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道小學侯悅老師(左)正在進行家訪,向家長匯報近期學校的大事小情。 本版照片 本報記者 伊健攝
田莊中學劉倩老師(右)來到學生家中,和學生促膝談心。
鳳凰幼兒園王穎園長(右二)深入學童家庭進行家訪。
老師家訪,一個聽上去頗有些年代感的詞,你是否還記得當年老師家訪時的溫暖情景?
那時候,每到周末和假期,老師們總會走進學生的家中,一來了解學生的生活成長環境;二來和家長促膝談心,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步;三來把本校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向家長傳遞。但伴隨著通訊方式日益多元化,老師家訪這一傳統逐漸被電話、網絡所取代,學生們在校期間遇到什麼問題,老師往往一個電話就能讓家長知道,日常通知也直接通過班級微信群告知家長。漸漸地,人們意識到「鍵對鍵」畢竟不同於「面對面」,電話裡的寥寥數言無法替代面對面的一次握手、一個微笑,更不必說一場真誠、深入的談心了。
最近有一條好消息傳來,河東區教育系統從2019年起開展「千名教師進家庭」活動,將家訪這一優良傳統重新撿拾起來,而且這項活動覆蓋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不僅班主任要家訪,任課老師、主任、校(園)長都要跟著去家訪。
通過家訪,老師們走進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為每個孩子尋找更適合的教育路徑。通過家訪,教師也能夠豐富教育實踐,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內涵。上周,本報記者就跟隨幾位老師一起走進了學生的家中,重量家訪的溫度,感受家訪之後帶來的種種收穫。
1 向家長匯報 聽家長心聲
「歡迎老師來家訪,您請坐!」伴隨著一聲親切的招呼,河東區大橋道小學的侯悅老師走進了小新同學的家。
小新在該校讀四年級,雖然他生長在天津,會說天津方言,但他的戶籍卻是在江西,父母多年前來天津打拼,在這裡生下了小新和他的妹妹。在小新就讀的班級中,有一半同學是隨遷子女,他們分別來自河北、內蒙古、江西、山東等地,侯悅說:「在我的班級裡沒有地域差別,每個孩子都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雖然學生之間沒有地域差異,但畢竟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教育觀念還是有差異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嗎?家庭能夠在學生的成才之路上助力嗎?帶著諸多問題,侯悅近期重點對隨遷子女的家庭進行了走訪。
家訪的地方是小新家,也是一間門市鋪,小店一半從事門窗製作、安裝生意,一道窗簾的背後就是全家人生活起居的區域。侯悅坐在鐵管焊接的小椅子上,和家長聊了起來——
「小新這個學期長大了、更懂事了,特別是有了妹妹之後,他有些小男子漢的擔當精神了。」聽到班主任的表揚,小新之前因老師家訪而帶來的緊張情緒一下子緩解了,他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聽著老師和媽媽交談。
「侯老師,我家有兩個孩子,我和他爸每天忙生意,很多事都是您替我們操心啊。」小新媽媽說,「但我會每天抽出時間督促他學習,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您隨時反饋給我,我督促他進步。」
侯悅不僅向家長介紹了近期學校、班級裡發生的大事小情,也把小新從中擔當的角色向家長做了講述,同時叮囑小新在進入小學高年級後,課業的難度有所增加,在學習上還得再加把勁兒。記者發現,侯悅更關注家長說了什麼,對她的教學工作有哪些建議,她都一一記錄下來,梳理成家訪檔案。
小新媽媽說:「我的孩子在天津上學,接受了優質的教育,回老家和同齡孩子對比發現,小新的各方面能力明顯要強,而且他的視野更寬。」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家訪這項傳統還被老師傳承著,「老師登門家訪讓我們感受到師生之間沒有距離,我們遇到的教育難題也更容易和班主任老師傾訴,這種方式太好了!」
談及家訪,侯悅說:「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責任,正所謂孤掌難鳴,我們之間需要『打配合』。」過去老師們和家長溝通的方式無非是家長接送孩子時聊上兩句,家長會時講上兩句,或者通過電話、微信溝通,總覺得有些話無法說透徹。但當老師主動走進學生的家中,看到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收到的是家長對於老師、學校的真知灼見。
侯悅說:「我們學校特別重視這次向家長匯報活動,從校長到教師,全員參與。在向家長匯報的同時,也在收集第一手的信息。」半個多小時的家訪結束了,侯悅沒顧上喝口水,就又前往第二位學生的家中。
2 再回訪 讓成長一貫到底
河東區田莊中學的老師們也在家訪,這一天,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董萍和班主任劉倩要前往已經畢業的學生曉雯家中回訪。曉雯是田莊中學2020屆優秀畢業生,性格開朗,恬靜中帶著靈氣,是個愛笑的姑娘,可兩年前的她,並不是這般愛說愛笑。
曉雯媽媽介紹:「我的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她沒上過課外輔導班,也沒經歷過題海戰術,但學習這件事向來不費勁。」小學畢業後,曉雯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一所民辦校。走進這所學校,強中更有強中手,她明顯感到不適應。面對強大的學習壓力,加之青春期的心理波動,曉雯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她對記者說:「那會兒害怕上學,更害怕考試。」曉雯一向是老師口中的模範生,但在這裡卻時常被批評,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她一度出現厭學情緒。「再到後來,我的身體就出現了問題,經常不明緣由地低燒。醫生說就是我的心理壓力太大了。」曉雯說。
在八年級到來前的那個暑假,父母一致認為要給孩子換個環境,不能讓孩子再終日悶悶不樂了。就這樣,曉雯重回她所在的學區,來到了田莊中學。
「曉雯不是開學第一天就報到的,近一個月後她才來,我知道這背後她想了很多。」劉倩作為班主任,細心觀察著這位新來的插班生。為了疏解曉雯的心理壓力,劉倩想到了家訪。當老師深入到學生家中時,那一刻她更像是學生的姐姐、家長的朋友,談起話來也更加輕鬆。曉雯把自己過去這一年來的經歷原原本本地講給了「倩姐」聽。老師和家長不斷研究對策,形成了教育的合力。逐漸地,曉雯能夠悅納自己,不和自己較勁了。
曉雯媽媽講:「為幫孩子重樹信心,老師做了很多努力。經常看到老師和我女兒說些『小秘密』,女兒又恢復了往日的笑容。」就是這樣一次次地磨合,曉雯融入了新班級,並且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全國學科競賽中也斬獲榮譽。「2020年夏天,曉雯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回報,順利進入市重點中學讀高中。」劉倩說到這裡,驕傲地笑了,這是她辛苦付出後的成果,成就感滿滿。
學生畢業了,師生情誼本該告一段落了,但劉倩依舊沒有終止,對曉雯的關愛卻一直堅持著。「今天董校長和我一起來家訪,我們就想聽聽曉雯在新學校又有哪些收穫。」劉倩說,聽說曉雯不僅加入了學生會、辯論社,而且學習動力十足,她們的心終於放下了。
在家訪中,記者發現,老師走進每個學生家庭都會帶上一份禮物,或是一棵白菜,或是一根蘿蔔,這是田莊中學勞動實踐基地「躬耕園」裡結出的果實。董萍校長也和曉雯的媽媽在探討,最終她們得到了一個共識——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3 家長更加珍惜孩子的童年
河東區教育系統正在進行的「向群眾匯報——千名教師進家庭」主題活動不僅覆蓋了中小學,幼兒園的老師們也同樣積極參與其中。這不,剛剛開園不久的鳳凰幼兒園的老師已對全園百餘位孩子的家庭進行了一輪走訪,通過家訪,老師們對辦好幼兒園更有底氣了。
園長王穎介紹,新建園有其特殊性,它要儘快樹立起口碑,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送到這裡。過去,通常會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園中親身感受;但今年情況特殊,為保證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開放日」活動暫停了。「既然沒有辦法把家長請進來,那老師們就走進孩子的家庭,和家長建立起溝通的渠道。」王穎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老師們的每次家訪總是帶著問題去。比如田若瀅老師發現自己班上的一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較遲緩,隨即進行了家訪。她介紹說:「孩子大多數時間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家訪時我發現孩子沒有一本故事書。平時爸爸自己玩手機,給孩子一個平板電腦就不管他了,只要他不哭不鬧就行了。」通過家訪,田若瀅了解到孩子的成長環境,並且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指導;同時,家長也通過老師的講解,明確了自己要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魯雲嬌老師的家訪記錄上寫著這樣一個案例。這個男孩子性格內向,不願意融入小朋友當中,他背後的家庭是怎樣的?在家訪中她發現,孩子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幾乎沒有和孩子的交流時間。發現這些問題後,魯雲嬌有針對性地樹立孩子的信心,經常給這個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慢慢地,她發現小男生融入感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更清晰、明確了。
張華良是鳳凰幼兒園唯一的男老師,孩子們的日常安全問題都由他負責。張華良介紹說:「家訪對於我們年輕老師是一次鍛鍊,面對面才能心貼心。我們學會了和家長打交道,建立感情,我們之間的目標也更加一致了,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和進步。」經過這輪家訪,家長們自發地組建了「志願服務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上學和放學期間讓排隊接孩子的家長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有序接送。您看,這一輪家訪過後,老師與家長的關係是不是更融洽了?
「這一輪家訪,我們『撈』到了乾貨,家長們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王穎感受到了家訪的成效。比如家長們集中反映的孩子「分離焦慮」問題,班級裡就用帳篷搭建了「心情小屋」。當孩子因為和父母分開而哭鼻子時,老師就領著孩子鑽進小帳篷裡,模擬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以此來舒緩孩子的情緒。而對於孩子的個性問題,幼兒園就展開「一人一策」方案,有針對性地講給家長聽。
「通過家訪,我們走進了孩子的家庭生活,拉近了與家長之間的心靈距離,實現了教育的最大合力。」王穎說。
後記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教育的過程,不止於教書,更重在育人,河東區教育系統開展的「千名教師進家庭」活動,正是把一份沉甸甸的「匯報書」直接送到了學生的家中。通過家訪促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加深雙方的相互理解,凝聚起家校的合力,也切實解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困難,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
截至目前,河東區教育系統的3731名黨員教師已經深入2884戶家庭進行了走訪,每一次家訪都會總結成一份記錄,將家訪中家庭的具體情況以及家長關心、疑慮的問題,或者建議一一記錄下來,上交給學校;隨後,由學校進行統一整理和歸納,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逐項研討,形成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此項機制將家長的需要與心聲及時反饋給學校,作為學校改進工作的一項重要抓手,讓家校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實現良性循環。
「向群眾匯報——千名教師進家庭」主題活動,傳遞的是教育的溫度,走進的是孩子的心靈和美好人生。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