙、農民畫、民歌、曲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瑰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黃土風情特色濃鬱。2018年,安塞區按照「文旅興業」發展思路,依託深厚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投資1.47億元,建成了馮家營「千人腰鼓基地」、西營「信天遊大舞臺」、魏塔「東方畢卡索繪畫基地」三個民俗文化村,推出集腰鼓、剪紙、民間繪畫、民歌、曲藝等於一體的黃土風情文化藝術實景演出,發展農家樂、民宿經營、民間文化藝術產品製作銷售等文化產業,以文促旅,以旅帶文,文旅融合發展,推動安塞文化旅遊從「軟實力」向「硬產業」邁進。
「以前都是在外面打腰鼓,要走出去才能展示安塞腰鼓的雄風。現在不一樣了,是外邊的人來安塞,來馮家營看我們打腰鼓。」打了40多年安塞腰鼓的曹元亮自豪地說,不僅有活幹,還有錢掙。馮家營「千人腰鼓基地」累計接待遊客46萬餘人次,創收2400餘萬元,直接帶動182戶建檔立卡群眾實現脫貧致富,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想聽純正的陝北信天遊,就來我們西營村。」安塞區金明街道東營村黨支部書記甕殿龍說,西營「信天遊大舞臺」建成以來,演出黃土風情文化特色劇目128場,日均接待遊客量4500餘人,年接待遊客60萬餘人。
甕殿龍告訴記者,村上圍繞「信天遊大舞臺」,修復西營古寨,建成休閒採摘大棚和塞北牧場,配套建設了美食一條街和民宿產業,讓遊客來到西營可以聽原生態陝北民歌,吃到純天然瓜果蔬菜,住冬暖夏涼的陝北窯洞,真正品味一把地道的陝北人生活。西營民俗文化村還在景區規劃建設了陝北民歌博物館,進一步挖掘、培養優秀民歌手,讓更多的安塞民歌手從「喜歡唱民歌」向「職業唱民歌」發展,把個人民間文化「軟實力」轉變為文旅產業發展「硬技能」,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
魏塔村位於安塞西南,油路彎彎入村,溪水潺潺離谷,窯洞排排錯落。青灰寧靜中,雞鳴犬吠牛哞。小院堆起畫作摞摞,其中既有專業院校學生之作,也不乏國內大師之作,還有村民老蔣自己數年來的積累……村中豎立的大磨盤上,畫家範華題字「魏塔古村落」。
魏塔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何以有名?在於民風淳樸,在於古韻風貌。2018年,安塞區依託「剪紙之鄉」「繪畫之鄉」文化優勢,以古樸、自然、原生態風味濃鬱為基本格調,建成魏塔民俗文化村,設剪紙、農民畫藝術培訓基地,繪畫寫生基地,剪紙、農民畫展館等項目,於當年6月1日開門迎客。魏塔民俗文化村將傳統村落建築載體、農民畫、剪紙等手工技藝活態文化轉化為特色文化產品,累計接待遊客15萬人,創收1000餘萬元,成為助力脫貧致富的新探索。
文化養民,文化富民。安塞區將文化植入旅遊,用旅遊傳承文化,將祖輩傳承的腰鼓、剪紙、民間繪畫、民歌、曲藝等文化資源,轉化為群眾產業致富的力量,讓百姓「生活在城鎮、產業在農村、致富在旅遊」的願望逐步變為現實。全區累計直接帶動群眾3200人,人均增收2.2萬元,其中貧困群眾1100人;間接帶動群眾2.9萬人,人均增收8200元,其中貧困群眾3200人。安塞文化旅遊產業從「軟實力」向「硬產業」鏗鏘邁進。(記者 劉 彥 通訊員 張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