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毒蛤蟆躲端午——躲一時說一時
在咱們南召,流傳著這樣一個坎兒(歇後語式的俗語),叫「癩毒蛤蟆躲端午——躲一時說一時。」大體意思是說某人因為某事躲開了,但這事是終究躲不過的,和癩蛤蟆被人捉住一樣,早晚有被捉那一天,只是暫時躲過而已。多用於被人追債,被人追問,被人追逃。那到底癩蛤蟆和端午節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要把這一天躲過去呢?這得從癩蛤蟆的屬性說起——
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單獨讀má)。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猴子、癩刺、癩疙寶。在南召叫「癩毒蛤蟆」。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們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
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而蟾衣就是剝下的癩蛤蟆的皮風乾的。癩蛤蟆不但是捕食害蟲的農業衛士, 而且集藥用、 保健、 美食於一身, 因而被譽為 「蟾寶 」 ,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藥用動物。
蟾酥始載於《藥性論》,原名蟾蜍眉脂。《本草衍義》始有蟾酥之名,云:「眉間有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單(紙)上,入藥用。」《本草綱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稜,取白汁於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幹白,安置竹筒內盛之。」根據以上記載蟾酥的採制方法以及蟾酥之性狀,與現今蟾酥一致。蟾酥味甘、辛,性溫,有毒。有解毒,消腫,強心,止痛的功效。可治疔瘡,癰疽,發背,瘰癧,慢性骨髓炎,咽喉腫痛,小兒疳積,心衰,風蟲牙痛等病症。其毒汁有強烈的毒性。蟾酥所含甾體物、生物鹼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解毒、鎮痛、開竅、抗腫瘤等多種功能而被廣泛應用。
咱知道了癩蛤蟆是一種名貴的中藥。雖然毒性大,不能隨意使用。但許多病是要用到它的。這便是人們要捕捉它的原因。那癩蛤蟆為什麼專躲端午這一天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藥用說
宋代《歲時廣記》引《提要錄》記載:「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意思是說,五月初五這天,藥材經露水露過,再曬乾,這樣的動植物原藥治病效果強。咱南召也有端午割艾,採夏枯草,逮癩蛤蟆的習俗。
在咱們中原傳言端午日的癩蛤蟆毒性出了奇的毒,作為藥材來說,用此時的癩蛤蟆做成的藥質量最佳。人們在這一天捉著癩蛤蟆,把癩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來,再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曬乾就可以用了;把墨錠塞進癩蛤蟆嘴裡,再掛起來風乾做成中藥,稱蛤蟆墨。可以治癒人身上的毒疽(不要輕易嘗試,聽醫生的安排),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所以形容某人進退兩難,不敢動彈時,用咱們南召的俗話說就是被「蛤蟆墨禁住了。」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因為時間久了,癩蛤蟆也學聰明了,知道人們此時要來抓他們了,便躲了起來。所以人們說它是「神蟲兒」,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二、災厄說
浙江有句俗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歇。」按浙江的說法是:農曆五月雨水多,溼度大,細菌病毒繁殖快。同時正值江淮汛期,時有水患,瘟疫流行,古代的人都把這看成是天災人禍。那癩蛤蟆為什麼要躲呢?其實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話 「五月五,漲大水;癩蛤蟆,躲端午!」,這裡不難看出正是農曆五月瘟疫與災難頻繁,就連帶劇毒的癩蛤蟆都害怕的躲起來了。
三、生態保護說
鄉下人捕食蛙類,也須等到過了端午節才去捕食,據說端午前的蛙類是有毒的,性極寒,食了後會尿不出尿。其實這是先人們為保護生態平衡所作的一種勸誡:因為端午前的蛙,基本都是處在產卵期,與「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告誡是一樣的。鄉間的山野裡,可捕的蛙類很多,有青蛤蟆,泥蛤蟆,黃蛤蟆,土蛤蟆,石般(石蛙)。所以人們要做這樣的告誡。
四、法海說
在湖南中部,還有一種說法,癩蛤蟆之所以躲端午。是因為癩蛤蟆是法海和尚變的。當年白蛇娘娘就是在端午節這一天水漫金山的,法海變成了癩蛤蟆,躲端午大水去了。再有,癩蛤蟆不只躲端午,它還是蛇的天敵。癩蛤蟆箍蛇----是湘中一帶的另一句俚語,意即死纏爛打。山裡人都知道,有癩蛤蟆的地方,不會有蛇;有蛇的地方,不會有癩蛤蟆。癩蛤蟆和蛇是死對頭。
筆者還是認為流傳於中原的藥用說比較可信。不管怎麼說,端午這天,癩蛤蟆好像絕了跡。過了端午,它便從角角落落裡冒了出來,因為長相醜陋,常常嚇得孩子們陣陣驚呼。不像青蛙王子那樣英俊挺拔,能吃到天鵝肉。要不南召怎麼會有「癩蛤蟆趴在腳面上——不咬人膈應人!」、「癩蛤蟆吃天鵝肉——痴心妄想」的俗語流傳呢!
編輯/秦 楚
責編/沈朝旭
來源:南召縣北鬥文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