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政治評論》9月9日文章,原題:在軟實力方面,中國正趕超美國 11月大選後美國肯定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力量危機。但相比以前,美國與中國、俄羅斯及其他任何對手的競爭和航母、戰鬥機、核潛艇、隱形轟炸機的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幫助其他國家政府滿足其國民的關鍵需求。由於中國雄心勃勃的快速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軍現代化,美國相對中國的硬實力優勢突然減弱不少,但美國人不應相信那些呼籲增加軍備與北京抗衡的聲音。相反,美國應關注軟實力和公共產品。
如果不更積極、更有創造性地努力解決根本性的人類問題——那種直接、與數十億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挑戰——那麼美國的星光將繼續黯淡。
過去20年裡,有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幾乎是平地而起。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中國的很多活動是商業性的,所以說不上是慷慨,但在幾十年來基本上內顧之後,中國向全世界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寬闊肩膀」。中國出人意料地成為有形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它們能夠解決數億人的具體需求和挑戰。中國活動的主要舞臺是非洲。近年來,中國在那裡資助和建設了數量驚人的基礎設施,從高速公路、鐵路,到港口、機場,不僅讓美國,也讓世界銀行和歐洲的前殖民國家望塵莫及。
批評北京的西方人士經常旁觀嘲笑,指責中國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債務陷阱,困住弱小和沒有戒心的國家。儘管中國貸款存在透明度問題,但他們的批評很難不歸結為對西方失去影響力和權力的懊惱,特別是考慮到他們未能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這種情況下,非洲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利用中國的大規模貸款和建設計劃,那將是愚蠢的,哪怕這些計劃是提高中國商業利益和政治影響力的戰略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問題是,這將給美國和其他富裕的民主國家帶來什麼影響。
賴比瑞亞前公共工程部長、現為(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的格尤德·莫爾最近更直白地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在非洲錯綜複雜、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中,西方從未提出要在這裡修建大陸規模的基礎設施?」
過去,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確實在非洲大陸建設了相當多的基礎設施,但他們那樣做主要是為了自己相當狹隘的私利。歷史將判定今天中國的項目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同的。(作者霍華德·W·弗倫奇是《紐約時報》前駐外記者、作家,唐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