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腰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病症,經常腰酸背痛往往被認為是慢性腰肌勞損,有些疼痛嚴重者會被懷疑是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病症,經常腰酸背痛往往被認為是慢性腰肌勞損,有些疼痛嚴重者會被懷疑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然而,慢性腰痛如果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需警惕一種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疾病。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戴生明教授介紹說,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影響脊柱後背的關節炎,好發於16~30歲的青年人,尤以男性多見,女性相對少見,且女性的症狀多不典型。5%的患者在兒童時期發病。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以腰背痛為最常見,其病理基礎是因為原本可使後背正常活動伸屈的關節和韌帶發生了炎症,這種炎症導致了疼痛和僵硬,通常起自腰骶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到脊柱上部、胸部和頸部。最後關節和骨頭(椎骨)可以長到一起,互相融合,使得脊柱變得僵硬,不能屈伸。其他關節,如髖、肩、膝或踝關節也可以發生炎症,出現關節腫脹、疼痛。
年紀輕輕「屁股痛」十九八九「強脊炎」
15歲的小奕(化名)經常覺得右邊屁股痛,起初以為是上運動課時不小心扭到了,但是持續三四個月後這種隱隱的「屁股痛」始終不見好。父母帶他到當地醫院檢查,核磁共振結果是「右髖滑膜炎、關節積液」。接著就打針、吃藥,兩個月後症狀不僅不見好轉,反而走路一瘸一拐的,看得家人心痛不已。
一家人輾轉來到戴生明主任處就診,經過戴主任的詳細評估後,得出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右髖病變」。原來,小奕的「屁股痛」其實是髖部疼痛。治療一個月後,「屁股痛」明顯改善,走路的姿勢也越來越正常了。經過半年的治療,小奕完全康復。
戴主任介紹說:「約5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有髖關節受累,且因髖關節受損嚴重發生髖關節強直而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佔15%~20%。有少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以髖關節疼痛為首發症狀,在臨床上極易被誤診,甚至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髖部病變的特點
據戴主任介紹,伴有髖關節病變的強直性脊柱炎,在發病、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方面有如下特點——
發病:年齡小。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髖關節受累多發生於起病的前10年內,且發病年齡小者更易累及髖關節,大多為雙側發病。
症狀:髖部疼痛、活動受限。在臨床表現上,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受累的突出表現為疼痛和活動受限,晚期表現為僵硬和屈曲變形,以致不能下蹲、臥床不起或爬行。常常還伴有臀部疼痛或腰背痛或足跟痛等。
影像學表現:複雜多變易誤診。在影像學上,強直性脊柱炎的髖關節病變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侵蝕、關節面外緣骨贅形成和骨性強直、關節囊鈣化。在疾病早期,MRI檢查可發現關節滑膜炎、關節腔積液、股骨頭信號改變等。
當然,該病的準確診斷有賴於全身評估,查找出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線索。
易被誤診為髖關節滑膜炎
以髖部病變為首發或主要症狀的患者,容易被誤診為髖關節滑膜炎。戴主任表示,髖關節滑膜炎不是一種獨立疾病,泛指關節滑膜發生充血、炎症細胞浸潤、滲出等炎性反應的一組疾病,包括強直性脊柱炎的髖關節病變、髖關節結核等。當然在明確髖痛的病因時,醫生還會與髖關節結核、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髖關節骨關節炎等疾病鑑別。
長期腰痛未必都是「腰突症」或腰肌勞損
30出頭的王先生(化名)經常腰痛隱隱,算算竟然痛了十來年了,最近幾年發作越來越頻繁,每年到骨科檢查,做核磁共振結果顯示「腰椎間盤膨出」,醫生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配了一些消炎止痛的藥。
雖然服藥後疼痛確實減輕了,但王先生卻發現,這兩年他的後背漸漸有些駝了,脖子轉動也不利索了。後來慕名來到戴生明主任處就診,經詳細檢查了解病史後,戴主任認為王先生所患的是強直性脊柱炎。
腰痛是很常見的一種症狀,長期腰痛往往會被認為是腰肌勞損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症,尤其是近些年來腰突症高發,知曉率也高了,不少腰痛就被盲目地誤診為腰突症。
年輕人腰痛,別想得那麼簡單
戴主任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症確實也是常見的疾患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群,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椎間盤膨出或膨隆」是椎間盤的正常退變,絕大多數成年人在MRI檢查時可以發現「椎間盤膨出」,正常椎管椎間盤膨出不會產生症狀,一般不需要治療。因此年輕人的腰痛不要簡單地歸因於「椎間盤膨出」或「椎間盤突出」。
另一種常見的長期腰痛的原因是慢性腰肌勞損。戴主任介紹說,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積累性損傷,主要由於腰部肌肉疲勞過度,如長時間的彎腰工作,或由於習慣性姿勢不良,或由於長時間處於某一固定體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韌帶持續牽拉,使肌肉內的壓力增加,血供受阻,這樣肌纖維在收縮時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補充,產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謝產物得不到及時清除,積聚過多。如此反覆,日久即可導致組織變性,增厚及攣縮,並刺激相應的神經而引起慢性腰痛。
兩種腰背痛各有特點
雖然強直性脊柱炎和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症狀都是腰背痛,但兩者的腰背痛各有特點。據戴主任介紹,強直性脊柱炎的腰背痛是因為免疫性炎症所致,因此被稱為「炎症性腰背痛」;而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腰椎關節退行性變的疼痛,則被稱為「機械性腰背痛」。 正確區分「炎症性腰背痛」和「機械性腰背痛」有助於早期鑑別強直性脊柱炎。
1.炎症性腰背痛。具有如下特點:①起病年齡小於40歲,隱匿起病(說不清發病日期);②休息後加重、活動後可減輕,夜間痛(後半夜加重);③腰背部的晨僵;④消炎止痛藥的療效很好;⑤症狀持續至少3個月;⑥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症指標會升高。
2. 機械性腰背痛。其主要特點為:①休息後或平臥後可減輕,勞累後加重;②消炎止痛藥的療效較差;③多為中老年人。
女性「強脊炎」或是緻密性骨炎
32歲的馬女士(化名)最近兩年經常腰痛,到醫院看病,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對疾病有所疑問的她,來到戴生明主任的門診諮詢求助。戴主任重新閱讀了馬女士的CT片,並詳細了解了她腰痛的特點後,認為馬女士患的不是強直性脊柱炎,而是緻密性骨炎。
「緻密性骨炎一般是指骶髂關節緻密性骨炎,大部分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呈隱匿性發展,在拍攝X光片時才被無意發現。少數患者可能有下腰部、骶部或者說臀部疼痛,多呈慢性、間歇性酸痛、隱痛,可向一側或雙側臀部及大腿後側擴散,但不沿坐骨神經方向放射,步行、站立、負重及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症狀減輕。X線或CT檢查可發現骶髂關節的髂骨面骨質硬化。」戴主任介紹說,「緻密性骨炎有自限性,預後良好,即一般不會有後遺症,因此在臨床上只需要對症治療,而應該避免過度治療。輕症者可通過休息、熱敷理療、針灸等改善疼痛,中重度患者可以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局部封閉治療。」
緻密性骨炎多為已婚經產婦
戴主任指出,緻密性骨炎好發於中青年女性,90%以上患者為已婚經產婦女,以妊娠後期、尤其分娩後為多見,亦可見於尿路或女性附件的慢性感染後,或盆腔內其他感染。臀骶部的外傷亦可誘發或引起此病。即妊娠、分娩、外傷及盆腔感染是緻密性骨炎發生的主要原因。而強直性脊柱炎好發於青年男性。
鑑別關鍵看骶髂關節CT片
強直性脊柱炎最常見的症狀也是下腰部痛和/或臀部痛,X線或CT檢查骶髂關節也可以有骨硬化的表現,這是發生誤診的主要原因。戴主任說:「這兩種病的鑑別主要依靠骶髂關節CT片。強直性脊柱炎的骶髂關節面一般有破壞性改變,關節間隙可以狹窄、邊緣不整齊等;緻密性骨炎的骶髂關節面光整,沒有破壞,關節間隙整齊清晰。」
另外,90%以上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化驗為陽性,血沉增高也較常見。當然,在極少數情況下這兩種病可以合併存在。
專家簡介
戴生明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行政主任,兼任上海市風溼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風溼病學會中青年委員等職。先後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5項等科研任務,發表SCI論文25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項等獎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曾榮膺軍隊「科技新星」、上海市「銀蛇獎」一等獎等。擅長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的診治。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特需門診時間: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