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宰相劉墉,功德圓滿,不如早點全身而退

2020-12-12 妙小姐雜貨鋪

說起劉墉,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起劉羅鍋,我相信你們一定知道。劉墉做官可以說是非常有分寸的,他不像和珅那樣貪戀功名利祿,既然功德圓滿,不如早點全身而退。

劉墉有才也重才,他一生選拔賢才,不遺餘力。在任安徽江蘇學政時,他革除科場弊端,獎勵勤奮好學、有真才實學的士子。對於有才華的人,劉墉都十分愛惜。他選中的解元(省級第一名)就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他發現的英和、潘世恩等人,後都成為軍機大臣。

我們說,乾隆皇帝還是比較喜歡劉墉的。作為乾隆皇帝的身邊重臣,劉墉曾多次伴駕熱河。據傳,在麗正門西側路西的熱河武廟(即關帝廟)曾有過劉墉的書齋,每日清晨起床劉墉都要到此書齋來揮毫潑墨。

曾聽到一位已經年過110歲高齡、現已謝世的孟次禮老人講,他年輕時,在一位朋友家曾見過劉墉的手書真跡,他們家祖輩是在清廷做過官的。劉墉隨乾隆皇帝來熱河多次,早年他來熱河就住在熱河武廟西跨院的書齋裡,寫下的書法廢紙就堆滿了一間小屋。

劉墉在承德街上曾有過府邸。據民間傳說,早年,在熱河都統衙門南胡同口(即省公署的南胡同口)東側,有處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從北向南說,先是高大房間的正廳,全是用大青方磚鋪地、小青瓦起脊、臥磚到頂、四梁八柱的瓦房。東、西尚有配房數間,周圍尚有整齊的圈牆。民國年間,這裡曾是王法堂家祖輩的民居住宅。在日偽統治承德的年代,這處正廳高大的房舍曾為日商經營的大阪屋服裝店佔用。

承德解放後,此地曾經是承德市副食品公司中華路菸酒門市部的門店。在那時候還能辨認出這處古式的房舍的模樣來。1988年擴建市區東大街馬路,加之而後改建竹林寺小區,新建起大批的樓房,就使這處古老的府邸房舍全部消失了。

劉墉在北京也有他的府邸。按《天咫偶聞》記載,應該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胡同西頭。不知是作者誤記、筆誤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從現在的實際情況看,劉墉故居應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胡同的東頭。其中61號院的大宅門,現在人稱是劉墉故宅的一部分,當年為「轎房」,是轎班和管事們所住。

再靠東的43號院,大致可以確定為劉墉故居的正房。其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門兩邊各有一塊存留至今的漢白玉上下馬石。據悉,京城現今仍保留上下馬石的四合院已經不多,而漢白玉材質的上下馬石,則43號院為迄今發現的獨一份。

那麼,劉墉的後代都怎麼樣了呢?他們去哪兒了呢?

劉統勳、劉墉相繼做宰相後,諸城劉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族兄弟子侄在乾嘉時代學有所成、入仕為官者竟多達64人之多,號稱「諸城劉家六十四弟子」。此後,諸城劉氏人文蔚起,英才輩出,又據《東武劉氏族譜》統計,僅清代就出了34個舉人、10個進士、4個翰林、6個知府、21個知縣。

清道光年間,為憑弔劉墉的公德,劉墉的族人出資在祖籍草澗建造了一座劉氏祠堂。祠堂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東側,與思源公墓地依次排列,祖林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人合抱,樹高三丈有餘。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

祠堂院牆是用青磚砌成的花牆,院內有兩棵黃楊樹,分植在祠堂正門兩側,有三棵銀杏樹,其中兩棵大的直徑有六十多公分,高兩丈有餘,還有柏樹數株。祠堂內的儀仗是由劉墉家族的族長專程護送來的,皇帝御賜恩典的半副鑾駕陳列祠中。

祠堂正堂西南側有偏房兩間,是專供守祠人居住。據傳,過去凡是路過此地的清朝官吏,三裡路之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到祠堂行大禮拜鑾駕。建祠以來,每到春節和正月十五,劉氏族人扶老攜幼前來祠堂叩拜、祭奠、憑弔劉墉英靈,省內外一些始祖思源公的後裔也時常來此憑弔。

諸城劉氏在乾隆時期由第八世孫宰相劉統勳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譜》,共三卷。到今天,諸城劉氏已傳到始祖劉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因為劉墉的為人和為官之道,所以他可以在為官功德圓滿之後,順利的全身而退。

相關焦點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20世紀90年代,電視刷《宰相劉羅鍋》一經播出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劇中主人公劉埔才智過人、剛正不阿、不提權臣且詼請曲默,給現眾留下了深而他身後的那個「大鍋子」也令人覺得有些可愛。刻印象,由此,劉墉成了大的清朝官員之一。
  • 清朝的劉墉被稱為「宰相劉羅鍋」,那他真的是個羅鍋嗎
    在清宮劇還沒有泛濫的年代,有一部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大家肯定是印象深刻。這部劇講述的是劉墉與和珅鬥智鬥勇的故事。那真實的歷史當中劉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宰相劉羅鍋》實際上劉墉比和珅大三十歲,但是沒有和珅升遷快,他的官職始終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劉墉也一直沒有機會與和珅較量,因為和珅一直在京城上班,而劉墉則一直在外地任職。
  • 歷史上的劉墉:不是宰相,與和珅也沒什麼交集
    《諸城縣誌》:「(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提起劉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宰相劉羅鍋 大家可能有很深的印象,畢竟很多人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這個影視作品。
  • 看過《宰相劉羅鍋》的人,都被騙了!劉墉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宰相劉羅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部古裝電視劇,劇中的劉羅鍋由著名演員李保田扮演。他演義的劉羅鍋幽默詼諧、清正廉潔,不畏權勢,體恤百姓,尤其是他機制逗趣的與和珅相爭相鬥的畫面,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 劉墉,一生清正的濃墨宰相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劉墉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劉墉畫像劉墉,民間廣泛的稱呼其為"劉羅鍋",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他家學良好,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養成了勤奮好學,品行端正的人生態度。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不是宰相,更不是羅鍋
    說起劉墉,可以說很多人知道這個人。因為主要是受《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在這裡劉墉是乾隆時期的宰相,一直在和和珅鬥智鬥勇。不過劉墉身體有缺陷,就是駝背,背上有個羅鍋。所以才被稱為宰相劉羅鍋。不過這只是影視作品上的描寫,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真的是宰相,身體是不是羅鍋呢?
  • 濃墨宰相劉羅鍋,這位才是真正鬥和珅的人,和珅為什麼沒處理他?
    今天咱們來說一個真正的不畏強權、力鬥和珅的人,這個就是劉墉劉羅鍋了。老朽個人還是很佩服他的,是真的厲害啊。劉墉善書法,人稱濃墨宰相,有人要懟了,懂不懂歷史啊?明朝就沒宰相了!對,明朝就沒了,但是清朝有一些職位確實相當於宰相,比如大學士,再比如軍機大臣,所以有人習慣性稱為宰相。
  • 歷史中真實的劉墉:31歲考上進士,沒當過宰相,跟和珅壓根沒交集
    劉墉其人,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說起劉墉,我們首先得說一下他的父親劉統勳。劉統勳是山東諸城人,為政四十餘年,官至宰相,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劉統勳於上朝途中猝死後,乾隆皇帝大為感慨難過。而劉墉就是劉統勳的長子,相信不少讀者對他的另一個綽號「劉羅鍋」更有印象。
  • 紀連海:劉墉不是「羅鍋兒」
    劉墉卻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應該出手的時候就義無返顧地出手,不該出手的時候,就在旁邊毫無顧忌地看著,人家享年86歲,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功德圓滿。  關於誤讀  「對劉墉最大的誤讀是外表形象的誤讀。以訛傳訛,劉墉由一個相貌堂堂的人變成了大家印象裡的『羅鍋兒』。」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非羅鍋,不是宰相,鬥不過和珅,存在感很低
    隨著《宰相劉羅鍋》,《乾隆王朝》等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熱播,歷史人物劉羅鍋——劉墉漸漸被大家所熟知。然而大家心中的劉羅鍋往往被電視劇所影響,和真正的歷史形象相差甚遠。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到底是怎樣的呢?從此,中國延續千年的宰相職位便不復存在,後期也沒有再出現過了。明朝後期,清軍入關。清軍在入關之前便沒有宰相之說,在入關之後又延續明朝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溥儀退位,都一直沒有再設宰相的職位了。所以,劉羅鍋官至宰相,本來就是無稽之談了。清朝不設宰相,但是成立了內閣大學士,其權利相當於宰相。
  • 清朝「宰相」除了劉羅鍋,還有一個河南商城人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都知道宰相這個職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幾乎是每個當官的人的終極夢想。那些著名的宰相們,例如唐朝的名相房玄齡,魏徵,宋朝時候的大文學家王安石不僅文章了得,也頗有治國的雄才大略,也做過宰相。這一個個名字可謂是名垂千古啊。不過從明朝開始,由於中央集權的變化,就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
  • 發現青島:宰相劉墉不是羅鍋 身高一米九(圖)
    劉棨就是劉墉的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在他的帶領下,劉家「父子九登科」在當地傳為美談。即劉棨的十個兒子中有八個先後考中舉人,後又有其中三人中了進士,而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是其中之一。  劉統勳是東武劉氏的第八世,也是劉家出的第一個宰相,這一門三公就是從他而起。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並參與《四庫全書》編輯。
  • 高密劉墉故居,這位廣為傳頌的歷史名人,不是宰相,也並非羅鍋
    村莊有意打造古文化風景村劉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其實劉墉在當今社會廣為傳頌,少不了那些年《宰相劉羅鍋》等電視劇熱播的功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劉墉的家族中,在朝中官位最高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父親劉統勳,那麼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對劉統勳都了解甚少呢?第一個原因上面有提到,第二少了一個反角和珅的陪襯,第三少了很多民間故事傳說。
  • 劉墉:我沒做過宰相
    說到劉墉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鬥智鬥勇的劉羅鍋。但是真正的劉墉和影視劇中的形象還是特別大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中的劉墉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家庭背景 劉墉1720年生,清乾隆年間官員,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山東諸城,政治家、書法家。往上幾代劉家家境貧寒,以務農為主,至劉必顯(劉墉曾祖父)祖父劉思智,始讀書成邑生,家境亦趨豐饒。劉必顯之父劉通亦是貢生。
  • 清廉世家,一門兩宰相!看劉墉的一生,談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劉墉故裡逄戈莊,簪纓世家出農鄉。詩書繼世建偉業,代有賢達振家邦。這是高密文友墨水河寫的一首詩,《頌劉墉世家》。就像詩中所描繪的,山東第一高門第劉氏家族,是清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家族成員時代為官,清廉是他們的標籤。劉墉和他的父親劉統勳同朝為官,最後都官至宰相。
  • 劉墉是清朝時期的大清官,乾隆時期的劉墉是個什麼職位?
    劉墉也就是宰相劉羅鍋,跟了乾隆,也跟過嘉慶,最後給嘉慶的兒子還當過老師,一開始順風順水的,就是性格太直了,最後乾隆不喜歡他了,不過作為官員,他清廉,做人,堂堂正正,可惜後來不得皇上待見。
  • 上諭為證,原來劉墉全憑父親上位,不是宰相
    這段時間,劉墉表現還好,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和申斥,甚至被搞得灰頭土臉:1、據《乾隆朝上諭檔》載,乾隆54年,三月初八日,皇帝曾批評劉墉說:「劉墉系大學士劉統勳之子,朕念伊父宣力年久,特加恩擢用。其在府道任內,頗覺勤勉,及為學政,即不肯認真。逮授湖南巡撫,聲名亦屬平常,因內用尚書,其辦理部務更復一味模稜。
  • 清朝時期,從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難?陳廷敬用了20年,那劉墉呢
    而始皇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朝政,他把全國的貨幣以及選官制度都完善了一下,其中他又將官職分為三六九等,並且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 只不過到清朝時已經沒有了宰相這個正一品官職,但仍然有九個品級。我們見過許多官吏由於政績突出,短短幾年之內連升幾級的,但是如果從一品到正一品,又需要多久呢?
  • 清朝宰相劉羅鍋,書法寫出藝術美,一幅作品拍出345萬!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如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那是寫出了行書的藝術精髓,因此也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評價,稱《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而在我國的古代除了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名家外還有很多書法愛好者
  • 歷史上的清朝大臣劉墉,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墉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他屬於老年得志的那一種人,他的出生非常好,祖上三代都是讀書人,出生官宦世家的他,壓力非常大。三十多歲依舊是一事無成,儼然成為了人們眼中整體無所事事的書呆子。劉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傳奇的,他讀書時呆若木雞,中年進入官場後遊刃有餘,在清朝幾位知名的大臣裡,劉墉是一位非常長壽的人,且是安樂去世。並且最痛快的是他親手辦了和珅。那麼多方面的分析劉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前言提到過,劉墉直到三十三歲才成功考中了進士,而且是通過其父親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