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我叫楊傑,來自貴州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
楊傑(左)和「兵支書」黃恆禮
「營」字之意好解,以安營紮寨,或「多」而聚,稱「營」。
那黃鶴是什麼鳥?有老鄉說黃鶴是高大的仙鶴,也有人說黃鶴就是天上那種特別能飛的白鶴,鶴類眾多,說法不一,終究是沒搞清楚黃鶴究竟是什麼神秘的鳥兒。
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紫雲自治縣的貓營鎮有一個村叫黃鶴營村,這個村的來歷眾口不一。
黃鶴營村有一個洞叫黃鶴營洞,關於這個洞的神秘傳說與故事,紫雲幾乎無人不知。
脫貧攻堅督戰到了收官之時,正好要研究總結旅遊扶貧相關課題,於是,我和我的隊員們按工作要求去考察探訪這個未開發卻又充滿神秘的黃鶴營洞。
一路上,我聽當地的戰鬥員兼聯絡員於老師說,這個營的故事非常精彩。我梳理了一下,於老師說的都是傳說,既然是「傳說」就無據可查,沒聽出更多的詩意。當然,那也是因我大腦裡的黃鶴,被唐代詩人崔顥定格在一首詩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誠然,紫雲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如亞魯王的故事就有一首四千行長詩《亞魯,我的王》,以哲學思考的方式陳述了苗族祖先的靈魂與精神,而黃鶴營呢,總覺得缺少了什麼。
聽了半天,我還是沒搞得太明白,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鶴營是一個神秘的洞!
我邊聽於老師講黃鶴營的故事,邊在手機上查「黃鶴」,基本得證:黃鶴就是丹頂鶴。
太好了,如果黃鶴真是丹頂鶴的話,故事與現實就一下子豐滿起來,丹頂鶴詩意滿滿,有歌有詩有小說有散文,就不會那麼高深莫測或晦澀了,如據載:南朝梁人蕭子顯撰《南齊書》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元和郡縣誌》記載:吳黃武二年,東吳大將黃蓋,為守軍瞭望方便,在黃鵠磯上建了一座樓。清康熙年修撰的《武昌府志》也說:「夏口城,在城西黃鵠山,孫權所築,其城依山負險,周二三裡。」……
這些考古是教科書,需慢品細咽,讀了半天對黃鶴的印象知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天下事物總是這樣,要麼了無所知要麼如雷灌耳。
黃鶴營洞一直沒有開發,一條小路雜草叢生,加上悶熱的天氣,極有可能有蛇出入,大家都小心翼翼,帶隊的「兵支書」黃恆禮和我都曾是軍人,我倆衝在前。
四百米左右的荊棘小路,我們總算到了洞口,這裡除了有蝙蝠的糞便,就沒有其它動物的痕跡,洞口一座高兩米左右的石頭牆擋住風口。黃恆禮支書說,這是以前當地百姓防土匪時修的,因為這裡曾是安順到紫雲、羅甸及長順等地的交通要塞,常有兇悍土匪出入。
為了解這個洞,「兵支書」黃恆禮是做足了功課。黃恆禮是我的戰友,有著特別的家鄉情懷的戰友。25年前,他是紫雲自治縣的高考狀元,那一年他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然後成績優秀去了軍營,再然後,他於三年前在正團級(技術8級)崗位上自主擇業,回到老家,接過老父親的擔子,繼續「傳家」做了村支書。
在黃恆禮的帶領下,我們沿洞壁而下,剛進的時候聽見風聲,很安靜,我們繼續往下走大概20米就聽見水聲,再走就聽見波濤聲,再然後是河流的怒吼聲,那是一條暗河的源頭,幾公裡後,出去便是紫雲的母親之河——格凸河。
「真棒!」突然有一個位同志驚叫:「哇,你看那一線天,正好有一束光從洞的另一個方向照來……」
洞口微弱的光亮照來,我們看見地上的細沙,踩在上面很軟,軟過大海的沙灘。
「這樣的沙是大海裡面的那種沙,在當地是很少有的。」黃恆禮說。
這是我們見到的風景,黃恆禮還說,他去探過險,還請來專家進行了討論,認為黃鶴營洞是最適合搞魔幻漂流的地方。
回來後,我連夜寫了一篇介紹黃鶴營洞的文章,還配了一些現場的照片發到圈內,得到親友同事點讚。我還特別留下了一句:「洞,確實美不勝收,期待有投資實力的慧眼青睞黃鶴營,讓一方百姓的夢想像『鶴』一樣美好。」
黃恆禮和黃鶴營洞的故事只是我對源於安順「兵支書」的關注之一,當過兵的我,一直都在為「兵支書」這個團隊鼓與呼,搖旗吶喊。
今年初,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我擔負著我所工作系統的對外新聞宣傳工作,前一任常務副主任李巍同志曾給我交待:「全省各地,尤其是安順的『兵支書』在抗疫戰貧中成效突出,做法非常好,宣傳工作要打開思路、拓展視野,多角度關注……」然後,我從那天開始收集相關「兵支書」的宣傳和整理工作。
今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作為省委督戰「9+3」深度貧困縣紫雲的第三分隊代隊長進駐紫雲時,我就特別關注「兵支書」這一做法及現象。
楊傑邀請專業攝影師一起記錄「兵支書」的工作場景
黃鶴營村是我在紫雲督戰期間去得最多的村之一,一來去看「兵支書」,二來多次被「兵支書」的事跡所感動,於是我摸著「兵支書」的脈絡,與我的戰友、著名詩人、《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劉笑偉大校一起,利用十個月的所有休息時間,創作了三千行長詩《蒼翠桫欏》,下個月將在貴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今年10月,單位要拍一部反映「黔貨出山進軍營」的電視專題片,我又帶著貴州電視臺記者把鏡頭對準了「兵支書」;我在每周的督戰工作之後,雙休日就在全省奔跑採訪「兵支書」,我發現「兵支書」們的照片都是手機拍的,有時報社要用,請他們提供時總是不能提供出精彩的、像素高的,於是,我用了兩個雙休日的時間,自費自駕請上著名攝影家、原《中國攝影報》貴州記者站站長徐海燕老師一起,再次深入採訪「兵支書」,為十名「兵支書」拍攝了許多精彩照片,並傳給「兵支書」們,供他們今後宣傳和收藏;單位主辦的雙月刊雜誌《國防大視野》,在得到辦領導的支持後,今年就有兩期封面用了「兵支書」照片,並大篇幅以不同形式宣傳「兵支書」的做法;在採訪兵支書的過程中,我喜歡總結「兵支書」們的好做法併到處宣揚,如「普定兵支書成立議事會」「貞峰兵支書做好第一書記」「紫雲兵支書發展產業法」「七星關區兵支書擔當奉獻」等等做法,全方位展示「兵支書」的風採。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和笑偉三千行長詩得到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支持出版之時,經與「兵支書」創始人、安順軍分區政委閆海大校多次溝通後,他鼓勵我們再次犧牲雙休日,與戰友劉笑偉一起,在不要一分稿費的情況下,為「兵支書」繼續書寫,準備先寫一部報告文學,再寫成紀錄片或電影劇本。
這些零碎的小事,是我在儘自己微薄的綿力,為新時代湧現出來的榜樣和楷模書寫。
【人物小傳】:楊傑,筆名小語,中國作協會員,貴州省作協理事。決戰「脫貧攻堅」以來,擔任貴州省委督戰「9+3」深度貧困縣紫雲督戰隊第三小分隊代隊長,在工作中堅持以詩歌、散文書寫脫貧攻堅故事和見聞。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丨楊傑:盡力為「兵支書」鼓與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