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的確令人費解。
幾乎每一位家長傾盡所有,力所能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對於孩子的感受,比如真實的「恐懼」感受,卻會在事實上被無視了。
我從不懷疑家長對於孩子出於本能、真實的愛。對孩子,家長几乎「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這似乎不該發生。
但是,它真切發生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可以確認,對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這肯定不是出於故意。
於是,合乎邏輯的可能性有:
1. 家長並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感受;
2. 家長認為自己感受到了,但那不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兩者有偏差;
3. 家長感受到了,但孩子的感受,在家長那裡,在排序上,並不「重要」。
比如,在孩子被老師打耳光提出轉學換班要求後,家長未必能真切感受孩子提出這個要求背後的憤怒、羞辱和恐懼;
或,家長感受到孩子有情緒,但認為孩子可能只是在說氣話,或者撒嬌;
有可能,家長未必懂得,這種憤怒、羞辱和恐懼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而在那一刻,家長考慮的是,方便、能否適應新環境以及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遠比孩子的感受重要。
2.
兒童心理學家比如著名的海姆.G.吉諾特博士曾不厭其煩強調,父母對待孩子,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但兒童心理學家似乎忽略了,對家長來說,他們的行為,決定於他們的認知。
比如,許多中國家長會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皮鞭抽出將相才」。儘管現在的家長未必真的會拿棍棒去毆打孩子,但是相信他們對於孩子需要學會承受痛苦這一點是深表認同的。
那麼,兒童心理學家該如何跟這樣的父母談論作為好父母的技巧,難道需要教父母更好地讓孩子承受痛苦嗎?
但他們會認為,這才是愛,才是真正為孩子負責。
在這種認知前提下,討論技巧,如何可能?
3.
下面的場景,你覺得是不是很熟悉?
起床,起床了!
我叫了你已經好幾次了,你還要睡多久?昨天晚上叫你早點睡,你偏偏就不聽!現在好了,每次叫都叫不醒!
快點去刷牙洗臉,不要磨磨蹭蹭!我都提醒過你好多次了,你看,又把水灑地上了。等下又得來幫你拖地了。我得累死了!
吃吧,快點吃!小朋友要吃雞蛋,青菜也要吃,這樣才有營養。這是奶奶一大早就起來專門給你煮的。辛辛苦苦幫你做的早餐,你居然不吃?
快點!快點!你怎麼回事啊!等下要遲到,我不管你了哈。每天都這樣!
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我都跟你解釋過好多遍了,你怎麼還不懂?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你上課是不是不專心?
你從來就不按時完成作業,你這麼懶,考試一定不及格。怪不得老師不喜歡你!
你不認真讀書,長大之後怎麼辦?爸爸媽媽不能照顧你一輩子。
你怎麼總是在弄你的頭髮?我告訴你,你要是再弄你的頭髮,不專心寫作業,我就把你的頭髮剪掉。
不要再玩了,趕緊去練琴,你要是不再去練琴,我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
讓你去學跳舞,你怎麼總是嫌辛苦。爸爸媽媽交了那麼多錢,你一點都不珍惜!
你又要跟XXX出去玩?你怎麼老跟這種人一起玩,好的朋友你不交,盡跟這種人交往,能有什麼出息?
我一直努力跟你講道理,你怎麼就是不聽我的,非得我大聲的時候,你才會聽才會去做?你為什麼要這樣?
是你逼我的,我本來是好好跟你說的,可是你就是不聽!
快點去睡覺,要不明天又叫不醒了!
……
4.
孩子在催促、抱怨乃至訓斥中,經歷他們的每一天,不斷循環。
換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會認為家長有考慮過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感受在家長那裡重要嗎?
他們會認為父母真的愛他們嗎?
這樣我們也許就可以理解,那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的網絡討論小組的成員會有10萬之眾。
「禍害」的確刺眼,但是,對於長期感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來說,這恐怕不是孩子毫無理由對父母的仇視。
那種無時不在的催促、抱怨和訓斥,會讓他們長期處於不安、自卑和恐懼之中,直至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皆禍害」網絡討論小組那裡,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無數謊言的No.1。
從家長的角度,我相信他們對待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的。
因此,討論這個問題,需要釐清什麼才能稱之為「愛」。
比如,控制孩子,讓孩子服從甚至屈從自己,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某些人生理想的「工具」,算不算愛?
是不是「為了孩子好」,一切都值得去做,可以去做,乃至無需考慮孩子的感受?
5.
家長也許會覺得委屈。
自己苦心和付出,沒有得到孩子理解。
因為擔心教育上對孩子的「失控」,家長往往會拿道德和親情來脅迫孩子,如同上面假設的場景中家長抱怨「辛辛苦苦幫你做的早餐,你居然不吃」、「爸爸媽媽交了那麼多錢,你一點都不珍惜」,家長絲毫沒有意識到,孩子還太小,根本無力應對這樣的壓力。
孩子要麼陷入自責,要麼想辦法逃避或者反抗。
由於無法處理這種自責情緒,孩子會因此變得自我評價極為低下。但選擇逃避或者反抗的孩子處境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家長會因此更加認為,孩子「不懂事」。
事情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就會變得更加危險了:
由於認為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懂事,因此,可以更加不需要去顧及孩子的感受。在這個時候,家長會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更加強硬地強加給孩子。
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與孩子為敵」。由於這種思維作祟,在這些家長的眼裡,他們認為自己的才是正確的,因此需要控制整個教育的過程,而孩子幾乎等同於懶惰、貪玩、懦弱、不自覺、不上進的代名詞。
在這種認知下,要讓他們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看待,從根本上信任和尊重孩子,近乎天方夜譚。
在這裡,我只想說一句話: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請從尊重TA的感受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