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國軟實力面臨三大挑戰

2020-12-25 中國網財經

  硬實力和軟實力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硬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經濟力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資本力量、外匯儲備、土地資源、人口資源、自然資源等等。軟實力的指標包括民族凝聚力、主流價值觀、國民綜合素質、政治外交領導力、發展模式吸引力、文化厚度和輸出、法治程度、教育影響力、品牌影響力、媒體誠信率、創新能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GDP平均年增長率7%-8%,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015年英國《經濟學人》公布的世界GDP前十名國家排列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義大利。中國成為經濟第二強國的另外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中國企業規模也在不斷壯大。《財富》雜誌近期發布了世界500強2016排行榜最新榜單,中國上榜公司數量繼續增長到110家,佔總數1/5。

  如果說硬實力是國家、民族、企業崛起的支配和必要條件,軟實力則應是保障國家、民族、企業持續發展的土壤和充分條件。軟硬實力的完美結合就是強實力。

  英國《經濟學人》在2015年公布了世界軟實力前30名國家,第一到第十名國家排名次序是:英國、德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日本、瑞典、荷蘭。中國有幸入圍,排在第30名。2016年排名榜中國位置提升兩位,到第28位。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世界不僅關注中國的資本力量(硬實力),也開始對中國的軟實力表現出濃厚興趣。中國的漢語教學、中醫拔罐、針灸推拿、太極拳、武術氣功、傳統繪畫、古典哲學思想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精品國粹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青睞和興趣。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留學生前往的國家(美國第一),超過了英國。清華大學的蘇世民學院、北京大學的燕京學堂、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承辦的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學者,探索中國成功的秘訣。中華民族的崛起成為大勢所趨。

  但是,中國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迫切需要中國在世界上施加比現在更大的軟實力影響力。特別是在中國進入WTO、企業走出國門與世界融為一體的今天,中國人的行為、品格和中國經理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世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中國的「軟實力」,特別是國民素質、文化修養、教育創新、藝術質量、社會共識、核心價值、誠信守法、制度變革等方面,還有待急劇發展提升。我尤其關注三個領域裡中國社會和組織面臨的軟實力挑戰:

  第一,要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5000年的歷史傳承。但是今天中國社會在重大問題上缺乏共識,政府、學校、企業、醫院缺失共享價值觀。

  價值觀基於人的基本常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比如:真誠、善良、美譽(真善美);敬天愛人,心靈純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公正公平、陽光透明;誠信守則、反對欺詐。價值觀是選擇的排序。在中國,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是,政府、大學、醫院、國企、央企、民營企業、跨國公司在重大價值觀選擇排序上十分不同,這在世界發展史上罕見。在中國已經納入世界村、中國企業在世界併購浪潮風起雲湧的今天,要想在世界上獲得更多的朋友,得到世人的尊重,國家、社會、企業必須弘揚正能量,宣傳真善美、致良知,遵守承諾,知行合一。在變革時代,政府、學校、企業不僅要有效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情。

  第二,國民素質與中國的教育質量有密切關係。為考試而學習的中考高考制度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激發出年輕人的夢想和好奇心,很難培養年輕人獨立的人格特質。中小學重點放在升學率,卻忽視了學生的社會人文和品格教育。美國杜威和他的學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孩子教育的道德屬性,強調「兒童而不是老師」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論。

  針對中國優秀人才缺失問題,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錢老的問題給了中國的教育家出了一道深層次難題。大學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大學辦學的理念應該是什麼?我們的教育通常讓大學生勇於解決問題,不善於提出問題;擅長記住公式,很難做出原創;近年來中國大學教育出現的行政化、政治化趨勢,更讓大學沒有能力培育激發教授和學員獨立思考、獨立思辨的人文土壤。

  第三,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需要弘揚企業家精神,要有使命感,更要有全球視野,敢於創新,勇於創新,敢為天下先。企業家必須堅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國外從事企業併購,要有法律意識,更有道德底線,誠實守信,不賣假貨,團隊凝聚,包容共贏。德國西門子創始人西門子在創辦公司時說過一句名言:西門子絕對不為公司的短期利益犧牲公司的未來。中國企業國際化,不能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公司的信譽。

  企業必須尊重契約精神,遵守當地法律,不能隨意撕毀契約合同,造成當地人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中國企業家要提升自身自我認知能力、國際視野和全球領導力。同時也要建立與時共進的公司治理體系、權力約束機制、獎懲激勵機制。沒有約束的權力勢必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沒有激勵的組織,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可能激勵優秀員工和經理為公司的最大和長遠利益奮鬥。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在戰略、文化、激勵、架構和運營等領域都要儘快開展深層次的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

  期待中國企業在不斷持續發展硬實力的同時,迅速增強軟實力和影響力。在全球市場中,不僅把企業做大,更要做強;不僅盈利,更要持續發展;不僅滿足股東的利益,更要對員工和社會文明做出奉獻。對於已經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希望能夠在質量上不斷更新,持續進步,更希望看到更多的500強企業向華為學習,成為品牌企業,受到世人尊重。真正受到世人尊重的中國企業一定是既有硬實力,更有軟實力。軟硬實力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盼望更多的持有世界級品牌的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中誕生。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面對西方誤解 中國該如何提升軟實力?
    (圖源:CFP)近年來,與硬實力穩步增長交相呼應的一個現象,是中國軟實力的不斷提升。與硬實力不同的是,軟實力通過吸引而非依靠強迫或利誘,能對他人產生影響,並獲得自己期望的結果,因此,對軟實力的「潛心研究」與「比拼競爭」,成為近年來國際政治的一個顯著現象。
  • 中日關係面臨三大挑戰和三大機遇
    總體上看,中日關係面臨以下三大挑戰與三大機遇。 首先,戰略互信仍有不足。就「菅內閣」而言,其雖多次強調建立穩定中日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並明確以「會形成反華包圍圈」為由對組建「亞洲版北約」予以拒絕,但在同其他國家發展雙邊關係過程中,時有針對中國的動作。
  • "三大作風"面臨"三大挑戰"
    在建黨8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日,重溫黨的三大作風,特別是再次思考三大作風所面臨的三大挑戰,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
  • 周其仁:中國經濟無疑已經「起飛」 但面臨三大嚴峻挑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周其仁:中國經濟無疑已經「起飛」 但面臨三大嚴峻挑戰作者:實習生雷思敏,記者辛繼召「中國的經驗證明,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經驗證明,經濟『起飛』以後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可能比起飛前還要嚴峻和複雜。」
  • 周其仁:「飛」起來後的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
    (原標題:周其仁:「飛」起來後的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圍繞這一課題,我國的軟實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蒸蒸日上的硬實力相比,我國的軟實力仍顯得很不相稱。這迫切要求我們深入分析當前影響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提出應對之策,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奮起直追。
  • 世界認可中國的軟實力嗎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推行軟實力,世界認可嗎? 長期以來,中國專注於打造硬實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近些年來,北京日益認識到軟實力的價值。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全球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軟實力行動。  觀察人士傾向於高估北京為提升軟實力而做出的努力,並誇大其對美國的不利影響。
  • 當代中國法治的路線圖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第一,當今中國法治面臨的最大時代主題就是研究、規劃、實施如何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到2050年不僅建成、而且水平居於世界前列的法治國家等。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朱民:「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面臨三大挑戰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鄒松霖)12月8日,在全球化智庫舉辦的「大使圓桌會議」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人口老齡化將是「十四五」期間(2021-2025)中國面臨的三大挑戰。
  • 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原標題: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趙海建(媒體評論員)   春節將至,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近年來正加速走向世界。為更好地發揮春節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巨大載體作用,中宣部、國新辦日前啟動2016年春節文化走出去工作,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展現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清華大學孫茂松:NLP 面臨的三大真實挑戰
    近期,在智源研究院成立兩周年之際舉辦的「智源論壇2020」中,八位智源學者針對當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發展提出思考和看法,從多學科的角度啟發新一代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解決當前面臨的三大真實挑戰,提出可借鑑觀點。
  • 龐國芳:我國農藥殘留檢測標準仍面臨三大挑戰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0日訊(記者 劉瀟瀟)11月9-10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在發言中介紹了目前我國農藥殘留檢測標準的三大挑戰。   據龐國芳介紹,在我國農藥殘留檢測中面臨著三大挑戰。「第一項挑戰是農藥殘留如何實現電子化,第二是農藥殘留大數據報告如何生成自動化生成,第三是農藥殘留風險目的是風險溯源,需要實現視頻化。」
  • 北京傳道人談:中國神學畢業生面臨的三大挑戰
    如今中國教會年輕的神學生稀缺,雖然有不少人上神學院,但是畢業後留在教會服事的人並不多,流失率很大。近日,基督時報網站同工在與一位剛畢業的神學生姚弟兄交流時了解到中國神學畢業生面臨的三大挑戰。對於神學生來說,上神學院的目的很重要,如果是為了以後能夠服事主而去神學院裝備自己,這樣的動機可以支撐自己畢業後到教會服事。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有三大特點:一是成本較低,不像軍事幹預和金元外交那麼昂貴;二是效果更好,威權和收買只能起到暫時效果,而做到讓別人心服口服,則是長久之策;三是較難操作,因為軟實力並非單靠政府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社會和民間長期積累,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時,美國正陷入海灣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軟實力迅速受到追捧。就連美國國防部長也在演講中提到,美國需要多動用它的軟實力。
  • 教育: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助推器
    在此背景下,我國教育該為青少年樹立怎樣的價值觀,怎樣培養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各類人才,怎樣做好語言文化交流,怎樣播撒中國文化的種子?就此,筆者採訪了三位該領域的專家、學者。  提升國家軟實力重要意義何在  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制來實現目標的能力。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最近,市委書記韓正同志在浦東調研時要求浦東的領導幹部「要加快調整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力爭在法治環境、多元文化、重大公共政策的社會參與和民主決策、公權力制約和政府透明、社會誠信、人才成長環境、資本流動、全新的公共服務等方面,大膽闖、大膽試、大膽突破,爭取在更高的層面激發城市活力,提升競爭力和軟實力」。
  • 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提升為中國提供了強大支撐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地發展起來,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歐洲面臨很多困局,美國也舉步維艱,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經濟欣欣向榮。中國經濟對世界貢獻率這麼高,第一說明中國的發展確實是世界的機遇;第二說明和平和發展是世界大勢,和平和發展的格局符合世界人民的願望。今天,「西方中心論」正在走下滑路。
  • 集散控制系統(DCS)市場現狀分析,國內DCS面臨三大挑戰
    2018-2019年國內DCS分行業市場規模統計資料來源:中控技術招股說明書,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從DCS市場細分情況分析,DCS市場三大細分行業主要包括化工、電力和石化,2018年度,三大行業市場規模佔DCS整體市場規模的79.3%,2019年度,該數字進一步上升至80.7%。
  • 軟實力在中國
    「軟實力」的概念源於美國,但卻在全世界流行,這本身就說明美國的話語權很強,而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中國學者和公眾在理解軟實力概念時,出現了「中國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軟實力的缺失。
  • 程曼麗:論我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大眾傳播策略
    事實上,軟實力的增強有賴於信息的擴散,只有當一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行並得到普遍認同時,其軟實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這正是大眾傳媒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隨著我國硬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媒體傳播力也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