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優德語小編今天給在學德語的各位假設一個場景:
未來到了德國,某天你見到一個人,很可能無意識的脫口而出:「Wie geht es dir?」 ,之後才意識到,你和他應該用: 「Wie geht es Ihnen?」
沒錯,今兒就要和大家聊聊德語中的du和Sie的應用!你不可能在不出錯和不尷尬的情況下掌握一門新語言,因為這正式學習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想掌握一門語言的禮儀時。在德語中,知道什麼時候使用「du」,什麼時候說「Sie」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甚至對以德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決定用什麼也要想想。
01、有什麼規定嗎?
問題是沒有固定的規則。這和在賓格句中學習「Der」變成「Den」不一樣,關於什麼時候使用「Sie」和「du」沒有一般的指導原則。
當你和陌生人說話時,你應該使用禮貌的「Siezen」形式。當你和權威人士或比你年長的人講話時,你也應該使用「Sie」,以示尊敬。與此同時,當你和朋友、家人或比你年輕的人說話時,可以使用「Duzen」的形式。儘管如此,這還是留下了許多有待解釋的東西。
柏林自由大學德語和英語語言學名譽教授Ekkehard Knig說,這是一個主觀的決定。「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與人的關係,」他說。「我首先使用『您』,除非是對年輕人或小孩,會直接用du。」,「通常情況下,我對不認識的人、從未見過的人或沒有密切社交聯繫的人使用『Sie』。」
02、語法部分
無論你使用哪種形式,都會導致整個句子的變化。如果你用「Sie」作為例子,動詞在後面就會變成不定式。至於「Sie」,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稱呼別人的時候,不要直呼其名。你可以用先生或夫人加上姓氏。用du的時候也可以加上。
03、從「Sie」到「du」的轉變
特別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形式並不是固定的。德國人開始交談時使用「您」的形式,然後,如果合適的話他們會轉向使用「du」。但要改變你和別人說話的方式,「你得等人家給你『du』,」Ekkehard Knig教授說。
在工作場所之外,年長的人應該首先建議年輕人在談話中使用非正式的「du」而不是「Sie」。而在工作和專業領域,重要的是職位而不是年齡,所以應該聽上級的要求。所以對員工說「du」的人必須是老闆或主管。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可能會引起許多問題。例如,你在德國的辦公室工作,那裡的一些人對老闆使用「Sie」,而其他人被允許使用「du」——這可能會讓人感到被公司邊緣化。
Ekkehard Knig教授說,這兩種形式以前確實被用來隔離社會:「起初,『du』的使用還與權力有關,所以『Sie』代表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稱呼上層階級」。
在1968年歐洲革命期間,尤其是在學生中,語言的使用發生了變化。例如,在大學裡,學生們被鼓勵對教授和講師使用' du '而不是' Sie '。
從那以後,我們經歷了倒退或回歸到更傳統的情況。到了現在,選擇取決於年齡、尊重以及相關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公司或團體可以使用語言來創造不同的環境和人與人的關係。例如,更正式的公司可能會提倡多使用「Sie」(當然是對老闆使用),而初創公司或跨國公司可能會有「du」政策,每個人都使用相同的形式,不管他們的職位。
Knig說:「如果每個人都只能選擇『du』,你就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
總的來說,母語為德語的人會用「du」來稱呼孩子,但當孩子長大成人後,這個詞就不一樣了。大多會對16歲以上的人使用「Sie」,「在學校裡,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從『你』變成『您』。
04、地區差異
這裡就變得更加棘手了。在漢堡,老闆或主管對員工直呼其名,同時使用「Sie」表格是很常見的。這被稱為「Hamburger du」,經常出現在這類不對稱關係中。
然而,如果員工以同樣的方式回應,那就是很失禮的。他或她應該用「Sie」和「Herr」或「Frau」以及他們的姓稱呼他們的上級。
如果這還不夠複雜的話,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巴伐利亞州,用姓稱呼某人通常要加上「du」。此外,社會民主黨(SPD)的支持者使用「Genossen-Du」或「fellow-du」來表示他們是志同道合的人。
與此同時,在國際社區,如柏林的Kreuzberg或Neuklln,「du」在咖啡館和餐館很常見。在另類朋克酒吧點啤酒時使用「您」會被認為很奇怪,所以語境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