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了!
我叫了你已經好幾次了,你還要睡多久?昨天晚上叫你早點睡,你偏偏就不聽!現在好了,每次叫都叫不醒!
●其實,你只需要給孩子買一個鬧鐘。
快點去刷牙洗臉,不要磨磨蹭蹭!我都提醒過你好多次了,你看,又把水灑地上了。等下又得來幫你拖地了。我得累死了!
●當孩子表現出無效率時,心理學家會反覆告訴我們,這是孩子在現實中反抗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表專制的非常有效武器。換句話說,家長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磨蹭了;另外,讓孩子自己把地拖幹,如果你覺得她還太小,你可以幫助她。她會感激你。
吃吧,快點吃!小朋友要吃雞蛋,青菜也要吃,這樣才有營養。這是奶奶一大早就起來專門給你煮的。辛辛苦苦幫你做的早餐,你居然不吃?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吃東西,你不喜歡,孩子更不喜歡。所以,我一直很認同這樣的判斷:「孩子在吃上面遇到的麻煩通常是父母造成的」。如果用餐氛圍不太友好,再美味的食物,也引不起孩子的食慾。吃飯的時候,最忌諱的是家長認為這是難得的教育孩子的時間。對家長來說,跟孩子坐在餐桌一起吃飯,這是一天當中難得的輕鬆的親子時間,不要用它來對孩子說教;更何況,一邊吃飯一邊被父母埋怨,對孩子來說,醫生們已經多次告誡,這會影響孩子的小孩,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家長的任務是提供有營養、美味的食物,至於孩子想吃什麼想吃多少,就由著她吧。
快點!快點!你怎麼回事啊!等下要遲到,我不管你了哈。每天都這樣!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如果從一開始,鬧鐘就叫不醒你孩子,我建議你平靜地等孩子起來,不必嘮叨,更不必說教。我可以保證,孩子如果遲到三次,他從此以後會比你還著急。如果遲到三次仍無動於衷,恭喜你,你終於發現了一個比孩子遲到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厭學,或者表達反抗。
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我都跟你解釋過好多遍了,你怎麼還不懂?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你上課是不是不專心?
你從來就不按時完成作業,你這麼懶,考試一定不及格。怪不得老師不喜歡你!
你不認真讀書,長大之後怎麼辦?爸爸媽媽不能照顧你一輩子。
●家長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就事論事的能力和習慣。如同誇獎孩子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一樣,批評孩子時,最忌諱就是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學習時的態度,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但是,一定不要對結果做評價,甚至因為結果不能令你滿意而憤怒。儘管現在大多數教師都希望,家長能夠配合,監督和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但家長還是要能儘量給孩子暗示,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做作業就跟爸爸媽媽完成工作任務一樣,可以求助,不能依賴。
你怎麼總是在弄你的頭髮?我告訴你,你要是再弄你的頭髮,不專心寫作業,我就把你的頭髮剪掉。
不要再玩了,趕緊去練琴,你要是不再去練琴,我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
●講個故事。2011年,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出版《虎媽戰歌》講述她嚴苛教育她的兩個女兒並「成功」的故事,之後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國內的討論,大多把蔡美兒的經歷看作是一個成功的勵志故事,《人民日報》更是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因為蔡美兒的成功,美國發出了「中國式教育為什麼更成功、更優越的詰問」。
蔡美兒稱其兩個女兒從入學開始就保持著門門功課全「A」的完美記錄,大女兒索菲亞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二女兒路易莎12歲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
而後來媒體的報導顯示,蔡美兒對待女兒的教育,有類似的「你不去練琴,我就把你喜歡的東西全毀壞」的威脅。二女兒對蔡美兒的教育方式的反感到了徹底決裂的地步。「她以一種平淡麻木不仁的語氣對母親講話,對母親冷漠、厲聲呵斥母親,說自己不愛她,認為母親每一秒鐘都讓她的自我感覺一落千丈,說母親毀了她的生活」。
我只能這麼說,不要以毀壞孩子認為最美好的東西來威脅孩子,這會毀了生活本身。當然,如果你覺得只要孩子能夠成功,自己即使千夫所指也沒任何關係,那麼,請自便。
讓你去學跳舞,你怎麼總是嫌辛苦。爸爸媽媽交了那麼多錢,你一點都不珍惜!
●關於這一點,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孩子還太小,根本無力應對這種道德和親情的壓力。
你又要跟XXX出去玩?你怎麼老跟這種人一起玩,好的朋友你不交,盡跟這種人交往,能有什麼出息?
●家長儘量不要幹涉孩子的人際交往,不要在孩子面前評價他的朋友。當孩子跟他的同學出現了衝突時,家長要分清楚,孩子是向自己求助,還是單純只是傾訴。對於孩子告訴自己他的同學的某些「醜事」,即使家長覺得再無法接受,也不要說由自己去告訴老師或者對方的家長,因為在孩子的圈子來說,這意味著出賣。家長實在不放心,我覺得,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客。
我一直努力跟你講道理,你怎麼就是不聽我的,非得我大聲的時候,你才會聽才會去做?你為什麼要這樣?
是你逼我的,我本來是好好跟你說的,可是你就是不聽!
●如果家長一直習慣發號指令,一旦沒有了家長的指令,孩子是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同理,如果刺激不夠,孩子自然表現得無動於衷。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認為,對孩子的怒吼與暴力,如同鴉片一樣,一旦沾上了,就有依賴性,很難戒得掉。
當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那個著名的對話就會出現:「你要去哪裡?」「不去哪裡。」「你要幹什麼?」「不幹什麼。」
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批評與說教只會產生距離與恐懼。對家中來說,你必須要確保,你的行為不是在發洩情緒,而是教育孩子本身。對任何人來說,只有在心情平靜的時候,才能更加正確地思考與行動,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快點去睡覺,要不明天又叫不醒了!
●再說一遍,給孩子買個鬧鐘吧。如果鬧鐘叫不醒她,就給她犯錯誤的機會。不要為了不讓孩子遲到,擔心孩子做得太慢,然後家裡人幾乎包辦了那些本來該由孩子做的,比如收拾衣物、書包等事情。我將家長這種行為概括為「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它在本質上等同於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