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改革鼓與呼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為深化改革鼓與呼

《談國有企業管理和改革》,王大明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接到王大明同志饋贈的、由他所著《談國有企業管理和改革》、《談解放思想和轉變觀念》、《談統一戰線和政協工作》及記述大明同志事跡的《無悔的選擇》等四卷書(以下簡稱「四卷書」),認真拜讀起來。讀著讀著,漸漸有了動筆的衝動。

  大明同志是北京市的一位老領導,也曾在中宣部和全國政協社法委工作,是一位勤於學習與思考,深入基層和群眾,重視調查與研究,善於總結,勇於創新的領導幹部。「四卷書」就是他工作多年有關改革理論成果的匯集。它們展示出大明同志認識世界、感知國情、改革進取的精神風採,不僅記錄了他的人生軌跡、所思所想和心路歷程,而且從中還可洞見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風貌及潮湧浪濤。「四卷書」既有政治工作者的敏銳,又有學者的深刻;既有厚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踐內容,是一套對領導幹部及其他讀者啟迪思想、開拓視野的書。「四卷書」在當下出版,正逢其時,對於我們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四卷書」的字裡行間,勾勒出大明同志對經濟工作、宣傳工作、政協工作等的熱情與執著追求,有著鮮明特色,對讀者有著許多啟示。

  一、緊貼時代,胸懷大局

  「四卷書」時代氣息濃厚,始終著眼大局,這就是時刻關注改革開放相關工作的經驗總結和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與矛盾。例如在經濟工作中,大明同志不僅關心產品質量、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完善經濟責任制,而且關心政治工作如何滲透到經濟工作、在按勞分配中怎樣克服平均主義、企業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構建和諧的勞資關係和幹群關係,還關注廠長負責制後的黨委工作、加強企業管理是做戰略廠長還是做戰術廠長等問題,這些問題正是改革開放後普遍遇到、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再如政協工作,大明同志在履行職能時,總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使參政議政獲得成效。他多次強調「政協工作首要的是胸有大局」、「大局要經常講」、政協要「在大事上協商、監督、參政議政,在大事上取得共識」、「機關幹部想大事、議大事、抓大事」。正由於他胸有全局,不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其所思所慮總與改革開放時代的脈搏相契合。

  二、深入調研,敢揭矛盾

  許多人已熟知他的「明白人」、「轉軌變型」、「關注弱勢群體」等擲地有聲的言論。其實,大明同志敢揭矛盾、敢為人先,是一貫的、經常的。從書中看到,1985年,他就提出「反對奢靡之風」。1993年,他提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2000年8月,他在《正確處理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提出「維護群眾經濟利益已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忽視」,建議「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進度,增加投入」,「下決心調整分配格局,抑制兩極分化的趨勢」,「各級黨政領導要深入實際,改進工作作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既報喜又報憂』的機制」,「進一步強化監督制約機制」等。2000年10月,以他為組長的全國政協社法委專題調研組,經過幾個月調查寫出報告,提出「群體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群體事件中群眾的要求絕大多數是合理的」,「處理好群體事件,將是我們長期的日常工作之一」,並提出了具體建議。2011年3月,他在《重要的是讓人民都富起來》一文中,提出「實現『民富』是立黨之本」,「我們要促進群眾過上富裕生活,而不要與民爭利,應以促進、幫助群眾致富為榮,以同群眾爭富、奪富為恥」,等等。大明同志這些鏗鏘有力的言論,反映出他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良好工作作風,以及了解矛盾、抓住矛盾、解決矛盾的強烈願望與熾熱感情。同時,也由於這些言論有理有據,且視角新、觀點新,而得到領導部門的重視與肯定。

  三、愛民情懷,赤誠之心

  「四卷書」中的愛民情懷清晰可見,體現了大明同志強烈的群眾觀點和愛國家的赤誠之心。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和深入,一些積弊和新問題、新矛盾顯露出來,這是新、舊模式磨合期必然經歷的,這不可怕,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正視和面對,能否真實反映民情、民意、民聲,努力促進解決問題和矛盾。大明同志在複雜矛盾中,尖銳地提出「你是要做事,還是要做官」的問題。他發揚黨聯繫群眾、蹲點調研的傳統,身體力行地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既總結正面經驗,又接觸改革開放足跡中藏匿的憂患點,反映群眾的呼聲與建議,並以鼓舞人心的正直之聲加以引導。他說:「為人民服務必須落實到辦實事上,而要辦實事就要講真話」,「幹部忽視老百姓是危險的」。從中看出,大明同志的愛民情懷源於他的赤誠之心。他要盡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心與責任,才敢於直言,憂思上書。

  四、視野開闊,理性思維

  「四卷書」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黨史、哲學、黨建等多方面內容。大明同志綜合運用多學科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不打棒子、不扣帽子,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性的條分縷析服人。如他在論述實行廠長負責制後,黨的領導何去何從時,就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黨委可有可無」、「書記說話沒人聽、受冷落」、「思想工作只是保證、不重要」等思想,進行了剖析和批評,之後又指出辦法與出路,使人心服口服。再如,在論述克服改革開放初期的平均主義時,他先後對「國家窮,還是平均主義好」,「現在獎金少,只能平均」,「按勞分配會增加矛盾」等多種思想障礙,以反思歷史的求實態度,逐條給予了客觀評析,由於論析嚴謹平實,不能不讓人點頭稱是。

  五、語言樸實,率真明確

  大明同志的文章、講話,通俗、簡潔、直率、鮮明,是人們聽得懂的話,力求解決問題的話。以有關政協工作的文章、講話為例:《今年的春天特別溫暖》一文,開頭即是:「今年的春天特別溫暖!小平同志在南方各地的重要談話確實像春天一樣吹暖了人心,也吹暖了我們這次政協會議。」他談政協性質說:「政協說官亦官,說民亦民,上能通『天』,下能達『地』」,「政協能由軟變硬」,「一手託兩頭」:一頭是政協委員,提意見的一頭;另一頭是政府,聽意見的一頭。託好兩頭,讓兩頭都滿意。他談政協工作時講:「參政議政的『勁兒』怎麼拿」,「政協的四項任務:講團結、促民主、做橋梁、當監督」,提倡「講真話、表民意、顧大局、求共識」,政協要與黨、政形成「志相同、心相通、情相連」。大明同志簡明、率直、有個性的表達,得益於他堅實的調查研究和對情況、信息的把握。勇氣來自底氣。心中有數,則不用說空話、套話,不用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只要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就行了。

  總的說來,大明同志有關改革的系列新書,給予我們的啟迪是寶貴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要努力將其發揚光大。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為「中國數谷」 「鼓」與「呼」
    作為省會城市主流媒體,自2013年以來,貴陽日報傳媒集團旗下貴陽日報、貴陽晚報、貴陽網等媒體以「信息服務員」「宣傳好幫手」「士氣助推手」等身份,主動融入時代洪流,用一篇篇新聞報導、一個個專題策劃見證了貴陽市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全過程,不斷為「中國數谷」的崛起「鼓」與「呼」。
  • 「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文 / 宋旭「鼓與呼」,從字面上理解,可解釋為「聲援、助威」,或「奔走呼號使意見上達」。實際上,現在人們也側重於這樣的解釋。如:「我為人民鼓與呼」。「近段時間,網民們都在為小崔鼓與呼」。「鼓與呼」一詞,最早出現在1959年。之前的1958年,彭德懷元帥回湖南農村考察。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對「大躍進」提出批評意見,並且呈上「萬言書」。
  • 何一心委員:再為「它」鼓與呼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在全國兩會上為茶鼓與呼。2016年,他建議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廣茶文化,助推「茶為國飲」,建議推動茶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利用好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結合提升產業價值;2017年,他在網絡傳言「中國98%的茶葉都有農藥殘留」甚囂塵上時,在小組討論會上擲地有聲地說「不可能」,並給出諸多權威依據;2018年,他又在會議間隙,與委員們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商業模式建立長效脫貧機制達到茶區精準脫貧……在他看來,
  •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為教育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會上強調,以高水平教育督導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力促教育督導「長牙齒」,發揮好「指揮棒」作用,教育督導大有可為。一是建成完整體系全面督。教育發展要成體系,教育督導也要成體系。
  •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為教育改革發展保駕護航-中國教育新聞網
    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會上強調,以高水平教育督導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力促教育督導「長牙齒」,發揮好「指揮棒」作用,教育督導大有可為。一是建成完整體系全面督。教育發展要成體系,教育督導也要成體系。
  • 保育鈞病逝:一生為民企鼓與呼 敢說敢言敢於擔當
    一生為民企鼓與呼  孫大午5月31日早上看到保育鈞去世的消息,哭了。  在孫大午的心目中,「保育鈞是恩人,親人。」  2003年5月,孫大午被指向三千多戶農民借款一億八千多萬元,涉嫌非法集資被拘押,最終他被徐水法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罪名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
  • 我的扶貧故事丨楊傑:盡力為「兵支書」鼓與呼
    《元和郡縣誌》記載:吳黃武二年,東吳大將黃蓋,為守軍瞭望方便,在黃鵠磯上建了一座樓。清康熙年修撰的《武昌府志》也說:「夏口城,在城西黃鵠山,孫權所築,其城依山負險,周二三裡。」…… 這些考古是教科書,需慢品細咽,讀了半天對黃鶴的印象知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天下事物總是這樣,要麼了無所知要麼如雷灌耳。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髮展規律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
    答案就在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所提出的「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要求部署上。「十三五」時期,昆明全社會創新格局不斷深化,創新投入大幅增長,重點改革試驗任務全面啟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動能加快釋放,為昆明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實踐再一次證明,「增長動力從哪裡來?
  •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我國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著縱深推進。我國教育快速發展,從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進軍,這完全得益於持續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動力。
  • 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教育改革;教育創新;問題導向;系統思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以創新精神引領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變革,以改革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改革創新舉措取得明顯成效
  • 夏英:激發鄉村價值的關鍵在於深化農村改革
    筆者以為,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激發農村價值,讓農業變強、農民變富、鄉村變美。這在於土地是城鄉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鄉村最具潛力的巨大資產。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具體在於深化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適應當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適時對農村生產關係作出調整。
  •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辦:深化「放管服」改革 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恢復窄屏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辦:深化「放管服」改革 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索引號
  • 凝心聚力,為打贏防控總體戰阻擊戰而鼓與呼
    凝心聚力,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而鼓與呼 全國廣播電視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指示精神,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部署,主動應戰,精心策劃,全媒體、全天候、全方位推出系列報導和特別節目
  • 首都幹部群眾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
    原標題:激發基層新活力 提升百姓獲得感 本報訊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在首都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取得的成效傳導到基層,激發了基層的活力,提升了老百姓獲得感。
  • 陳旭: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編者按2020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理論版刊發了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的文章《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陳旭在本文中提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以破除「五唯」為導向,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陳旭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 昆明一線媒體代表張曉莉:為抗擊疫情的英雄們「鼓與呼」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黨員和基層工作者團結奮鬥在昆明市的疫情防控一線,據不完全統計,昆明全市共有1.6萬餘個黨組織、13.7萬餘名黨員,7萬餘名醫療工作者,3萬餘名公安幹警和輔警,1萬餘名基層社區工作者和12萬餘名志願者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五中全會在回答怎樣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時,特別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駐呼預備役某部勇於創新深化主題教育質效
    駐呼預備役某部勇於創新深化主題教育質效■姜嘉琪為深入推進「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駐呼預備役某部黨委探索多種模式,奏響深化主題教育的交響樂。
  • 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周強出席新時代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法學專家座談會強調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