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時代背景與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不但為當下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而且擘畫出新的遠景目標,是統籌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銜接中長期與短期目標、凝聚黨內外共識的重大戰略部署。

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軟實力」這一概念自約瑟夫·奈提出以來,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軟實力,對內凝聚合力,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中國大國形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曾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談到中華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體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綿延,體現在民族危亡時的匹夫有責,體現在革命戰爭下的捨生忘死,體現在改革建設中的求真務實,體現在偉大復興路上的砥礪奮進。這些寶貴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引領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披荊斬棘,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先進文化建設,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使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自信進一步彰顯。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我國在提升文化軟實力時,更注重意識形態在文化軟實力中的極端重要性。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名片,其內核就是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如果意識形態出現忽視、遮蔽甚至缺失的現象,在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下,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將會大大削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也將會被動搖,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就難以匯聚民力、凝聚民心、集聚民智。以意識形態為魂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要通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搭建促進各民族溝通的文化橋梁,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加強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凝聚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力量,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立一種政治互信、經濟共贏、安全互助、文明多樣、生態共享的國際體系共同體。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和倡導國,中國必須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交往中與我國硬實力相匹配,共同展現國家的綜合國力。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使得世界格局走向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大大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發展及發揮作用,要立足於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與我國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才能「亂雲飛渡仍從容」,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蘊含深沉中華文化底蘊的民族文化賦予中國名片鮮明的民族特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證。在此基礎上,中國以極大的自信向世界展示道路、制度、理論、文化方面的中國特色,承認並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促進文明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在真誠友好的基礎上加強溝通、增進友誼。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後盾,給予我們極大的勇氣、宏偉的視野、堅定的信心將中國元素嵌入世界話語體系、全球治理體系和人類文明體系當中,是推動構建涵蓋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位一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當前我國面臨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標要求,是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部署,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規劃。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鬥,勠力同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同心築夢,共創輝煌。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
    「軟實力」這一概念自約瑟夫·奈提出以來,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軟實力,對內凝聚合力,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中國大國形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大力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交往交流活動,搭建促進各民族溝通的文化橋梁。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應注重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切實尊重、保護和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
  • 《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多語種外語...
    《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 第一階段會議的主題為「《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外文版的翻譯出版與對外宣傳」,第二階段會議的主題為「中央文獻翻譯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多語種翻譯出版,以及中央文獻翻譯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作了講話和發言。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 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助力,新時代青年責無旁貸
    青年歷史以來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的中國,正逐步承擔起國家發展的重擔,被寄予了無限希望。青年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對於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 深入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深入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系統回答了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的新結合。
  • 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概念到實踐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實力概念進入了中央文件,但前面加上了「文化」二字,頗具中國特色。約瑟夫·奈所界定的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文化實際上是居於領導的地位,文化因素是滲透到軟實力各個環節當中的。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它著眼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以表明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軟實力」正變得愈發重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其次,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我的煤炭網>新聞>港運資訊>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高鐵網 發布日期:2020-12-15 15:34:02 新聞歸檔
  •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三次偉大飛躍
    毛澤東思想中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成果,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重要理論準備。  三、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步驟。   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臺階和砝碼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又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但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由於自身封建制度 的衰朽,由於閉關自守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中華民族逐漸陷於落後的境地,甚至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蒙受了奇恥大辱,一步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而,近代以來,救亡和進步,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性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憧憬的理想。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充分認識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開闢了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
  • 「擔當新時代青年使命 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素材解讀
    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青年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被寄予了無限希望。青年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對於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並不晦澀難懂,也絕非曲高和寡,相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正能量。文化重在一個「化」字,潤物細無聲。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並以專門一個部分闡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今後文化發展謀篇布局、擘畫藍圖。「堅定文化自信,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增強了文化底蘊和價值底氣。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韓子勇說,《建議》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吹響了增強「四個自信」、凝聚人心力量、繼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昂首進發的衝鋒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