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絕大多數省市高考志願都是實行的平行志願。
平行志願就是一個批次志願中包含若干院校,這些院校的關係是平行的。
平行志願錄取時,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進行投檔。即省級招辦按上線考生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分數高的學生先投檔。比如張三考了500分,李四考了499分。那麼,省級招辦一定是先投張三的檔,再投李四的檔。
如果張三和李四都報考了同一所大學,該校的錄取分數是498分,而且只剩最後一個名額。因為張三分數高,所以計算機是先檢索張三所填報若干個院校志願,如果張三把該校報在第一,自然該校就錄取張三,如果張三把該校報在第九,如果前面八所高校都沒有錄取張三,那麼,哪怕李四把該校報在第一,也會先錄取張三。這就是「分數優先」。
因為這所高校的最後一個名額已經被高出李四1分的張三所佔據。所以,李四的九個平行志願就只剩八個了。
假如,李四報考的剩下八個志願的高校錄取分數都低於499分,那麼,計算機檢索就會直接把李四的檔案投到他報考的第一所院校;假如李四報考的剩下八個志願高校有三所錄取分數低於499分,那麼,計算機就會直接把李四的檔案投到他報考的符合分數要求的三所高校中排在前面的高校。這就是「遵循志願」。
在具體填報志願時,為了避免滑檔,穩妥起見,人們基本都是採取「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策略,各志願院校之間拉開適當梯度。比如9所院校採取「333」陣型排列,填報3所希望有運氣考上的理想高校;填報3所與自己高考成績「很匹配」的學校;填報3所「穩當」錄取的學校。
但是,對高校的選擇,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被錄取」的想法。
我們知道,讀大學還要考慮個人興趣、能力、愛好和偏愛。每個人心目中一定有自己最想讀的大學。也許,你最想讀的大學是錄取分數比較高的,也許是你的分數可以輕鬆就讀的。那麼,在報考志願時應該怎麼辦呢?
遵循不要錯過的原則,把自己最希望就讀的院校志願排在前面。
第一、如果你特別喜歡某一所高校,那麼,就把它排在志願的第一位,哪怕這所高校的錄取分數相對較低,會讓你「浪費」不少分數。
第二、如果不是特別鍾情於某一所高校,而是每個層次都有高校在你心中「差不多」的喜歡,你在志願報考「333」陣型排列中就把自己喜歡的分別排在每個陣型的第一。以此類推。
第三、當然,如果你沒有喜歡的高校,只想讀個「好」大學,就把「好」大學排在前面,多排幾所也無所謂。畢竟有九個志願。
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志願的報考的確重要,好不容易考出的分數也格外珍貴。但是,讀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和起點,它無法也不可能決定你的人生。
而人生要快樂,更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像我們將來娶媳婦,漂亮一定不是唯一標準,關鍵是我們要發自內心的喜歡。
這就應該是平行志願填報實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