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範圍內尚未結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護士是工作最繁重、感染風險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的職業。護士的職業含義已經改變,護士的專業深度不斷拓展,但呵護身心創傷的職業本質,仍如200年前一樣。
記者 | 周 潔
今年的512護士節十分特別。
今年是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同時,世界範圍內尚未結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護士是工作最繁重、感染風險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的職業。
在中國,全國各地派往武漢的4.2萬餘醫護人員中,2.86萬人是護士,佔醫療隊總人數的七成,尤其在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護士為患者提供的專業的護理,直接關係患者的救治效果。
瑞金醫院醫護人員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救治患者
2019年國家衛健委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佔比近70%。高學歷、專科化的護士比例逐年增加,疫情更凸顯了「高階」護士對於疑難疾病救治的重要作用。
不過,近些年護士人才流失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護士職業的社會認可度比較低、勞動報酬低等等老問題,依舊困擾著護士職業。
專科護士:新冠肺炎救治中至關重要
5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辦「戰疫護聲 薪火相傳」授帽儀式,回到上海不久的援鄂護士代表和第五屆「左英護理獎」獲得者為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2017級護理學專業學生授帽。
護士節前上海交大醫學院舉辦的授帽儀式
上海交大醫學院系統共有342名援鄂護士和近150名援公衛護士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線,她們憑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醫療護理任務。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範先群在儀式上表示,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戰鬥」中,護士們衝在最前處,幹在最險處,醫護同心拯救了數萬生命,成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範先群等在授帽儀式上向援鄂護士代表和第五屆「左英護理獎」獲得者獻花
隨著醫療技術更新換代,醫療行業對護理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上海交大護理學院今年將擴招10名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同時正在積極申報「護理學-行政管理」雙學位項目,以期培養更多社會所需的高級護理人才,塑造「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愛」的優秀護理人才。
2014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就刊發過一篇研究報告,研究發現病患死亡率較高和兩個因素相關,一為護士工作量較大,二是護士的教育程度較低。
其中更有數據顯示,護士有大學學歷的比例增加10%,病患術後死亡率減少7%。
「這一次的疫情尤其凸顯出護理人的重要和關鍵。正是因為她們的精密觀察、精準治療、精心照護,與醫生緊密合作,使得我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轉歸治癒率達到88.9%。」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楊豔說。
專科護士與醫生一起進行臨床決策,解決急危重症及疑難複雜的臨床護理問題,在改善病人的治療結局、防範醫療風險等方面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侯黎莉認為,護理工作的專業性越來越在臨床上得到重視。「高學歷護士臨床優勢明顯,他們具備較強的臨床思辨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能夠將科研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從我們的實踐中來看,接受過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更善於發現問題並通過科學規範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一現象的背後,最終獲益的將是我們的病人。」
疫情中,專科護理、專業技術在救治危重病人時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楊豔介紹,氣道護理、皮膚管理、俯臥位通氣、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CRRT(床旁血透)、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等技術,幫助患者渡過一個個生死關,而掌握這些技術、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的護士,在救治過程中的貢獻,並不亞於臨床醫生。
「以ECMO技術為例,它既是救治患者最後的『兜底神器』,但也可以是滅人於無形的『利器』,因為使用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血栓、感染、肺功能受損等等各種各樣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分分鐘可能讓患者遭受致命打擊。護理這樣的患者就如同『走鋼絲』,護士每小時的密切觀察如同偵察兵去發現蛛絲馬跡,及時報告醫生做出快速的處理。」楊豔說。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時,仁濟醫院ECMO團隊護士錢琳觀察到ECMO氧合器有異常,她立刻將情況報告給值班醫生,正是她的細心和專業,幫助患者及時撤機並最終保住了生命。
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的商文靜護士擁有國際造口治療師資格,在雷神山醫院,她充分發揮自己在造口護理方面的專業水平,為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處理了壓力性損傷導致的褥瘡等,為患者減輕了痛苦。
除了直接在床邊護理病人的護士,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控管理護士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安全、避免院內感染的「守護者」。
武漢雷神山醫院,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前,負責感染管理的專職人員檢查防護服
5月11日,仁濟醫院舉行了一場護士節活動,一段反映雷神山醫院工作場景視頻中,當「感控老師在嗎?我要出艙了」的聲音響起,已經回到上海多天的醫護人員瞬間淚崩。話音裡的「感控老師」就是感控管理專業護士,而這個特殊的口令背後,是所有醫護人員對武漢支援的情感共振,也表達出他們對感控護士的特殊感情。正是因為感控管理人員一絲不苟的執行力、嚴謹慎獨的精神,使得全國援鄂醫療隊實現了「零感染」。
留住高學歷護士,需要職業認同感
近幾年,中國護理專業本科教育開始進一步得到普及,上海市的公立醫院招聘護士時,基本上都要求畢業生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本科學歷的護士佔比在最近四五年中越來越大。
4月24日,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51名支援武漢的醫療隊員結束隔離回家。這支醫療隊是國家衛健委選定的留守武漢雷神山醫院的最後一支普通重症病房的醫療隊,也是上海最後一批返滬的醫療隊。
如今,像商文靜和錢琳這樣具有過硬專科技術或者高學歷的護士已不再稀有。楊豔說:「大學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素養,這些素養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將發揮作用。高級護理人才的湧現,將有助於推動整個國家的護理工作接軌國際,走向更高水平。」
2005年第二次全國護理工作會議結束後,專科護士的培養逐漸提上重要日程。專科護士能開門診、開處方,是不折不扣的臨床護理專家。
上海交大護理學院副院長方瓊告訴《新民周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護士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社會的肯定,這讓我們的學生也非常激動,多了很多榮耀感。事實上,這正是護士在專業上的精進而帶來的。護士不再是以前人們說的打針送藥,在學校裡,護理專業學科是一級學科,醫院裡,護士可以開自己的造口門診、PICC門診等,很多護士還會看片子,生活照護已經是護士工作中佔比很小的一部分。專業化的護理為病人的診療和康復帶來全新的體驗。」
怎麼留住高學歷專科人才?楊豔說,和很多職場新人類似,護士在工作的前1~2年離職率比較高,想要留住人才,必須要讓護士們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獲得認可。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急診科護士梁曉紅在援鄂過程中完成了一項發明。她發現給患者取咽拭子時,患者經常會咳嗽嘔吐,而醫務人員就直接暴露在飛沫之下,操作風險很大。她和同事們合作設計了一款既能有效取樣,又可防止患者飛沫噴濺的裝置,經過創新工作室老師的轉化,這款產品最終在武漢推廣使用。「據我所知,這已經不是她的第一個發明創造了,相信她在這一過程中,也加深了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方瓊說。
當然,醫學對護士專科化的要求,並不意味著護士就不再做基礎的護理工作,相反,新冠肺炎疫情中,在完全隔離、得不到家人照顧的環境下,護士的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導,在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護士,在專業上我們要照顧好病人,某種程度上我們也是病人的親人。」上海交大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南部)護理部副主任常健說。
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護士團隊短暫休息
新冠肺炎隔離病房裡,醫護人員是他們痛苦的精神世界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尤其是護士,在病人身邊陪伴時間最長,給予照護最多的人,她們傾聽病人的心聲、見證苦難、撫慰心靈,鼓舞信心,幫助患者逐漸走出灰暗和陰霾。」楊豔說。
「護士」「nursing」的來源是拉丁文「nutricius」,原意為哺育小兒,後擴展為保育兒童,照顧老人、病人和虛弱者。新冠病毒肺炎的傳染性讓患者和家人分隔兩地,患者的所有生活上的照料完全依賴護士完成。
護理人員不僅要開展各種治療性工作和患者的心理護理,還承擔了大量的基礎護理和生活照料,保持患者的舒適,清潔,維護他們的個體尊嚴,甚至臨終時的體面離開,護士成了他們身邊唯一的「親人」。
4月6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兩位患者老童和老陳出院。ECMO支持47天後脫機進入康復期的老童,看到照顧自己的護士杜穎正在與一名新加入團隊的護士交代工作,儘管無法開口說話,他拿起紙筆,顫巍巍地在小紙條上寫下一行字,交給新來的護士。「你才來,注意安全。」 攝影|徐程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住院長達70多天的患者老陳出院時感動地說:「護士像媽媽一樣,只有媽媽才會那樣為我做事」。
護士的職業含義已經改變,護士的專業深度不斷拓展,但呵護身心創傷的職業本質,仍如200年前一樣。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