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同一個教育集群內的學生可以「走校上課」,2016年我執教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一個初中班的歷史課。他們的文化課到我們學校上,專業課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上。我發現這是一群陽光快樂、積極向上、熱情奔放的學生,情感素養非常高。他們課下與老師相處融洽,課上與老師配合默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堂融入了情感,變得非常順暢、高效。我們任課老師都很喜歡這些孩子,給他們上課時心情舒暢,不會感到累。按理說這些學生有大量的專業課要學習,文化課的學習時間相對變少,文化課成績會受影響。但他們歷史學科的期末考試成績卻非常好,平均分竟然高於普通班的學生,其它學科也是如此。看來有人擔心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會耽誤學習,從而影響考試成績是沒有道理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注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情感素養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調控自我,也能對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有效激勵,克服心理惰性,從而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情感素養能夠推動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對話、交流和分享,從而使合作學習能夠高效實現。很難想像,一群情感素養不高的學生,能夠自主結成學習共同體,進行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未來需要具有溝通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的人才,在未來社會,缺失情感素養將寸步難行。
當前學生的一些極端行為和惡性事件層出不窮,也應該與學生的情感素養不高有關。同時學生情感素養高,還能夠調動老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情感素養對智力活動具有推動、引導、調節、維護和強化作用,能夠促進和提高智力的效能。回想一下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同學,大多擁有很高的情感素養。他們與老師的關係非常好,辦公室內經常見到他們請教老師的身影。他們對不教自己的其他老師也非常禮貌和友好,老師們都非常喜歡他們,都非常願意幫助他們。
情感素養是一種非理性行為,雖然沒有明確地列入核心素養中,但其內容已經滲透、分散於其它核心素養之中。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在當前非常迫切,加強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刻不容緩。
首先,學科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素養教育資源,需要老師去認真的挖掘。例如前面說的音樂學科,學生通過聆聽、賞析音樂作品,進行歌唱、表演等實踐活動,能夠體驗到音樂中蘊含的豐沛情感和形態各異的音樂美,可以使學生的感情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好,從而在無形中提高情感素養。
其次,老師可以通過教育、教學行為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去潤澤、豐盈學生情感,在學生內心根植情感素養的種子。例如,幽默風趣就是情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如果能夠用幽默風趣的行為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顯然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情感素養。
第三,教學方式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在傳統講授法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大聲講,學生在臺下「排排坐、仔細聽、認真記」,師生、生生交流受到限制,不利於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如果進行學習共同體學習,組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小組,學生之間相互傾聽,相互幫助、交流對話、合作探究,就能夠促進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反之,學生情感素養的提升又會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效率和效果。
每位學生的情感素養是不一樣的,需要老師用心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和培育。老師在課前進行學情分析時,應當認真分析學生當前情感素養的現狀,深入研究學生情感素養中存在的缺失以及所存在的問題,精準地提出提升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