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突然轉冷,降溫很嚴重,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天天喊著膝蓋疼,一度懷疑自己莫不是得了風溼。洗衣服的時候站的久了也感覺到膝蓋部位特別疼,很不舒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真是年紀輕輕就風溼了?不,事情沒那麼簡單!我們今天就一起聊聊膝蓋疼的原因都有什麼。
一、生理性疼痛:
主要發生在年輕人,這是因為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穿的少(或穿膝蓋處有破洞的乞丐服),使原本肌肉和脂肪含量較少的關節處缺乏保護,天氣變冷或者氣溫驟降後局部的血管和肌肉收縮,導致關節部位的肌肉和軟組織的暫時缺血性損傷,從而引起疼痛。
緩解方式:適度加強鍛鍊,以及適應周圍環境後有所緩解。
二、骨關節炎
主要症狀為疼痛、酸脹、不適,多發生於活動後(上下樓時),休息後可有緩解,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出現行走及下蹲困難,晨起初站不穩,站立片刻後才能邁步。主要發生於40歲以後,與環境變化關係不大。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典型X線表現為:受累關節軟骨下骨質硬化、囊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受累關節間隙變窄。
治療:鎮痛藥改善症狀。透明質酸關節內注射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也有一定作用。
三、風溼
風溼是由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一種反覆發作的全身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關節、心臟、皮膚和皮下組織。今天主要介紹關節受累的表現。風溼性關節炎主要累及膝踝肩肘腕關節等大關節,呈遊走性、多發性,局部可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疼痛反覆發作,隨天氣變冷和陰雨天氣變化而加重。
實驗室檢查一般可有抗O升高。
治療:平時注意保暖防潮,消除鏈球菌感染(青黴素、紅黴素、頭孢類均可),僅有關節表現則可使用阿司匹林抗風溼治療。
四、類風溼關節炎
80%患者發病年齡在35-50歲之間,主要表現為晨僵(晨起後關節及關節周圍僵硬感,時間持續1小時以上),關節痛呈對稱性、遊走性、最早發生於腕關節、指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逐漸發展到足趾、膝、踝、肩、肘等關節。晚期可出現關節畸形。
實驗室檢查可見類風溼因子(RF)陽性。
治療:急性期應加強休息,關節制動。慢性期可加強關節鍛鍊。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解熱鎮痛改善症狀,抗風溼藥(甲氨蝶呤首選)可以改善病情,此外還有糖皮質激素,生物製劑靶向治療,還可以人工置換關節。
五、總結
1.年輕人降溫或者變天之後引起的腿疼,如果沒有其他的問題,一般就是由於血管收縮導致的暫時性缺血性疼痛,加強鍛鍊就好。
2.壯勞力和中年人,每天的活動量較大者,工作之後的腿疼,排除了疾病的情況,是由於勞損引起的,休息、熱敷或者吃點活血的藥物可以改善。
3.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經常腿疼應警惕,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就會發生骨質疏鬆,而且關節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具體要明確病變性質應儘早就醫,及時治療。
*蝸牛醫生 致力於做原創、有依據的全民健康知識的科普,歡迎個人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