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銀河 SOHO 的豆果美食辦公室極富設計感, B 座六層的辦公室大片的開放式設計,會客室裡有著各式廚房家電,凸顯著這家公司的特別之處,其中不少是跟豆果合作的產品。
2013 年底,豆果完成了千萬美元級 C 輪融資,其CEO 王宇翔預測到年底,豆果的激活用戶數將達到一億,而註冊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七百萬。
不過,菜譜也好,英語學習軟體也罷,很多工具類產品在初期獲取大量用戶之後,如何進行可持續的變現則是不少產品都頗為頭疼的難題。在接受極客公園的採訪時,豆果美食 CEO 王宇翔對於豆果商業化的思考,或許能給其他工具類應用帶來一些啟發。
身處菜譜類應用的第一陣營,豆果美食常被與競爭對手進行對比。
不過,豆果美食創始人王宇翔卻認為:
市面上一些菜譜類應用的用戶比較多是文藝青年、小資白領、產品經理,但這幫人不常做飯的,偶爾做點東西都是為了發朋友圈、發微博。喜歡凸顯與眾不同、獨立自主、小情小調,但這群人離生活太遠。
相反豆果的用戶,是真正經常在廚房做飯,每天會討論吃什麼的已婚婦女,做飯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沒那麼高端,但他們更接近生活。
接地氣的定位保證了豆果註冊用戶的活躍度,也為通過廣告進行流量變現買下了伏筆。
據王宇翔透露,豆果年均廣告銷售規模已達數千萬人民幣,廣告客戶包含生活家電、食材生鮮、調料日雜、母嬰育兒等眾多領域。
和一般的工具類應用不同,豆果圍繞美食營造出一個基於美食興趣的社區,一旦找到了正確的用戶群,這群用戶持續活躍,產品的變現方式除了廣告,還能有更豐富的玩法。
例如豆果在 5.2 版上線的「特賣惠」(註:5.3 版本更名為 優食匯)則是對電商領域的全新嘗試,品類主要集中在果醬生鮮、調料油類、生活家電等,根據前述,這基本也是豆果廣告客戶集中分布的品類。
在沒有配置首屏推薦位的情況下,上線首月流水就已經過百萬。王宇翔表示:
電商業務會是豆果未來的重點業務,團隊會進行擴張,品類也會在慎重研究後進行擴展。
豆果電商的貨源都來自自行聯絡的供應商,主要是考慮自有的用戶群,除了對品質、類型有非常不一樣的需求,更因為豆果品牌能給這些產品賦予更多的特質,如豐富、活躍、新鮮、有趣。
這就是為什麼羅振宇賣月餅能火,而淘寶已經爛大街的低價月餅卻很難賣掉。這個時代稀缺的不是產品,是社群裡面活躍的人。
在廣告與電商之外,豆果產品的內部變化更值得關注。
菜譜類應用的想像空間說小不小,但若按照傳統思維無疑會進入一個死胡同,按食材、口味、情景、地域 … 進行分類,但菜譜本身並不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關鍵要素,並且這會造成菜譜類應用的低開啟頻率和低互動留存。
在極客公園所做的用戶群訪中印證了這一判斷,一位結婚兩年的居家女性表示,自己只會在沒有烹飪方向的時候打開菜譜類應用,尋找一些新鮮的菜品做法,在用完就會關掉。
想要壟斷用戶的使用時間,多元化用戶的使用場景,必須選擇「更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豆果試圖以不那麼重的方式,讓用戶進行與美食相關的互動。例如萬聖節將近,有大量用戶分享與南瓜相關的美食圖片。而在另外一個「像女神一樣吃早餐」的話題下,有 8,076 名用戶上傳了 32,614 個作品。
圍繞話題或標籤,而不是菜譜,是豆果在產品轉型上的一個新嘗試,是否成功不好說,但值得鼓勵。
除了電商與線上互動,豆果還在進行外部拓展的嘗試。
一個更顛覆的方向是,豆果正在嘗試將一部分菜譜數據進行結構化,與生活家電廠商合作,讓他們的產品可以很傻瓜化地做出接近完美的食物。
例如把菜譜數據通過 Wi-Fi 與智能烤箱、微波爐、電飯鍋進行傳輸,然後智能廚房家電根據菜譜數據進行火候、時間的控制,讓普通人也可以做出好食物。
王宇翔稱,豆果目前的合作廠商包括三星、海信、西門子及深圳的一些廠商,目前大量的工作還集中在研發階段,預測在年底會有具體產品上線。
傳統的工具類產品(如菜譜書)在網際網路上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數據自身的數位化與網際網路化,讓用戶可查詢可檢索。
第二階段是產品滿足用戶在查詢之外的需求,如收藏、評論、分享、交流等。
第三個階段是如何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拓展商業疆土並完成企業的商業價值實現。
豆果從 2008 年創立,已經完成了一個工具類產品在第二階段的使命。而它在第三個階段的探索,值得工具類應用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