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已過,雞年又到,雞便成為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尤其那些天真的孩子們,對雞年更是充滿好奇。這不,鄰居家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一打開新年年曆,便指著上面的大公雞問:「為什麼今年是雞年?」想想,「因為在禽鳥中,雞的品德好,貢獻大,深孚眾望,古人便把十二生肖中的『酉』給了它。今年是農曆酉年,輪到雞來『當家做主』,所以今年就是雞年。」雖是隨意意會,過年了,無論生效申酉,我們的心意都單純而相通:希望在一個去舊迎新、除厄接福的日子,參神拜佛、祭謝祖先、走訪親友,許下對未來的美好祈願,希望彼此都過得更好。
[詳細]最新報導
我們談西洋雞,應該從文字開始。先說英文。在英文詞彙裡,雞分雌雄,雌雞是hen,雄的本來叫cock,而這個字主要見於英國以至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愛爾蘭。不過,在美洲新大陸,公雞不是叫cock,而叫rooster,影響所及,我們在翻譯中國十二生肖時,採美棄英,把雞年譯成The Year of the Rooster。
[詳細]2017-02-10
俗話說,「無雞不成宴」。年夜飯吃雞是廣東、香港等地華人過年的傳統習俗。究其淵源,皆因「雞」字發音與「吉」相近,取其「全家團圓、吉祥如意」的好兆頭,而年夜飯吃全雞,更寓意展翅翱翔、飛黃騰達。尤其今年乃丁酉雞年,圍繞「雞」這一主題衍生出來的豐富多樣的美味佳餚,更成為各地民眾過年餐桌上的必備菜式。
[詳細]2017-02-09
相較於雞肉而言,更容易入味的雞翅、雞爪等零碎在中國很有市場,與之相關的各種做法也給食客們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享受。豉汁鳳爪就是廣州人上茶樓必點的茶點之一,而雞翅的做法,大致也有滷味翅、三杯翅、孜然翅、鍋燒翅、腐乳翅、酸辣翅以及蜜辣翅等20多種,雞內臟更因其爽滑筋道、不同於雞肉乾柴的口感,而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
[詳細]2017-02-09
2017是中國農曆雞年,南京博物院於今年1月在特展館舉辦《錦繡雞─南京博物院藏雞文物特展》,展出的近200件館藏雞文物包括了玉器、瓷器、銅器、石雕、琺瑯器、紫砂器、緙絲、織繡、繪畫、木刻年畫、面具、剪紙、郵票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吸引了眾多觀者。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在展覽前言中寫道,雞,尤其是雄雞,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它華美豔麗,猶如身披錦袍,它「一唱天下白」,猶如希望使者……
[詳細]2017-02-09
際此丁酉年甫臨,雞年初至,謹祝各位讀者雞年百福盈門,萬事興旺!更祝諸位在日常生活中文武兼備,處事待人時彰仁顯勇,恪守信諾。其實,上述的文、武、仁、勇、信,原來就是雞的「五德」,即五種德行,而雞有五德的說法,早在漢朝已予確立。
[詳細]2017-02-08
自1980年黃永玉設計的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猴票」誕生起,這種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寸彩紙就廣受喜愛。如今,凡有華人處皆有生肖郵,影響之大遠超集郵愛好者群體。借中國農曆雞年,大公網與丁酉雞票設計者、中國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對話,這位老頑童般的大師向記者述說丁酉雞票創作歷程,他取材鄉土貼近民間,最終定型之丁酉雞票,只是大師意念中萬千金禽的崢嶸一角。
[詳細]2017-02-08
丁酉年送猴迎雞,農曆新年喜氣洋洋,親朋戚友拜訪團年,閒話家常共敘天倫,從吃團年飯以至各類聚餐,用雞烹調的各式菜餚再應節不過。不說不知,內地供港最受歡迎品種之一的「江村黃雞」,原來經多年來不斷選育改良,才成為今天港人吃得開懷又放心的美食。拜內地高科技系統化飼養制度所賜,只需掃一掃供港雞隻通行證上的「二維碼」,輸港的「江村黃雞」對上二十代以至整個育種、養殖、防疫、加工過程基本上一覽無遺,吃雞思源一「碼」盡覽。
[詳細]2017-02-08
在粵港澳地區,「有雞味」是大家對一隻雞好與壞最誠懇的評價。通常「有雞味」不是說品種上的差異,而是養殖環境、飼養方法等方面存巨大差異,最知名的莫過於清遠的走地雞。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滋補中藥、科技飼料被引進到雞隻養殖中,各種口感獨特、具有養生療效的土雞,成為這個春節最受青睞的菜式之一。
[詳細]2017-02-08
回憶起兒時的春節,自然而然就會想起經典電視劇《西遊記》裡,齊天大聖頭頂那威風八面的雉雞翎。雉雞翎大多出自白冠長尾雉尾羽。白冠長尾雉是著名的觀賞珍禽,不僅羽色不凡,而且兼具鳴禽的美妙歌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長達1.6米以上的兩條尾羽,以其特長和秀麗而被人們所鍾愛。
[詳細]2017-02-09
丁酉年悄然而至,各種與雞有關的話題也日漸升溫。在藝術領域,除了人們常見的剪紙雞、繪畫雞、雕塑雞之外,日前,一款鮮為人知的「全形拓」青銅雞在北京中國農業展覽館驚豔亮相。全形拓又名立體拓、全形拓,是一種利用傳統拓片技術將立體實物「挪移」為平面圖形的技藝。全形拓單以「國之重寶」青銅器為創作對象,是照像術傳入中國前唯一可以觀賞青銅器立體效果的藝術作品。
[詳細]2017-02-09
我一直覺得雞是一種很獨特的動物。它有翼,卻不見它會在天空飛翔,最多就是離地起飛一至兩米。雖然俗語說「雞飛狗走」,但我們從來不會見到雞以飛來逃避。雞有雙腳,卻走動不快。雖然香港俚語有云某人走得「雞咁腳」,但實際上雞走得不靈活。
[詳細]2017-02-08
雞跟鳳凰不但形貌相似,同根同族,有時還是鳳凰的化身。既然鳳凰是鳥中之王,被譽為吉祥之鳥,雞當然也不例外。有了如此身份,它也便有了賜福於人的資本。因此在我國許多地方,春節都貼畫有雞的年畫,以求大吉大利。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說:「正月初一,貼畫雞。今都門剪以插首,中州畫以懸堂。尤好畫大雞於石,元旦張之。
[詳細]2017-01-28
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之物。我們的先民們,很早就把雞視為接引曙光的「陽鳥」、「天雞」。《淮南子》中說:「雞知將旦,鵠知夜半。」李賀的「雄雞一唱天下白」,王安石的「聞道雞鳴見日升」,表達的皆是此意。蓋因雞叫三遍,太陽便出來,雞叫預示著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要到來,雞乃光明使者、吉祥化身。因此,「雄雞一唱」也成了世上的最吉音。
[詳細]2017-01-21
如所周知,近代著名畫家徐悲鴻(一八九五年至—九五三年),以繪奔馬、人物肖像(如《田橫五百士》、《奚我後》和勞動人民等)、雄鷹和猛獅名重一時,皆能極盡人、鳥、獸的神態,栩栩如生;畫馬更筆墨酣暢,「全馬在胸」。其實,他畫雄雞,同樣能展現其器宇軒昂,不同凡俗,且深藏寓意。
[詳細]2017-01-21
提起布袋雞,在我的老家山東夏津,乃至整個魯北地區,其知名度絕不亞於北京的全聚德烤鴨。而且在魯菜的排行榜上它也絕對是坐頭幾把交椅的。布袋雞源於元初,盛於乾隆,系夏津傳統特色名吃。既然此雞名曰布袋,那不妨就先從這布袋說起。曾有外地朋友好奇地問我,雞怎麼能和布袋扯到一起去?難道是雞塊做好了再把它裝進一個布袋裡嗎?這也難怪,因其名而得此解也在情理之中。其實非也。
[詳細]2017-01-20
為迎接農曆丁酉年的到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山東省分公司特於正月初一推出丁酉年春節拜年系列紀念郵戳一套20枚,均以「雞圖」和「雞字」構成「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意境,為人們奉獻上一款歡慶雞年春節的拜年大套餐。這套丁酉年春節拜年系列紀念郵戳延用了山東郵政歷年春節拜年紀念郵戳圖文並茂的特點,併兼具各個城市的特色。以雞圖和「雞」字構成雄雞高歌的深邃意境,凸顯圖文並茂,戳形多變的特色。
[詳細]2017-01-19
時間如流水,轉眼又要過新年了。今年是雞年,朋友圈裡,與雞有關的話題自然多了起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說來說去,無非是雞的美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詩:「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雞們養肥之日卻是將死之時,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縱然雞不知道它的主人的養它的目的是為了「烹之」,當它們被屠宰的時候,也會恍然大悟。
[詳細]2017-01-19
我國古代不少出色繪禽鳥的畫家,大多喜歡繪雁、鴨、鴛鴦、鵪鶉、鷹隼、綬帶鳥、燕、鵝、鴿、鶴、鸚鵡、水鳥和傳說中的鳳凰。相對而言,比較少見畫雞,反而畫雉者也有不少。近代畫雞的名家作品,仍偶可遇見。齊白石與李苦禪喜歡繪水墨小雞(成群居多);陳師曾與徐悲鴻則喜畫雄雞;晚清著名人物畫家任頤(任伯年)愛作敷彩水墨雞,且有不同品種乃其畫雞代表作之一,筆墨細緻傳神,富韻趣。
[詳細]2017-01-19
Copyright 2012 - 2016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