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研發電化學調控IrO2表面電子結構用於高性能制氫催化劑

2020-12-16 小材科研

電解水被認為是一種可持續的、極具發展前景的產H2策略。通常,電解水通過兩個半反應進行:析氧反應(OER)和析氫反應(HER)。實際應用中HER和OER催化劑的有效耦合是非常必要的。儘管已報導了許多耦合催化劑,但仍有一些關鍵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1)陽極和陰極的催化劑通常在成分上存在很大差異,使製備過程複雜,且由於在電解水過程中可能發生催化劑溶解、再沉積反應,會引起陰極和陽極催化劑相互幹擾;

2)大部分非貴金屬催化劑只能在鹼性或中性電解液中使用,在酸性條件下則不穩定,因此缺乏廣泛的溶劑適應性。IrO2是少數能在酸性電解液中高效且穩定的電解水催化劑,但由於其氫吸附自由能(ΔGH*)過大,幾乎不被用作析氫反應,因此無法構建基於IrO2全解水電解槽。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楊生春團隊提出通過循環伏安法(CV)調控金屬氧化物電子結構使其適用於HER的新策略(J. Mater. Chem. A, 2020, 8, 2090),即通過電化學CV循環,使金屬氧化物中的金屬陽離子被(部分)還原,引起金屬位點上電子密度增大,形成氧空位,進而優化了析氫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大大加速析氫反應。同時,CV循環可使對電極上少量的的金屬Pt會發生溶解,並遷移沉積在金屬氧化物表面,這種微量Pt的沉積為活性物質的吸附/解吸附提供了良好的界面,可極大地提高IrO2在酸性、中性、鹼性電解液甚至天然海水中的HER催化性能,使構建全IrO2基的電解池成為可能。這項工作表明原位電化學調控催化劑的表面電子結構為高效且穩定的電解水催化劑設計開闢了新途徑,為電解水制氫的工業化應用提供了新策略。

電化學CV處理及痕量Pt沉積後Pt與IrO2界面電荷差分圖(a-d),總態密度(e)和三種催化劑表面的氫吸附自由能變化(f)

該工作以題目「Electrochemically Modify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IrO2Nanoparticles for Overall 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with Extensive Adaptability」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4.884)上。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分別是理學院博士生李璐,和楊生春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是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的楊光高級工程師完成了該論文的部分電鏡表徵和高分辨能譜工作。

Pt-IrO2@CC// IrO2@CC與商用催化劑全解水性能的比較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電網公司聯合重點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博士後基金,西安交通大學-全通新能源汽車聯合項目的支持。同時,該項研究中材料結構的表徵分析工作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學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賈春林科學家工作室以及理學院張曉晶、王力群工程師的支持。

來源:西安交大新聞網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enm.202001600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在催化劑金@巰基UiO66@硫銦鋅中,光生電子從硫銦鋅轉移到巰基UiO66,再轉移到封裝在巰基UiO66孔中的金納米點上,形成了一個平滑的電子傳輸通道;此外,位於孔中的金納米點可以顯著縮短載流子遷移距離,並迅速接受電子。最優催化劑在可見光下的光催化產氫速率達到39.2 mmol/h/g,分別是巰基UiO66、硫銦鋅和巰基UiO66@硫銦鋅的435.1、61.2和10.2倍。
  • 科學家發明新一代電解水制氫催化劑
    化學公式循環往復,這些中學課本上的內容為人所熟知。   過去的一百多年裡,科學家一直在試圖讓反應過程變得更快。電解水析出氫氣和氧氣作為整個反應中的兩個部分,為了提高反應速率,需要分別找到合適的催化劑。   直到今天,氫析出的相關催化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氧析出還沒有找到更高效廉價的催化劑。
  • 美國深入了解電化學催化工藝 有助於實現水分解高效大規模製氫
    領導該項研究的化學工程教授Zhenxing Feng表示:「生產氫對於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很重要,例如汽車燃料電池,製作氨等很多有用的化學物質。此外,還可用於精鍊金屬,生產塑料等人造材料以及用於各種用途。」 根據美國能源部所說,美國主要利用一種蒸汽-甲烷重整技術從天然氣等甲烷中提取氫氣。
  • 用於增強電化學和光電化學制氫的超厭氧水凝膠
    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UNIST)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新技術,通過在所需的電極表面沉積高孔超氣相水凝膠,使制氫產量提高了5倍。水滴落在荷葉上很容易被彈開,而不是粘附在表面。這是因為荷葉上不規則分布的微泡,具有疏水的特性。從荷葉中得到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通過增強電極表面來顯著提高制氫效率的技術。
  • 電解水制氫:如何設計金屬碳化物催化劑?
    電解水制氫是高效、綠色的制氫途徑,但嚴重依賴貴金屬Pt催化劑,亟需發展經濟、高效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過渡金屬碳化物具有類鉑的電子性質和催化行為,是一種潛在的析氫電催化劑。近年來,相關研究工作通過合理的設計策略,調控並優化碳化物的納米結構和電子性質,顯著提高了該類材料的電催化活性和水分解制氫效率。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研究背景 利用光催化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使大部分有機汙染物降解為小分子無機物,亦可利用光催化技術分解水製備H2,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能源,因而光催化技術在近年來被廣泛關注。光催化劑則是光催化技術的核心部分之一。有效的光催化劑不僅需要具有高活性,還需要具有寬的太陽光響應範圍。
  • 西安交大科研「硬」實力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丁書江教授、肖春輝副教授課題組通過界面調控和結構設計製備了類水母狀的Mott-Schottky催化劑,該催化劑可以促進ORR過程中的電子轉移和質量傳遞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來源丨Wiley威立 01 尖晶石氧化物中鈷離子幾何構型的優化促進OER 對催化劑中金屬陽離子的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進行調節可有效提高其催化活性
  • 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研究中取得...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嚴純華院士課題組合作,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J. Am. Chem. Soc. 2012, DOI: 10.1021/ja3090934;J. Am. Chem. Soc. 2012, 134(6), 3255 − 3264;J. Am. Chem.
  • 電子耦合作用活化單原子釕: 面向高性能的電解水析氧催化劑
    目前在眾多的生產工藝中,從水中電解制氫工藝較為簡單,包括氫析出反應 (HER ) 以及氧析出反應 (OER)。其中 OER 因其為複雜的四電子轉移過程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目前應用於催化 OER 的商業化貴金屬催化劑 (Ru、Ir) 存在著價格昂貴及穩定性差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其在電解水等領域的發展。
  • 青島科大《Nanoscale》:為電解水制氫、汙水處理提供新思路
    在眾多的制氫方法中,電解水制氫更為環保、高效。然而,陽極析氧反應(OER)為四電子反應,反應動力學十分緩慢,從而導致其較高的過電位。這種高過電位限制了電解水制氫的大規模實際應用。電解較易氧化的物質如甲醇、乙醇、甘油、聯氨、尿素等水溶液可以有效地降低電化學障礙。其中,尿素是一種廉價的可再生電氧化物質,且其電解氧化的理論電極電位僅為0.37 V。
  • 廉價高效電解水制氫氧析出催化劑獲重大突破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王海涵)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教授課題組運用創新工藝,在氧析出催化劑取得重大突破,為電解水制氫的工業化推進重要一步,該成果被選為4月的《自然.催化》封面文章。
  •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4月2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Ryuhei Nakamura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打開APP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小材科研 發表於 2020-12-23 17:19:07 在前期的硫正極研究中,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J.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Nano Energy, 2017, 40, 390),製備了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ACS Appl. Mater.
  • 用於甲醇氧化反應的一維高效納米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用於甲醇氧化反應的一維高效納米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實現了一維超細四元PtPdRuTe
  • 西安交大孫曉龍教授等在拓撲結構轉化和化學降解的新型功能聚合物方面取得進展
    如何實現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可控和化學降解是材料、化學、環境等領域的重要課題。影響聚合物物理性質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分布、粘度、拓撲結構、化學功能和交聯密度等。對於大多數聚合物來說,因其化學鍵接方式和拓撲結構是靜態的,通過改變主鏈結構的鍵合方式和交聯基團的功能來改變聚合物的性能比較困難。
  • 材料原子表面結構可提高電化學催化劑的穩定性
    現在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和位於維納新州的彗星電化學和表面技術中心CEST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通過研究催化劑晶體表面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可以顯著提高此類催化劑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晶體可以有不同的表面。Markus Valtiner解釋說:"一個立方體晶體,我們可以將其直接從中間切開,形成兩個立方體。或者可以進行精確地斜切,如45度角。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而電解水制氫正是將富餘電力轉化為氫能的好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所研究員陳亮團隊提供了一種高效的酸性析氧電催化劑,並提出了相應的機理解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酸性電解水制氫的研究。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西安交通大學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7項
    西安交大共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28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14項,獲獎總數及一等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西安交大常務副書記王小力以及西安交大所有獲獎代表參加會議。 2016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西安交大郭烈錦教授代表獲獎人員發言,並向全省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大家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揚優良的科學作風和學術風氣,刻苦鑽研,勤奮工作,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發展高新科技,實現產業化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