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頭減肥廣告林立,但減肥也要適度,調查顯示,過度減肥是少女患上厭食症的主因之一
東方網3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17歲的女孩,為了減肥,從不願進食到無法進食,31.8公斤的體重弱不禁風,停經,不得不入院治療。近日,高二女生小婷 (化名)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首屆進食障礙系列培訓班上,來自全國綜合性醫院的醫生和申城大中小學心理老師傾聽小婷講述自己的得病經歷。
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信息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來,收治像小婷這樣的厭食症女孩為之前10年的4倍;近五年就診的厭食症患者為之前五年的3倍。我國約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在節食減肥,約7%—12%是極端的節食者,極易發展成厭食症。
病例
節食減肥瘦到看見食物就恐懼
17歲的小婷長相清秀,和很多時髦女孩一樣,戴著一副無鏡片黑框眼鏡,馬尾辮,紅色羽絨服配黑腰帶,小腳褲加雪地靴,讓人覺得不協調的是她纖細的雙腿、皮包骨頭的雙手,以及過分消瘦而突出的顴骨。雖然打扮像個高中生,但小婷的身形更接近初中生。
四年前,小婷母親生病住院,小婷面臨期末考試,考前緊張讓她出現便秘和不想進食的症狀,家人幫她買來蘆薈膠囊每天服用一粒解決問題。去年,小婷受到同學影響,開始節食減肥。與此同時,便秘症狀開始加重,經過減肥,159cm的小婷體重僅剩31.8公斤,還經常胃痛。去年五月,小婷吃驚地發現,自己的例假停止了。
媽媽陪小婷去醫院消化科診治,發現小婷因為長期飢餓得了慢性胃炎,雖通過中藥調理,但效果不是非常明顯,2個月後,小婷被診斷得了神經性厭食症,轉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治療,這時的小婷體質虛弱、精神極差、經常失眠。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和生理雙重治療,體重開始恢復,增至50公斤,但吃飯仍是她生活中的負擔。
在會議室隔壁的一間房間,小婷和來自英國的全英國進食障礙臨床治療和培訓指導中心負責人、莫茲利醫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教授、精神病學家JanetTreasure有了一段對話。
「是什麼令你難以進食? 」Janet教授問。
「我怕便秘,吃了東西會肚子脹,會嘔吐。 」小婷回答。
「厭食症令你產生痛苦,你不吃東西,身體缺乏能量,腸子的蠕動會變慢,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降低,造成便秘。你因此更不想吃東西,腸子蠕動更慢,造成惡性循環。 」Janet教授說。
「我害怕吃東西,莫名地恐懼和擔心。 」小婷說。
「這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體重降低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沒有足夠能量來減少焦慮、安撫自己,甚至連認知能力都會下降,身體越來越沒辦法和疾病作戰。 」
學業就業壓力讓吃飯成難事
和減肥的女生不同,小盧 (化名)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出現厭食傾向。
家境一般的她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小盧在享受父母疼愛的同時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家中負擔。憑著刻苦,她兩年前終於考上了大學。
入學後,小盧沒有放鬆學習,但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死讀書,總是躲起來學習,又怕同學超過自己。小盧常常處於這樣一種敏感而又矛盾的心態中。每當這樣情緒來襲,小盧就會不知不覺地吃很多食物,直到感覺食物已經填到嗓子眼才覺得不舒服,出於生理需求,她會用手指刺激喉嚨口,把食物嘔吐掉,這種情況出現過幾次但沒有延續。
沒想到一年多後,面臨實習,小盧又感到強大心理壓力,這種壓力被轉化為對食物的抗拒。她不僅一看到食物就噁心,甚至發展到旁人一提到食物名稱就會渾身不自在。嚴重時,小盧一兩周都吃不下固體食物,只能通過輸液和流質食物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160cm的個子只剩下35公斤出頭,讓人感覺被風一吹就要倒。
半年前,她經某醫院內分泌科轉診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治療,通過心理、營養、內科綜合治療,慢慢接受食物,正常規律地攝入能量後,小盧的體重正在一點點回升,出院前,她的體重終於攀升到45公斤。她的主治醫師蔣文暉表示,小盧的恢復在厭食症患者中算比較快的,這因為她的主要問題是學業、就業等競爭壓力導致心理疾病,她對體形沒有太大要求,非常配合醫生,努力克服進食恐懼。
現狀
厭食症已成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很多人認識厭食症,是從法國模特兒伊莎貝拉·卡羅開始,有人形容她是 「活著的會呼吸會走動的木乃伊」,2007年義大利米蘭等主要城市街頭上出現一幅大型廣告引起了醫學界、模特兒界以及教育界的熱議——那是一名瘦骨嶙峋的厭食症女患者的全裸照片,主角就是當時27歲,身高1.65米,體重只有30公斤的伊莎貝拉·卡羅。卡羅和攝影師希望通過這張照片告訴正在過度減肥的年輕女孩:「瘦會導致死亡,瘦決不是美麗。」卡羅第二年因厭食症而香消玉殞。
令人遺憾的是,因厭食症而死亡的女性每年都在增加,厭食症成為所有精神和心理障礙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0年隨訪死亡率高達20%,原因多為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和精神抑鬱而引發的自殺,這種難治性精神障礙好發於青少年和年輕女性。
厭食症患者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是見到食物就不想吃,有的則是吃了之後強迫嘔吐,造成的後果就是體重明顯下降,出現水腫。厭食症患者會比一般人怕冷,心臟功能下降,容易猝死,女性多月經減少或停止,男女都會性慾缺乏。 Janet教授說,80%的厭食症患者一生中有抑鬱史,還可能出現包括喜怒無常、社交恐懼、強迫傾向、常說謊等心理問題。
當很多年輕女性念叨著流行語「好女不過百」,苦苦與體重作戰的時候,卻不知道,這種「我以我血薦美麗」的做法有多危險。美麗不見得來,卻可能招來了病痛甚至死亡。
數據
精衛中心:厭食症病人十年內增四倍
負責此次厭食症項目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陳珏博士說,據初步統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近十年平均年收治進食障礙住院患者較前十年增加3-5倍,近五年來醫院就診的進食障礙門診患者例數為之前五年的3—6倍。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施軼等對在校的女大學生進行進食障礙研究,隨機對206名在校女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令人吃驚,有非典型性進食障礙的女大學生檢出率達到17%。所謂的非典型性就是出現進食問題,但還沒有達到臨床上進食障礙的診斷標準。
有非典型性進食障礙的女大學生中,許多人本來就很瘦,可她們覺得自己還是很胖;不少人不僅覺得自己不夠瘦、不夠美,而且在成績、能力、人際交往方面也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體重增加兩三斤,對她們來說簡直就是不可原諒的過錯,盲目追隨減肥熱潮則是這些女孩的共同特點。調查負責人施軼表示,當代女大學生中與非典型性進食障礙有關的行為和心理特徵並不少見,建議學校及社會予以相應的幫助和引導。
前幾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也曾對我國7城市中學生進食障礙進行調查,對3544名14—18歲中學生調查後發現,隨著年級的增加,城市中學生進食障礙越來越嚴重,求瘦傾向、貪食、形體不滿和內感受缺陷也呈上升趨勢。
原因
許多女孩因減肥和學業壓力厭食
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Ner-vosa,簡稱AN)是一種進食障礙類的精神疾病。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不正常認識,即使很瘦也會覺得自己太胖,臨床表現為用自願禁食、引吐、服用瀉藥等藥物、體育鍛鍊等方法過度追求減輕體重。約95%的厭食症患者都是女性,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患者日趨年輕化。
陳珏醫生說,厭食症的發病原因非常複雜,包括遺傳、成長環境、個體特徵等。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身體因素外,越來越多的年輕厭食症患者是因為減肥、學業壓力、被父母過度保護誘發。
Janet教授說,她從醫與家庭環境有關,如: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嚴、過分追求完美;孩子對父母過分依賴;從小受到虐待、單親家庭等。這樣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點。
光明中學心理老師張靜和本市許多心理老師一起,參加了這次厭食症的培訓,她告訴記者,中學和高校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們越來越多地發現,有厭食症狀或進食障礙的學生前來求助,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專業機構和服務機構。
行動
醫教結合,建立預防厭食症網絡
目前,通科醫生對厭食症的識別率僅為45%,相關的治療更顯不足。陳珏醫生呼籲,對國內臨床醫師們、心理輔導員、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們進行有關進食障礙識別、治療及預防的進一步教育和培訓,讓醫生和老師合作,為女孩們建立起第一道厭食症防線。
近日,市精衛中心專門邀請國際著名進食障礙治療專家、英國倫敦著名的莫茲利醫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JanetTreasure教授來滬,為醫生、護士、老師、諮詢師培訓。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精神病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外,還有來自不少綜合性醫院消化科、內分泌科、婦科、神經內科、中醫科等科室的醫生,高校及中學的心理老師。
陳珏醫生說,這次的培訓是個起點,希望通過醫教結合,提高專業人員對進食障礙的認識,早期發現、早期開展有效治療,建立起厭食症的防治網絡,預防該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