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繼續挑一個冷門話題來練筆——不管閱讀量是多少,後續都會轉成視頻版。今兒是關於談戀愛的,「被爸媽催婚、催生,要怎麼辦?」
這事兒,其實沒招,大概就是【涼拌】。很多時候,父母催生的心理根源不是因為【需要】,而是覺得「別人家有了,我也要有」。尤其看到樓下張大媽每天帶著孫子在小區裡轉悠,那種羨慕嫉妒,真是抓耳撓腮,太痒痒了。
問題來了,生娃也許簡單,養娃很容易嗎?如果父母和父母的爹媽對新生代並沒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育成思路,讓新生命來到世界遭罪,我個人覺得有點「喪盡天良」。
當然,這種相對高階的理念並不是人人擁有,很多時候生命的誕生只是源於運動時的【保養】不到位,俊男靚女覺得年紀也差不多了,於是就這麼滴吧!於是,孩子有了,各種煩惱接踵而至。
我時常會聽到一些父母輩的言論稱,「早點生孩子,趁著父母年紀不大還能帶一帶」。這種話聽上去感人,實則有幾個問題,第一,父母帶第三代是否有必要?雖然從中國傳統理念來說,這是約定俗成的東西;第二,父母帶第三代是否會有隱性的弊端,如父母輩過於寵溺,讓孩童養成糟糕的習性?
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些本身未經受過良好教育的老一輩,陪護第三代也就是「放養」,並沒有考慮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習慣性對孩童進行呵斥,而非進行「對錯辨識」的提醒。一個自身認為「讀書無用」的老一輩,是帶不出一個「崇尚知識」的新一代的。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原生家庭存在明顯瑕疵的小夫妻,且兩個人足夠理智和清醒,應該是根據自身需要決定是否要生,什麼時候生,以怎樣的方式養育,這時候,根本輪不到父母瞎操心。
換個角度講,如果原生家庭存在明顯瑕疵的小夫妻,自身的心智模式顯得比較「青春活潑」,不想有下一代大概就是「還沒玩夠」——既然2個人過小日子很自在,何必多1個人來湊熱鬧呢?
必須強調的是,從生物學角度看,早點生育對女性是有好處的,年輕時身體素質好,有助於順產和產後各項機能恢復。
接下來,就是被催婚的情況。被催婚通常只有2種情況,第一種是有對象,第二種是沒對象。
這裡就必須要提一個經久不衰的段子:高中時不讓談戀愛,大學時不鼓勵談戀愛,畢業了卻鼓吹早結婚,這邏輯怎麼想都有問題。說實話,不管男女,談了一次戀愛的與沒談過戀愛的肯定有不同——主要是心智層面,但談了一次戀愛的與談了好多次戀愛的其實沒啥差別,至於那種拿戀愛消遣時光的奇葩,只能算是玩咖。
沒對象的分為兩種,第一種屬於有能力但不想有情感牽絆——既然1個人過很自在,何必多1個人來湊熱鬧呢?第二種屬於有戀愛的心願但不具備戀愛的能力——或許是物質方面,或許是精神方面。
有對象的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屬於認為不需要結婚;第二種屬於不知道是否應該結婚的。前一種有可能是同居久了,兩個人都覺得【婚姻】這種形式可有可無,反正兩個人情定終身,也不必走常規套路。後者的情況就比較微妙,有可能是兩個人還在深度磨合期,有可能是至少有一方還在騎驢找馬。
在父母那個層面,看著自己的子女結婚,屬於自己的義務——這其實也是一種不知道如何評價的觀點。結婚本身是一件必須深思熟慮的事兒,與【義務】沒什麼關係,不然會形成一種厚重的精神負擔。
逢年過節,總會有一年只見一次的七大姑八大姨或真或假的噓寒問暖「哪裡工作」、「薪水多少」、「是否有對象」、「怎麼還不結婚」、「怎麼還不要小孩」等問題。核心在於,「關你屁事兒?」
但是,很多父母輩則會因為這種氛圍的精神壓力,不斷逼迫自己的兒女,卻往往忽略了徵詢自己兒女的想法。於是,無需【涼拌】,兒女與父母需要的是至少一次推心置腹的溝通——如果有效,雙方能相互體諒並達成共識,那自然歡天喜地;如果感覺對牛彈琴,那不如我行我素。
此外,中大型城市的剩男剩女較多,一方面是生活壓力極大,生存都艱難,哪還有心思戀愛呢?另一方面,則是填補情感需求的方式太多,有個戀人並非總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於是,戀愛變成的備選題,婚姻自然遞延,生娃更加遙遙無期。
我想,每個人保持single、不想陷入七年之癢、不願創造新生命,總有至少一個自恰的理由,一旦涉及【催】、【逼】、【誘】等字眼,代表行動人的初衷已經偏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何必一定要復刻上一輩或周圍人的活法呢?
只要自己的選擇沒給別人添麻煩,就讓個體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好了。生命的意義不是只能通過戀愛、結婚、生娃來體現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