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丨楊傑:盡力為「兵支書」鼓與呼

2020-12-19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我叫楊傑,來自貴州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

楊傑(左)和「兵支書」黃恆禮

「營」字之意好解,以安營紮寨,或「多」而聚,稱「營」。

那黃鶴是什麼鳥?有老鄉說黃鶴是高大的仙鶴,也有人說黃鶴就是天上那種特別能飛的白鶴,鶴類眾多,說法不一,終究是沒搞清楚黃鶴究竟是什麼神秘的鳥兒。

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紫雲自治縣的貓營鎮有一個村叫黃鶴營村,這個村的來歷眾口不一。

黃鶴營村有一個洞叫黃鶴營洞,關於這個洞的神秘傳說與故事,紫雲幾乎無人不知。

脫貧攻堅督戰到了收官之時,正好要研究總結旅遊扶貧相關課題,於是,我和我的隊員們按工作要求去考察探訪這個未開發卻又充滿神秘的黃鶴營洞。

一路上,我聽當地的戰鬥員兼聯絡員於老師說,這個營的故事非常精彩。我梳理了一下,於老師說的都是傳說,既然是「傳說」就無據可查,沒聽出更多的詩意。當然,那也是因我大腦裡的黃鶴,被唐代詩人崔顥定格在一首詩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誠然,紫雲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如亞魯王的故事就有一首四千行長詩《亞魯,我的王》,以哲學思考的方式陳述了苗族祖先的靈魂與精神,而黃鶴營呢,總覺得缺少了什麼。

聽了半天,我還是沒搞得太明白,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鶴營是一個神秘的洞!

我邊聽於老師講黃鶴營的故事,邊在手機上查「黃鶴」,基本得證:黃鶴就是丹頂鶴。

太好了,如果黃鶴真是丹頂鶴的話,故事與現實就一下子豐滿起來,丹頂鶴詩意滿滿,有歌有詩有小說有散文,就不會那麼高深莫測或晦澀了,如據載:南朝梁人蕭子顯撰《南齊書》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元和郡縣誌》記載:吳黃武二年,東吳大將黃蓋,為守軍瞭望方便,在黃鵠磯上建了一座樓。清康熙年修撰的《武昌府志》也說:「夏口城,在城西黃鵠山,孫權所築,其城依山負險,周二三裡。」……

這些考古是教科書,需慢品細咽,讀了半天對黃鶴的印象知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天下事物總是這樣,要麼了無所知要麼如雷灌耳。

黃鶴營洞一直沒有開發,一條小路雜草叢生,加上悶熱的天氣,極有可能有蛇出入,大家都小心翼翼,帶隊的「兵支書」黃恆禮和我都曾是軍人,我倆衝在前。

四百米左右的荊棘小路,我們總算到了洞口,這裡除了有蝙蝠的糞便,就沒有其它動物的痕跡,洞口一座高兩米左右的石頭牆擋住風口。黃恆禮支書說,這是以前當地百姓防土匪時修的,因為這裡曾是安順到紫雲、羅甸及長順等地的交通要塞,常有兇悍土匪出入。

為了解這個洞,「兵支書」黃恆禮是做足了功課。黃恆禮是我的戰友,有著特別的家鄉情懷的戰友。25年前,他是紫雲自治縣的高考狀元,那一年他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然後成績優秀去了軍營,再然後,他於三年前在正團級(技術8級)崗位上自主擇業,回到老家,接過老父親的擔子,繼續「傳家」做了村支書。

在黃恆禮的帶領下,我們沿洞壁而下,剛進的時候聽見風聲,很安靜,我們繼續往下走大概20米就聽見水聲,再走就聽見波濤聲,再然後是河流的怒吼聲,那是一條暗河的源頭,幾公裡後,出去便是紫雲的母親之河——格凸河。

「真棒!」突然有一個位同志驚叫:「哇,你看那一線天,正好有一束光從洞的另一個方向照來……」

洞口微弱的光亮照來,我們看見地上的細沙,踩在上面很軟,軟過大海的沙灘。

「這樣的沙是大海裡面的那種沙,在當地是很少有的。」黃恆禮說。

這是我們見到的風景,黃恆禮還說,他去探過險,還請來專家進行了討論,認為黃鶴營洞是最適合搞魔幻漂流的地方。

回來後,我連夜寫了一篇介紹黃鶴營洞的文章,還配了一些現場的照片發到圈內,得到親友同事點讚。我還特別留下了一句:「洞,確實美不勝收,期待有投資實力的慧眼青睞黃鶴營,讓一方百姓的夢想像『鶴』一樣美好。」

黃恆禮和黃鶴營洞的故事只是我對源於安順「兵支書」的關注之一,當過兵的我,一直都在為「兵支書」這個團隊鼓與呼,搖旗吶喊。

今年初,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我擔負著我所工作系統的對外新聞宣傳工作,前一任常務副主任李巍同志曾給我交待:「全省各地,尤其是安順的『兵支書』在抗疫戰貧中成效突出,做法非常好,宣傳工作要打開思路、拓展視野,多角度關注……」然後,我從那天開始收集相關「兵支書」的宣傳和整理工作。

今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作為省委督戰「9+3」深度貧困縣紫雲的第三分隊代隊長進駐紫雲時,我就特別關注「兵支書」這一做法及現象。

楊傑邀請專業攝影師一起記錄「兵支書」的工作場景

黃鶴營村是我在紫雲督戰期間去得最多的村之一,一來去看「兵支書」,二來多次被「兵支書」的事跡所感動,於是我摸著「兵支書」的脈絡,與我的戰友、著名詩人、《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劉笑偉大校一起,利用十個月的所有休息時間,創作了三千行長詩《蒼翠桫欏》,下個月將在貴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今年10月,單位要拍一部反映「黔貨出山進軍營」的電視專題片,我又帶著貴州電視臺記者把鏡頭對準了「兵支書」;我在每周的督戰工作之後,雙休日就在全省奔跑採訪「兵支書」,我發現「兵支書」們的照片都是手機拍的,有時報社要用,請他們提供時總是不能提供出精彩的、像素高的,於是,我用了兩個雙休日的時間,自費自駕請上著名攝影家、原《中國攝影報》貴州記者站站長徐海燕老師一起,再次深入採訪「兵支書」,為十名「兵支書」拍攝了許多精彩照片,並傳給「兵支書」們,供他們今後宣傳和收藏;單位主辦的雙月刊雜誌《國防大視野》,在得到辦領導的支持後,今年就有兩期封面用了「兵支書」照片,並大篇幅以不同形式宣傳「兵支書」的做法;在採訪兵支書的過程中,我喜歡總結「兵支書」們的好做法併到處宣揚,如「普定兵支書成立議事會」「貞峰兵支書做好第一書記」「紫雲兵支書發展產業法」「七星關區兵支書擔當奉獻」等等做法,全方位展示「兵支書」的風採。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和笑偉三千行長詩得到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支持出版之時,經與「兵支書」創始人、安順軍分區政委閆海大校多次溝通後,他鼓勵我們再次犧牲雙休日,與戰友劉笑偉一起,在不要一分稿費的情況下,為「兵支書」繼續書寫,準備先寫一部報告文學,再寫成紀錄片或電影劇本。

這些零碎的小事,是我在儘自己微薄的綿力,為新時代湧現出來的榜樣和楷模書寫。

【人物小傳】:楊傑,筆名小語,中國作協會員,貴州省作協理事。決戰「脫貧攻堅」以來,擔任貴州省委督戰「9+3」深度貧困縣紫雲督戰隊第三小分隊代隊長,在工作中堅持以詩歌、散文書寫脫貧攻堅故事和見聞。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丨楊傑:盡力為「兵支書」鼓與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脫下軍裝,「兵支書」奮鬥在扶貧「戰場」
    在退役後選擇了自主創業成為村裡先富起來的人「一個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我希望能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林民 攝2016年肖正強果斷放下經營多年的建材生意回村參加競選「我是一名退役軍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兵支書」袁真勇的脫貧致富經
    袁真勇說:「我是1979年參軍入伍,1981年退伍的,從部隊退伍後我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23年,積累了不少的社會經驗和人脈。2004年,在村民的共同推舉下,擔任了村委會主任。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 「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文 / 宋旭「鼓與呼」,從字面上理解,可解釋為「聲援、助威」,或「奔走呼號使意見上達」。實際上,現在人們也側重於這樣的解釋。如:「我為人民鼓與呼」。「近段時間,網民們都在為小崔鼓與呼」。「鼓與呼」一詞,最早出現在1959年。之前的1958年,彭德懷元帥回湖南農村考察。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對「大躍進」提出批評意見,並且呈上「萬言書」。
  • 《永不褪色——桐子坳銀杏樹下的「兵支書」》榮獲全國「兵支書...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蘇淵)為講好退役軍人故事,充分發揮優秀退役軍人群體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廣大退役軍人珍惜榮譽、永葆本色,人民視頻與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舉辦了「走進新時代退役軍人」——不忘兵之初 模範「兵支書」微視頻大賽。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中國數谷」 「鼓」與「呼」
    作為省會城市主流媒體,自2013年以來,貴陽日報傳媒集團旗下貴陽日報、貴陽晚報、貴陽網等媒體以「信息服務員」「宣傳好幫手」「士氣助推手」等身份,主動融入時代洪流,用一篇篇新聞報導、一個個專題策劃見證了貴陽市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全過程,不斷為「中國數谷」的崛起「鼓」與「呼」。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通過調研,他進一步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以教育扶貧為先導、以產業扶貧為重點、以社會扶貧為推手,紮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地生根,積極助力沿河打贏脫貧攻堅決戰、如期同步實現小康夢!謀長遠:全力推進教育扶貧「再窮不能窮教育,送孩子讀書,哪怕砸鍋賣鐵。」當地人民群眾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夠上好學,走出大山。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我和群眾交心談心,擺明自己作為扶貧幹部的職責和立場,很快適應扶貧幹部的角色,擔起扶貧的職責,要求自己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 警察故事|楊傑: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楊傑—法制大隊民警 楊傑,男,1981年4月出生,2006年10月參加公安工作,現任杭州市公安局富陽區分局法制大隊民警 熟悉楊傑的人都知道,他在工作中是出了名的「黃牛」。在新登派出所工作的13年中,儘管工作崗位歷經巡邏民警、刑偵民警、治安民警、法制員的多次變化,但他的工作熱情卻始終未變。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從陌生到無話不談丨威寧自治縣龍街鎮黨委...
    我叫黃鯤鵬,2019年6月,我從威寧自治縣體育發展中心被選派到龍街鎮,掛職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主要負責奢基姑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黃鯤鵬正在整理信息資料初到奢基姑村,我發現村裡大部分土地位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徐貽,懷揣著對農村的特殊情感,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便前往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始自己為期兩年的扶貧之旅,為貫徹落實各項幫扶措施貢獻自己的力量。轉換角色,做精準扶貧的「調研員」「引水方知開源不易」。從一個建築施工企業管理人員到政府機關公職人員,對沿河縣的陌生以及缺乏脫貧攻堅工作經驗讓徐貽有點不知所措。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13):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故事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本期講述: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作為全縣唯一的一支女子駐村工作隊,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工作隊用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在脫貧路上展示出「鏗鏘玫瑰」的精神和毅力。
  • 何一心委員:再為「它」鼓與呼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徐金玉)「我是一名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在內地從事茶產業,親身經歷了我國茶產業的快速發展:產值從2007年的不足百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000億元。我所在的福建省茶農畝產收入從20年前的不足千元增長到今天的近萬元,很多農民因茶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丨退役軍人代天喜:我為「打鼓」奮鬥過!
    2018年3月,代天喜被選到遵義市匯川區山盆鎮打鼓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遵義市匯川公安分局民警代天喜深入田間地頭、走遍村頭巷尾,注重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脫貧攻堅最前線的戰士、共產黨員,他真蹲實駐、為打鼓村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而盡心奔走,最終順利帶領打鼓村民脫貧出列。
  • 「潮」阿訇楊傑
    第一個用手機,第一個騎摩託車,第一個開小汽車,第一個開通微博和微信……愛國宗教人士楊傑近年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宗教界不斷刷新著一個又一個「第一」,他被當地群眾稱為「潮」阿訇。  49歲的楊傑戴著眼鏡,身材瘦高、衣著整潔,看起來溫文爾雅。他是昌吉州呼圖壁縣園戶村鎮三工湖村的阿訇,執掌清真寺的教務。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昆明一線媒體代表張曉莉:為抗擊疫情的英雄們「鼓與呼」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黨員和基層工作者團結奮鬥在昆明市的疫情防控一線,據不完全統計,昆明全市共有1.6萬餘個黨組織、13.7萬餘名黨員,7萬餘名醫療工作者,3萬餘名公安幹警和輔警,1萬餘名基層社區工作者和12萬餘名志願者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同事們都說我是一個「攢勁」的女強人,長期不歸家,兒子幾乎天天都在親戚朋友家做作業,他每天打電話都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今天我要去哪吃下午飯?」作為母親,每次接到孩子這樣的電話,我心裡都無比的愧疚。
  • 凝心聚力,為打贏防控總體戰阻擊戰而鼓與呼
    凝心聚力,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而鼓與呼 全國廣播電視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指示精神,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部署,主動應戰,精心策劃,全媒體、全天候、全方位推出系列報導和特別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