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藝術教育」實際上是三個詞的組合,各自有特定的含義,各自也都是非常成熟的體系,而拼合在一起便成了值得探討的話題。特殊性在於藝術的屬性是否能通過線上來呈現;而其受眾的特定群體同樣是討論的重點;教育目的是否能夠通過線上的方式達成,更是核心問題所在。
我們先來明確「藝術教育」所指的範圍,通常包括美學鑑賞、藝術史學、實踐技法、藝術管理等,相應的受眾從兒童到高校學生,再到成年的普通大眾。與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受眾相對應的「在線」方式便有了天壤之別;教育的目的也從素質培養、專業化培養、豐富生活到事業發展各不相同。因此,不同類型的藝術教育對待線上是要選擇其相應的適合的方式。
「藝術」是集視覺、聽覺、觸覺直至靈魂的一種特殊語言體系,又融合了哲學、社會、心理、文化傳統與創新的表達系統,「線上」之於藝術便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傳播的便利使藝術內容有了跨越時空的能力,科技的介入甚至將改變藝術本體的語言方式,通過語言、視頻、互動帶來的對藝術的廣泛學習與交流實則是這個時代給藝術普及的機遇。但這些都只能達成在知識與經驗層面的教育,卻無法讓人獲取真正面對藝術作品時而產生的多維感悟。就像是我們每天看到Windows桌面的風景卻早已熟視無睹,若是真到了那景色當中,才會驚嘆造物主的神奇,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心曠神怡。心靈的觸動一定是基於場域與光色之上的,這也是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等實體空間無法被取代的核心原因。
當前,眾多的線上教育平臺已經推出了無數版本的關於美術史、藝術鑑賞類的課程,低價甚至免費的策略使大眾有了接觸藝術的超低門檻,教育的商業化競爭所帶來的普及量正在逐步填補體制內藝術教育的不足,同時也產生了課程、導師、內容、傳播方式等一系列優化。
網際網路之於人性已然開啟了全新一輪的基於心理學與行為學的教育方式探索,短視頻、短課、短文,「短」幾乎成為線上平臺對內容設定的共識。知識體系被打散重構,知識點不但要有趣還要與學習者產生互動,甚至要去通過蹭熱點而吸引讀者。「短」意味著精煉與零散,相對的,線下教育的「長」便意味著系統、豐富卻也增加了時間成本。對於用戶來說,線上線下的長短教育產品結合是必然的趨勢,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產品成為了用戶的必修課。
疫情促使眾多線上教育公司爆發式增長,可這些公司的老闆們卻有著難以言表的苦衷:突如其來的用戶增長迫使平臺方緊急升級技術、開發程序、擴容伺服器、擴大團隊,但同時開始擔心一旦日後恢復到線下教育之後,這些投入便會成為燙手的山芋,集中暴漲的客戶資源面臨瞬間消失的風險始終存在,如何能將客戶留存成為每個在線教育機構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用戶來說,教育的核心價值除了單純的知識增長以外更多的是滋養靈魂與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是大部分人最關心的部分,學生學習為了學位與個人成長,成人學習為了事業發展與結交人脈資源。線上教育對於成人的這兩個訴求恐怕很難實現。尤其是人脈資源實際上是從認識、了解、信任再到產生合作的過程,線上只能解決認識的第一層面,距離真正的合作還存在極大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總裁班以高學費定價的門檻為學員篩選同等級的資源圈,而這種方式在現實中也一樣有它的不足,學員抱著幻想去結交不知道會不會有用的人,如同一場賭注,碰到真正有用的人皆大歡喜,更多人也只能是加了一群無效的微信號而已。
所以,線下教育同樣面臨改革,讓課程回歸到知識傳播的價值本身,讓社交屬性與商業屬性獨立發展,無論在線上或線下,利用其各自特性優勢結合發展,這才是教育的未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