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曾祖母,我習慣叫她祖祖,她離世已經三十六年了。以前,每當我看見大姑婆和么姑婆時,腦海裡總是浮現出我曾祖母的影子;她滿臉深邃的皺紋,慈祥的臉龐和乾枯的雙手上布滿了老年斑,頭上環包著一條青色的布帕。
聽祖父講,曾祖父生前是一個佃農,長期出門在平昌縣鎮龍和四家灣一帶給一些大戶人家做長年。曾祖母是平昌縣新廟金沙冠王家人,是家中唯一的子女,通過親戚介紹遠嫁給廟埡雲程坪我曾祖父;據說,當年由於路途遙遠,接娶曾祖母一去一來都用了整整兩天。
曾祖母來到我們家共育三男三女。她體會到離娘家太遠,心疼父母上了年紀,身邊沒有人照顧,就是一年半載也難得見上幾面;於是,在徵得大家人同意後,她又把剛滿十九歲的長女(我大姑婆)回嫁到她娘家附近,方便照看她的父母。
七十年代初期, 全憑掙工分吃飯的農村家庭,祖父常年在外做木工和縫紉,父親弟弟妹妹大大小小共六人,八九口人僅僅兩三個勞動力,實在是上季接不到下季。在我出生剛滿兩個月的一天晚飯後,我們一家三口被祖父母分家了;當晚,我被母親用背裙包裹得嚴嚴的背在背上,父親背著幾樣簡單的生活用品,來到祖父在本鄉場平時做縫紉活的一間房子裡。聽母親說,那一夜特別的冷,父親整晚都沒合上一眼。
次日清晨,大地一夜之間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霜,水缸裡的水結了一層薄薄的冰。習慣了吃飯不當家的父親見曾祖母背著一個背兜來到了我們四壁如洗的新家,一下子淚流滿面;曾祖母一邊從背兜裡提出一個小鐵罐,一邊說:「昨晚聽說你們分家了,給你們送來一個家業,裡面有半升(相當於7斤左右)小麥,以後只有靠自己了,好好過喲。」父親痛心地說:「這屋頭啥也沒有,一個解手的地方也莫得,怎麼過得下去?」曾祖母接過話說:「現在雖然沒有,以後啥子就都有了,再說那麼一大家人吃飯,分家是遲早的事,夥到一起也莫得奔頭,你現在都當爹了,不能還象個細娃兒。」
自那以後,父母每天按時去生產隊掙工分,只能將我抱到曾祖母家裡託她照看,為了防止我醒後從床上摔下,他們用三米多長的背帶將我下肢綁纏,放在曾祖母的床鋪中間;每到歇氣或中午時分,母親便按時過來給我餵奶和更換尿布,直到我上小學讀書後都不曾離開過曾祖母的照看。
母親常說:「你祖祖待你可好喲,在你醒了餓了哭了時,是你祖祖用乾癟的乳頭哄你開心,用米湯或糖開水給你解渴止餓;屎片尿布也是她洗了又給你烤乾,你長大了一定要記得。」
滄桑的歲月之痕永遠留在心底,抹之不去。我清楚記得七十多歲的曾祖母是一個人居住,由於曾祖父去世得早(我未曾蒙面),曾祖母住在三合面左上方挨堂屋大約30平方米的小二間內。屋內陳設極其簡單,廚房和臥室連在一起,除一張掛了蚊帳的木床和四五個柜子箱子盛裝衣物靠牆擺放外,就只有四條長板凳圍著一個火兒坑,火兒坑就在一進門的右邊,中間上方的檁棒上懸掛著一根可以上下自由伸縮的鐵製火大鉤,鉤上還經常掛著一個燒水的茶壺;坑內一年四季都煙火常在,每到三餐時節,只要用火鉗輕輕刨開坑中的火堂,然後放上曾祖母平時撿來的枯枝敗葉,再用吹火筒一吹,星星之火立刻就會燃燒起來。在房間右上角是水缸,上面放著一塊一米見方的木質案板;靠右邊的木架子上下依次擺放著大小不等的三四個燻得烏黑的鐵罐和鐵鍋。
曾祖母的口糧和燃料由三位祖父每年平均分攤,她除了能自食其力務些蔬菜外,平時在家還靠一個手搖的小紡車紡織一些棉線,供給四面八方的鄉鄰,用米麵油鹽換去縫補衣服,扎連被蓋。
寄放在曾祖母家是我襁褓之年最幸福的日子。那時曾祖母家最好吃的就是麵條下飯,洋芋湯麵、絲瓜面、胡蘆面、酸菜面等等,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味道;永遠都記得,每當曾祖母炒菜或煮麵時,她總是把豬油煎到七八分,就把油渣兒舀出來冷卻後,喚我到她身邊,用筷子夾著油渣兒放進我的口中,看著我饞貓的樣子,曾祖母總愛勾一下我挺拔的小鼻梁或摸摸小腦袋瓜子,祖孫倆高興得合不攏嘴。
一九八四年九月,我剛考入河口中學讀初中。一天中午,家裡突然電話打到學校辦公室,催我立刻請假回家一趟;不懂事的我趕緊收拾好書包跑到河口鎮十字路口,焦急地等候著那唯一班次的大客車,直到下午六點過,我終於回到了廟埡街上。見房門緊鎖,經過四下打聽,才猛然得知曾祖母上午去世,父母親都回老家去了。
噩耗傳來,我頓時情緒失控,一邊號啕大哭,一邊向老家飛奔而去。見到曾祖母已經裝入棺木,我伏在棺木上痛哭流涕,"祖祖、祖祖……祖祖,祖祖……」撕心裂肺的哭喊;由於傷心過度,鼻血熱湧而出,頓時弄髒了母親遞來的孝帕,一家人看到我悲痛的樣子,親人們個個都傷心不已;有的勸我不哭,莫傷了身體,母親則含淚說:「就讓他哭一下,是他祖祖把他帶大的,他對他祖祖情感很深。」
曾祖母壽終正寢,八十有六。她行走不便時,我沒有扶過她,背過她;她臥床不起時,我沒有端過一碗飯、一杯水……。在她彌留之際我們一大家人提前為她準備好了一切後事,她也親眼看見了兒孫們四世同堂,各自頂門立戶;親眼看見了後世子嗣遠去了她們那一代的艱辛。
祖祖!我的曾祖母!我每年都要為您點上三柱心香,燒上十份紙錢,跪訴心中的懷念和感恩,多想親手為您奉上一碗茶水,敬一份重孫子的孝道。 願您天堂安好!
本文由蘇維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蘇維,男,萬源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達州市級骨幹教師,現萬源市招生考試委員會辦公室工作。喜歡詩詞,多篇文章在市內外刊物發表。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張學文:大格局必有大氣度——賀《琴臺文藝》創刊十周年
許福元:妻子是一本書|散文
黃莉:田園的詩意——火花村調研紀實
郜敬曉:油菜花開|散文
廖偉旭:那年我的高考|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