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墉,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起劉羅鍋,我相信你們一定知道。劉墉做官可以說是非常有分寸的,他不像和珅那樣貪戀功名利祿,既然功德圓滿,不如早點全身而退。
劉墉有才也重才,他一生選拔賢才,不遺餘力。在任安徽江蘇學政時,他革除科場弊端,獎勵勤奮好學、有真才實學的士子。對於有才華的人,劉墉都十分愛惜。他選中的解元(省級第一名)就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他發現的英和、潘世恩等人,後都成為軍機大臣。
我們說,乾隆皇帝還是比較喜歡劉墉的。作為乾隆皇帝的身邊重臣,劉墉曾多次伴駕熱河。據傳,在麗正門西側路西的熱河武廟(即關帝廟)曾有過劉墉的書齋,每日清晨起床劉墉都要到此書齋來揮毫潑墨。
曾聽到一位已經年過110歲高齡、現已謝世的孟次禮老人講,他年輕時,在一位朋友家曾見過劉墉的手書真跡,他們家祖輩是在清廷做過官的。劉墉隨乾隆皇帝來熱河多次,早年他來熱河就住在熱河武廟西跨院的書齋裡,寫下的書法廢紙就堆滿了一間小屋。
劉墉在承德街上曾有過府邸。據民間傳說,早年,在熱河都統衙門南胡同口(即省公署的南胡同口)東側,有處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從北向南說,先是高大房間的正廳,全是用大青方磚鋪地、小青瓦起脊、臥磚到頂、四梁八柱的瓦房。東、西尚有配房數間,周圍尚有整齊的圈牆。民國年間,這裡曾是王法堂家祖輩的民居住宅。在日偽統治承德的年代,這處正廳高大的房舍曾為日商經營的大阪屋服裝店佔用。
承德解放後,此地曾經是承德市副食品公司中華路菸酒門市部的門店。在那時候還能辨認出這處古式的房舍的模樣來。1988年擴建市區東大街馬路,加之而後改建竹林寺小區,新建起大批的樓房,就使這處古老的府邸房舍全部消失了。
劉墉在北京也有他的府邸。按《天咫偶聞》記載,應該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胡同西頭。不知是作者誤記、筆誤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從現在的實際情況看,劉墉故居應在今東四南大街禮士胡同的東頭。其中61號院的大宅門,現在人稱是劉墉故宅的一部分,當年為「轎房」,是轎班和管事們所住。
再靠東的43號院,大致可以確定為劉墉故居的正房。其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門兩邊各有一塊存留至今的漢白玉上下馬石。據悉,京城現今仍保留上下馬石的四合院已經不多,而漢白玉材質的上下馬石,則43號院為迄今發現的獨一份。
那麼,劉墉的後代都怎麼樣了呢?他們去哪兒了呢?
劉統勳、劉墉相繼做宰相後,諸城劉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族兄弟子侄在乾嘉時代學有所成、入仕為官者竟多達64人之多,號稱「諸城劉家六十四弟子」。此後,諸城劉氏人文蔚起,英才輩出,又據《東武劉氏族譜》統計,僅清代就出了34個舉人、10個進士、4個翰林、6個知府、21個知縣。
清道光年間,為憑弔劉墉的公德,劉墉的族人出資在祖籍草澗建造了一座劉氏祠堂。祠堂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東側,與思源公墓地依次排列,祖林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人合抱,樹高三丈有餘。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
祠堂院牆是用青磚砌成的花牆,院內有兩棵黃楊樹,分植在祠堂正門兩側,有三棵銀杏樹,其中兩棵大的直徑有六十多公分,高兩丈有餘,還有柏樹數株。祠堂內的儀仗是由劉墉家族的族長專程護送來的,皇帝御賜恩典的半副鑾駕陳列祠中。
祠堂正堂西南側有偏房兩間,是專供守祠人居住。據傳,過去凡是路過此地的清朝官吏,三裡路之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到祠堂行大禮拜鑾駕。建祠以來,每到春節和正月十五,劉氏族人扶老攜幼前來祠堂叩拜、祭奠、憑弔劉墉英靈,省內外一些始祖思源公的後裔也時常來此憑弔。
諸城劉氏在乾隆時期由第八世孫宰相劉統勳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譜》,共三卷。到今天,諸城劉氏已傳到始祖劉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因為劉墉的為人和為官之道,所以他可以在為官功德圓滿之後,順利的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