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8日國慶中秋連休8天
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
想好去哪玩了嗎?
鮮遊三門,了解一下!
開啟三門旅程的第一天
國慶中秋長假開啟三門旅程的第一天,到近期CCTV2《消費主張》推薦的台州第一大島——三門蛇蟠島逛一逛。
逛野人洞,體驗中國最傳統的居住方式——洞窟文化和傳統的建築原材料獲取方式,探索採石洞窟千年不塌之謎。遊海盜村,這個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海盜文化為主題的景區,了解中國海盜亡命生涯——東海梟雄的海盜史。
在黃泥洞村賞超仙超美的粉黛亂子草,暢遊在粉色雲海之中,拍美美的照片,記錄蛇蟠島的秋天。
晚上住在蛇蟠島度假酒店,品剛從島上萬畝海鮮養殖海塘捕來的海鮮,三門青蟹、望潮、跳跳魚、螠蟶……盡享鮮甜。眼下正是青蟹最肥美的時候,一定要嘗嘗!
Tips:
蛇蟠島地址:台州市三門縣蛇蟠鄉
諮詢電話:0576-83579999
來三門的第二天
來三門的第二天,到三門縣沙柳街道的船幫裡逛一逛。這裡背靠筆架山,面向旗門港,山巒疊翠,魚塘縱橫交錯,是一個集民宿、餐飲、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美麗漁村。換個衣服下塘捕撈海鮮,做成特色海鮮竹筒宴,盡情體驗漁家趣味和鮮味。
享用完船幫裡的海鮮美味,出發棲心谷,這是華東離海最近的秘谷,森林茂密、秀石林立、飛瀑層疊……在吶喊泉前用力吶喊,在七彩滑道尋找童趣。
晚上就住棲心谷吧!谷內有10間童話般的民宿,樹屋建在叢林中,具有神秘感;網紅小屋腳下即為深不見底的深谷;用火山石建造的石屋仿佛能穿越到過去……每一棟都擁有超美的視野。晚上還可以在這裡聊天唱歌,數著星星入眠。
Tips:
船幫裡地址:台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
棲心谷地址:台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板樟山村
諮詢電話:0576-83112777
紅色歷史的第三天
遊過三門海島、嘗過三門海鮮,接下來第三天,到「浙江紅旗第一飄」亭旁鎮,了解三門的紅色歷史。
一一走過亭旁起義紀念館、包定紀念館、紅色小路……重溫起義歷史、傾聽革命故事。還可以在為紀念1928年亭旁起義命名的1928紅色街區逛一逛,這裡有亭旁非遺館、亭旁農副特產等多家特色店鋪,可以買點特產回去哦!
吃住推薦亭旁鎮岙樓村,這是遠近聞名的民宿村,建有紅色主題公園、紅色主題餐廳,是一個集紅色體驗、教育培訓、紅色研學於一體的紅色旅遊休閒綜合體。在紅色主題餐廳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吃一頓寓意著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大鍋飯,傳遞亭旁精神。
9月25日-10月7日17:30-21:00,岙樓村(坑下片)還有文旅集市,設有80個攤位,美食、手工、潮玩、藝術、農產品等好物,一站式吃喝玩樂購。
Tips:
岙樓村地址:台州市三門縣亭旁鎮
食宿諮詢電話:13777628773
村遊三門的第四天
金秋時節,微風不燥,正是適合村遊的季節。在三門的第四天,到橫渡鎮村遊吧!首先逛一逛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巖下潘村,這裡也叫潘家小鎮,是一處領略山海風情、體驗漁家生活的最佳之地。
在潘家小鎮情人谷景區體驗12D玻璃景觀懸索橋的刺激與浪漫,暢遊彩虹滑道;在水坊街看橫渡的老手藝人們現場製作松花紅糖麻餈;在水坊街的盡頭——秋山居吃一頓潘家小鎮最年輕、廚藝最好的大廚燒就的美味。
吃飽了正好到東屏古村散散步。在這座被譽為「中國畫裡的村莊」的小巷古建築間穿梭,看著栩栩如生的雕刻裝飾,盡享秋日閒暇。村裡還有一座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裡紅妝婚俗」為主題的東屏紅妝博物館,可在此領略浙東地區特有的婚嫁習俗和地方文化。
逛完東屏古村,天色漸暗,就近選擇道蓬山上的民宿,嘗一嘗地道的原生態農家味道,住進乾淨舒適、配套齊全的木屋裡,枕著星空,聽著蟲鳴入睡。
Tips:
潘家小鎮地址:台州市三門縣橫渡鎮巖下潘村
東屏古村地址:台州市三門縣橫渡鎮
道蓬山地址:台州市三門縣橫渡鎮東屏古村道蓬山
道蓬山民宿諮詢電話:13616761105
拍拍拍的第五天
在三門的第五天,到以一座橋為鎮名的花橋鎮,在這座引得無數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的「海上田園秘境」拍拍拍,定格三門回憶。
都有哪些值得一拍的海上田園風光呢?塘塘相連、灘灘相依的下柵村,一望無垠的灘涂在天光雲影下美不勝收;下岙村龍頭山攝影基地,站在觀景平臺上可遠眺美麗漁村、金色稻田、連片養殖塘共同組成的別具一格的田園風光;被稱為「小桂林」的秋水灣,如一片「天空之境」,如夢似幻。
無鮮勿落飯,來了花橋怎麼著也得吃一頓海鮮再走!在花橋鎮關頭村,就有紅旗農家樂、阿麗海鮮館等海鮮飯店,青蟹、縊蟶、血蛤、花蛤、蛤蜊、對蝦、小白蝦……吃飽了便踏上回程之旅吧!
Tips:
地址:台州市三門縣花橋鎮
國慶黃金周,中秋團圓日
無論你是為祖國慶生
還是與家人同遊
在這裡都能找到最IN的玩法
END
轉載:三門旅遊
責編:陳鑫漂
掌上三門
精彩三門 一手掌握
你可以了解三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新聞資訊、便民信息
投稿請聯絡:sanmen2015@163.com
我們為您準備了豐厚的稿酬
歡迎推薦優質文章
原標題:《國慶遊三門|身邊有美景,何須走他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