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節奏快、強度高,大人小孩老人都會時常出現胃脹氣的毛病,全身不舒服,不思飲食,備受折磨,極大地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怎樣調理好呢?
一是邊吃飯邊說話 古代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但是現代人吃飯大都喜歡熱鬧,邊吃飯邊說話很容易讓人們吃進許多的空氣,從而引起胃脹氣。
二是吃飯快 有些人吃飯跟打仗似的,狼吞虎咽,一口飯還沒下肚,另一口已經到嘴裡了,這樣囫圇吞棗似的吃飯方式會讓大量的空氣和飯一起進入胃腸道。
三是吃產氣食物 產氣食物是釀成胃脹氣的一大因素,豆類、山芋等食物都屬於產氣食物,這些食物進入腸胃後,容易發酵產氣,腸胃產生過多的氣體,自然就會有脹氣的感覺。
四是情緒不良 人的七情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心情不好身體也會有各種狀況,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胃痛、胃脹氣。
五是乳糖不耐症 有些人有乳糖不耐症,其體內缺少乳糖分解酶,無法把喝下去的相關食物的中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時,體內腸道細菌就會將乳糖分解為大量的氫氣和脂肪酸,從而讓人感到脹氣。
六是用嘴巴呼吸 很多人會忽視這一點,用嘴巴呼吸會將大量的空氣吃進肚子,造成脹氣,因此,鼻炎患者會經常有脹氣症狀。
談及胃脹氣的中醫治療,主要分為以下5個類型。
寒食傷胃 外感寒邪、過食生冷之物,導致寒凝於胃,胃中陽不展,氣機阻滯。症見胃脘暴痛且脹,痛勢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溫則舒,舌苔白滑,脈弦遲。治則當以溫胃散寒理氣為法,以收溫胃散寒、理氣止痛之功。
肝胃不和 因氣鬱傷肝,肝氣橫逆犯胃。本證常因情志所傷而誘發,證見胃脘脹滿,氣逆攻痛連脅,暖氣頻頻,得氣則舒,舌苔薄白,脈弦。治則疏肝理氣,達舒肝理氣和胃降逆之功。
肝鬱胃熱 因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橫逆犯胃,胃失傳化之職,內生溼濁,鬱而生熱,熱居胃腑,常因七情或飲食不慎而誘發。臨證所見胃痛時輕時重,胃脘部灼熱,嘈雜泛酸,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納差、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數,治則洩肝清熱和胃,以疏肝胃氣機而止痛。
脾虛胃寒 素體脾胃陽氣虛損,運化不及,寒濁內生,困阻脾胃之陽。常因飲冷感寒而復發,臨床見胃中隱隱作痛,納食不化、上腹飽悶,不思飲食,惡冷喜熱飲,得溫痛緩,時嘔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緩,治則益氣溫中、散寒和胃,可收益氣溫中、散寒和胃之功。
氣滯血瘀 本證多見於胃脘痛日久不愈,氣血滯而不通,胃以疼痛為主。痛而有定處,如針刺,胃脘飽悶似有物頂住之感,舌質青紫,脈細澀,當以理氣化瘀止痛。
談及胃脹氣的診療,除了到正規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外,還可以採用如中醫外治法等,亦能收到一定效果。
腹部穴位按摩 用中指分別按揉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穴,每穴1~3分鐘,以感覺溫熱舒暢、打嗝或排氣為好。
掌摩腹部 以掌心置於胃脘部或臍周,沿順時針方向摩腹3~5分鐘,以透熱為度。然後稍用力下壓腹部10~20次。
點穴 點按內關、足三裡、三陰交、太衝、豐隆等穴。每穴1~2分鐘。點按後宜用揉法,避免氣血積聚。
熱敷 腹部發涼、腹脹、便溏、喜暖喜按者可用熱水袋、熱水瓶等發熱的物體置於腹部,以溫經散寒,促進胃腸蠕動,加速氣體排洩。
灸法 用燃燒的艾條或艾灸盒對準相關的穴位,進行燻烤,或用薑片置於中脘、氣海、關元、足三裡等相關的穴位,再用燃燒的艾絨置於薑片上燻烤,可起到溫經散寒、扶助陽氣等作用。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
1. 掃描(長按)下方群主微信號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
2. 發送信息「入群學習」給群主。
3. 等群主發給你入群邀請,加入群。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微信號:zljxjp
一個堅持分享中醫臨床醫案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