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文理解能力差,做閱讀費勁,寫作文費勁,正是當下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理解能力的欠缺,並不止表現在語文上,而會是全學科。
——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關係。閱讀做得不夠,理解能力肯定不會好。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如果不閱讀,不看書,我們如何進行思考?思考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是書中所講的道理,甚至是真理。閱讀——思考——理解——實踐——驗證。只有按這樣的順序,我們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深度、又經驗豐富的人。
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必須首先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來談談自己的經驗做法:
學齡前的孩子是培養閱讀興趣最佳年齡段。所以父母一定要抓好。可以選擇色彩豐富、圖形多而文字少的繪本。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低年級段(1-3年級)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可以略降低一點要求,選擇圖畫多一點的,色彩豐富的,字大一點的。如果是高年級段(4-6年級),最好讓孩子自己到書店選擇,一般來說男孩子普遍喜歡科技類的、科普類的;女孩子可能更喜歡神話、童話故事等等。
心得分享:適合孩子年齡段看的童書,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小學階段的孩子,我推薦小學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系列。這套書不論從紙張還是內容,我覺得都挺不錯的,自己的孩子也在看。
大型的新華書店都有兒童閱讀區。如果家長能夠周末堅持抽半天時間帶孩子去看書,那麼相信通過一段時間,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得到提高。我現在每周都在做這件事,周末我和孩子爸爸一起陪他去看書,既增進了親子關係,又讓孩子在開放的環境中讀到更多好書。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堅持,引導孩子養成常去書店看書的好習慣,以後上初中高中了,他可以自己去看他想看的書。
心得分享:到書店選書,大人不要給孩子選,鼓勵孩子自己選擇想看的書,看什麼都沒關係,只要是適合他年齡段的童書都可以。我堅持的原則就是:只要看就好!如果剛開始孩子不太喜歡閱讀,大人可以給孩子講書,但最好是聲情並茂的,這樣能夠激發起孩子的興趣。
很多家長都是先入為主,用自己的視角判斷孩子選擇看的書有沒有「意思」。就像我孩子的爸爸,剛開始帶孩子去書店時,他總愛用他的標準判斷「這個書有啥看頭?」。孩子看書看得快,他又說孩子在亂翻。我非常嚴肅地「批評」了他,「首先我們要積極鼓勵孩子看書,而不是打擊,更不是憑自己的認為對孩子的行為下斷言,打擊孩子帶來的傷害遠遠不止當下這件事,甚至可能會影響一生!」。事實上,我用書裡自帶的提問,連問了孩子幾個問題,他都言簡意賅的全部答對。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說明在我們眼裡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書看得多,不僅能做到一目十行,還能快速提煉出關鍵點和中心思想,這是閱讀能力提升的表現。而每個孩子只要堅持閱讀都能做到。
心得分享:鼓勵表揚更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而打擊否定往往消磨孩子積極主動的意願。我會在每次帶孩子閱讀結束後,和他一起分享今天的閱讀收穫,比如:今天看了多少本書?有哪些書?書裡講了哪些故事?什麼故事吸引了你?然後再給予孩子積極地肯定「米米今天真棒,一上午就看了這麼多書,又學到了好多新知識。這是非常大的收穫呀!」我這樣一說,孩子也會很開心。「那我們下次還來看書,好不好?」「好!」再順勢激勵孩子產生下次再來的興趣。
我從孩子三歲多開始,就給他買了一些全彩色的興趣題書,孩子很喜歡,豐富的知識內容非常吸引他。我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做多少題,而是在大量的讀題過程中,鍛鍊他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真實語境中認更多生字、鞏固已經認識的字。這套題書一直做到現在,經歷了兩千多道題,大大鍛鍊了他的理解能力。現在幼小銜接班裡老師布置的題書,他從不需要我們幫他理解題意,分分鐘就能搞定做完。
心得分享:這是我在實踐中又一個有趣的實驗收穫。具備良好的讀題能力,對孩子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您的孩子閱讀做得不夠,那一定得抓緊時間堅持閱讀,因為閱讀才是理解的前提。
有句話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日積月累的閱讀,不僅豐富了孩子頭腦裡的知識,還能學習到很多的新詞彙以及優美的句子,不知不覺間孩子會把這些運用在日常的說與寫當中。
還有句話叫「溫故而知新」。讀並且反覆讀,才能從文字中不斷領悟更深層次的道理。
知識的積累、對文字的理解,閱讀是做好這些的根源,也是基礎。
希望我的這些經驗,也能為找不到方法的家長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關於閱讀的經驗文章及選書清單推薦:
我是一個五歲小男孩兒米米的媽媽,關注幼小銜接及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歡迎同路的父母一起探討分享經驗,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更加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