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我們三兄妹小時候長在國家困難時期,糧食缺乏。父親是部隊幹部,軍隊確保了他們的糧食用量。然而父親看到孩子們吃不飽,心裡也不是滋味。特別是哥哥,個子比同齡孩子高半個頭,更是飯量大。母愛永遠是最無私最偉大的。母親經常不吃早飯,將她那一份分給我們吃。有一年多的時間,早餐總是從食堂買回家的兩個小白饅頭、兩個小黑饅頭加兩碗粥。母親給哥哥吃兩個黑饅頭,給我和弟弟一人一個白饅頭;再將兩碗粥分三份給我們,自己什麼也不吃。可是晚年的母親不是可憐年輕時的自己,而是反覆念叨哥哥可憐,說那麼小的孩子不是怕餓肚子怎麼咽得下那種黑饅頭呢?事隔五十多年母親說起此事聲音還時常哽咽,說不下去……
父親的老家是一個富庶的農村,不缺糧食吃。在我們飢餓難熬時,父親便帶著我們全家回農村老家去"打牙祭",敞開肚皮吃幾天回武漢,還要帶回好多農村土特產。其中有一種熟粉子是父親的最愛,既美味又充飢。熟粉子可以是熟糯米粉子,也可以是熟灰麵粉子。是鄉親們用小火慢慢炒熟的。吃的時候加一點糖或鹽,用開水慢慢衝攪,成了濃濃的糊狀即可。我們三個小饞貓吃的時候把碗都要舔乾淨。
由於父親是老軍醫,回農村找他看病的人排成了長隊。鄉親們知道父親看病不收費,也知道他喜歡吃熟粉子,就張家一斤、李家兩斤送來熟粉子,父親並不推辭。你如果拒收鄉親們的一點心意,他們會認為你嫌少,瞧不起他們。回到武漢熟粉子要用陶瓷罈子裝好蓋嚴實,可以吃好長時間不變質,孩子們也跟著一飽口福。伯父們來我家時,父親叫他們再來不要帶別的東西來,就帶熟粉子最好。父親說話總是不加掩飾的。
然而我們最愛的是鄉親們送的麥芽糖、麻葉子(米泡糕)、苕片等土零食;母親則喜歡土雞蛋、蠶豆、花生、幹豆角、幹茄子、幹南瓜等等。她不是自己喜歡吃,而是有時候家裡突然來了客人來不及上街買菜,勤勞聰慧的母親用從農村帶回來的東西也可以做出一桌菜來。
現在超市裡面偶爾也有熟糯米粉子賣,但是很少有人買。因為現在早已不是缺糧吃的時代了,反而吃什麼都覺得索然無味了。
家鄉的老人們都已作古了,我自己也成了老人了。懷念那個缺糧的時代,懷念憨厚純樸的鄉親們,懷念那噴香的熟粉子……
本文由李麗芬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李麗芬,1978年在江夏區中醫醫院工作,曾任醫院總護士長。1992年調入中交二航局六公司衛生所。後內退在家夫妻二人辦診所十多年。愛好文學,已在《楚天都市報》等報刊發文數十篇。
審稿:張學文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張中信:賀司令|小說
孫百川:遇見|散文
張學文:兒時抓魚樂|散文
張學文:一縷陽光|散文
張學文:祭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