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為敵」的中國家長②|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2020-08-22 常好常樂

起床,起床了!

我叫了你已經好幾次了,你還要睡多久?昨天晚上叫你早點睡,你偏偏就不聽!現在好了,每次叫都叫不醒!

●其實,你只需要給孩子買一個鬧鐘。

快點去刷牙洗臉,不要磨磨蹭蹭!我都提醒過你好多次了,你看,又把水灑地上了。等下又得來幫你拖地了。我得累死了!

●當孩子表現出無效率時,心理學家會反覆告訴我們,這是孩子在現實中反抗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表專制的非常有效武器。換句話說,家長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磨蹭了;另外,讓孩子自己把地拖幹,如果你覺得她還太小,你可以幫助她。她會感激你。

吃吧,快點吃!小朋友要吃雞蛋,青菜也要吃,這樣才有營養。這是奶奶一大早就起來專門給你煮的。辛辛苦苦幫你做的早餐,你居然不吃?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吃東西,你不喜歡,孩子更不喜歡。所以,我一直很認同這樣的判斷:「孩子在吃上面遇到的麻煩通常是父母造成的」。如果用餐氛圍不太友好,再美味的食物,也引不起孩子的食慾。吃飯的時候,最忌諱的是家長認為這是難得的教育孩子的時間。對家長來說,跟孩子坐在餐桌一起吃飯,這是一天當中難得的輕鬆的親子時間,不要用它來對孩子說教;更何況,一邊吃飯一邊被父母埋怨,對孩子來說,醫生們已經多次告誡,這會影響孩子的小孩,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家長的任務是提供有營養、美味的食物,至於孩子想吃什麼想吃多少,就由著她吧。

快點!快點!你怎麼回事啊!等下要遲到,我不管你了哈。每天都這樣!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如果從一開始,鬧鐘就叫不醒你孩子,我建議你平靜地等孩子起來,不必嘮叨,更不必說教。我可以保證,孩子如果遲到三次,他從此以後會比你還著急。如果遲到三次仍無動於衷,恭喜你,你終於發現了一個比孩子遲到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厭學,或者表達反抗。

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我都跟你解釋過好多遍了,你怎麼還不懂?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你上課是不是不專心?

你從來就不按時完成作業,你這麼懶,考試一定不及格。怪不得老師不喜歡你!

你不認真讀書,長大之後怎麼辦?爸爸媽媽不能照顧你一輩子。

●家長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就事論事的能力和習慣。如同誇獎孩子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一樣,批評孩子時,最忌諱就是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學習時的態度,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但是,一定不要對結果做評價,甚至因為結果不能令你滿意而憤怒。儘管現在大多數教師都希望,家長能夠配合,監督和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但家長還是要能儘量給孩子暗示,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做作業就跟爸爸媽媽完成工作任務一樣,可以求助,不能依賴。

你怎麼總是在弄你的頭髮?我告訴你,你要是再弄你的頭髮,不專心寫作業,我就把你的頭髮剪掉。

不要再玩了,趕緊去練琴,你要是不再去練琴,我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

●講個故事。2011年,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出版《虎媽戰歌》講述她嚴苛教育她的兩個女兒並「成功」的故事,之後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國內的討論,大多把蔡美兒的經歷看作是一個成功的勵志故事,《人民日報》更是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因為蔡美兒的成功,美國發出了「中國式教育為什麼更成功、更優越的詰問」。

蔡美兒稱其兩個女兒從入學開始就保持著門門功課全「A」的完美記錄,大女兒索菲亞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二女兒路易莎12歲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

而後來媒體的報導顯示,蔡美兒對待女兒的教育,有類似的「你不去練琴,我就把你喜歡的東西全毀壞」的威脅。二女兒對蔡美兒的教育方式的反感到了徹底決裂的地步。「她以一種平淡麻木不仁的語氣對母親講話,對母親冷漠、厲聲呵斥母親,說自己不愛她,認為母親每一秒鐘都讓她的自我感覺一落千丈,說母親毀了她的生活」。

我只能這麼說,不要以毀壞孩子認為最美好的東西來威脅孩子,這會毀了生活本身。當然,如果你覺得只要孩子能夠成功,自己即使千夫所指也沒任何關係,那麼,請自便。

讓你去學跳舞,你怎麼總是嫌辛苦。爸爸媽媽交了那麼多錢,你一點都不珍惜!

●關於這一點,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孩子還太小,根本無力應對這種道德和親情的壓力。

你又要跟XXX出去玩?你怎麼老跟這種人一起玩,好的朋友你不交,盡跟這種人交往,能有什麼出息?

●家長儘量不要幹涉孩子的人際交往,不要在孩子面前評價他的朋友。當孩子跟他的同學出現了衝突時,家長要分清楚,孩子是向自己求助,還是單純只是傾訴。對於孩子告訴自己他的同學的某些「醜事」,即使家長覺得再無法接受,也不要說由自己去告訴老師或者對方的家長,因為在孩子的圈子來說,這意味著出賣。家長實在不放心,我覺得,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客。

我一直努力跟你講道理,你怎麼就是不聽我的,非得我大聲的時候,你才會聽才會去做?你為什麼要這樣?

是你逼我的,我本來是好好跟你說的,可是你就是不聽!

●如果家長一直習慣發號指令,一旦沒有了家長的指令,孩子是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同理,如果刺激不夠,孩子自然表現得無動於衷。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認為,對孩子的怒吼與暴力,如同鴉片一樣,一旦沾上了,就有依賴性,很難戒得掉。

當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那個著名的對話就會出現:「你要去哪裡?」「不去哪裡。」「你要幹什麼?」「不幹什麼。」

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批評與說教只會產生距離與恐懼。對家中來說,你必須要確保,你的行為不是在發洩情緒,而是教育孩子本身。對任何人來說,只有在心情平靜的時候,才能更加正確地思考與行動,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快點去睡覺,要不明天又叫不醒了!

●再說一遍,給孩子買個鬧鐘吧。如果鬧鐘叫不醒她,就給她犯錯誤的機會。不要為了不讓孩子遲到,擔心孩子做得太慢,然後家裡人幾乎包辦了那些本來該由孩子做的,比如收拾衣物、書包等事情。我將家長這種行為概括為「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它在本質上等同於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人生
    但是,如果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給孩子了否定的態度,那麼就導致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顯得比較自卑,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害怕失敗,孩子更害怕嘗試,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其實更怕的是家長的責備和失望。所以說,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態度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 「與孩子為敵」的中國家長|看看你中了幾條
    家長感受到了,但孩子的感受,在家長那裡,在排序上,並不「重要」。 比如,在孩子被老師打耳光提出轉學換班要求後,家長未必能真切感受孩子提出這個要求背後的憤怒、羞辱和恐懼; 或,家長感受到孩子有情緒,但認為孩子可能只是在說氣話,或者撒嬌; 有可能,家長未必懂得,這種憤怒、羞辱和恐懼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而在那一刻,家長考慮的是,方便、能否適應新環境以及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遠比孩子的感受重要
  • 孩子犯錯誤後,不承認錯誤,家長應該怎麼辦?
    犯錯誤對於孩子來說,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立即承認,而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拒不承認。並且,孩子購買玻璃、請工人的費用,已經跟媽媽打了欠條。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犯錯誤之後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小男孩是跑回去跟媽媽說自己犯錯誤了,媽媽批評和責罵之後,帶著孩子到鄰居家道歉、賠款。而美國孩子則是自己先查看、丈量尺寸,並撿起一塊比例碎片才回家,然後自己帶著工人給鄰居修理窗戶並向鄰居道歉。
  •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犯糊塗,5個暖心「小懲罰」更加有用
    經常對孩子大呼小叫,孩子看到自己都非常害怕,孩子的性格也改變了非常多,小麗看到孩子變成這樣,在孩子面前也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犯糊塗大人有時候都會犯錯,更別說是小孩子,然而孩子的錯誤其實並不是特意的,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錯誤的嚴重性。
  • 孩子「犯錯誤」的背後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可是,除非不進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 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錯誤,孩子需要尊重,更需要理解他們的好奇心
    孩子在王媽媽責罵聲中跑了出去。 很多家長和王媽媽一樣,初衷是為了孩子,但卻因為表達方式不恰當而讓孩子很受傷。如何從容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家長與孩子要研習的必修課。 耐心和溝通是教育成功的捷徑,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面對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應對的經驗。
  • 當孩子犯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沒有那麼複雜,只需要三句話
    孩子在小的時候,難免會犯錯誤。但是我們家長如何批評他們呢?很多家長是這樣批評孩子的「你怎麼這麼蠢,沒帶腦子嗎?」「一點記性都沒有,是這樣做的嗎?」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時候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其實我們也是從小受父母教育長起來的。我們的父母有沒有對我們這麼說過?如果有的話,起到教育效果了嗎?
  • 碎碎念|孩子發育遲緩,家長應該怎麼辦?
    昨天有位家長諮詢我的課程,孩子6歲,發育商49,也就是發育水平是同齡人平均值的49%,6歲的年紀3歲的能力。然後家長問我需要多久,我說您家孩子情況蠻嚴重的,至少2-3年。然後家長回答:太久了,算了吧。——課程具體內容還沒談呢,直接停在這裡了。
  •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請你明確制止他!
    看到這一幕很詫異,一面詫異孩子的舉動,另一面詫異媽媽的縱容,因為孩子對她的話顯然沒捕捉到重點,即使媽媽解釋了這樣造成的後果。然後我就腦補了一下,如果他拿槍指著我,我就要打他一頓。那麼他媽媽會不會說一個大人還和小孩兒計較。既然你不管你的孩子,犯了錯誤,別人就要來管。
  • 孩子犯錯後,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這三句話對教育孩子有奇效
    脾氣暴躁的家長會衝著犯了錯誤的孩子一頓吼,通過這樣暴力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慢性子的家長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一如既往的不著急,好像孩子犯錯誤這件事和他們沒多大關係似的;而那些懂得不少育兒知識的家長,則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通過循循善誘的言語讓孩子長記性。
  • 允許孩子犯錯誤的心理學依據
    三、允許孩子犯錯我經常當看到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批評辱罵甚至毆打他們,其實我知道這些家長的內在是自卑的,他們因為自己的對自己身上缺點的不能容忍,所以導致他們也無法容忍孩子犯錯誤。實際上是把自己身上的力量的缺乏,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於是,孩子感到的壓力受挫,甚至變得逆反,親子之間的戰爭從此拉開。
  •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一般都會怎樣的處理呢?先別急著回答,先聽我講一個故事。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當我們做父母的看到孩子犯錯誤時,通常都會生氣的,這是人之常情。
  • 中國教育研究表明:孩子狡辯,是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中國教育研究: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是「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這樣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 面對孩子頻繁的犯錯,家長的態度很關鍵,這樣引導幫孩子更好成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最常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甚至很多時候被孩子的小錯而弄得不知所措,雖然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每個家長也不希望孩子的小錯誤逐漸放大,最後演變成大的錯誤,可有的時候,犯錯也是必經之路。
  • 違法曝光||都說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你們就這樣教孩子嗎?
    9月初,各大中小學幼兒園都已陸續開學,家長們紛紛在在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臺發表學生們也為迎來一個新的學期,能和同學歡聚一堂共同學習興奮不已。 但最近我們發現在昭陽城區內部分學校門口,家長們在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個別家長會為圖方便,他們竟然拋棄安全,丟下做父母應有的責任,帶著孩子們橫穿馬路,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違法行為中是否有你!
  • 孩子犯錯誤,家長該如何引導?
    有一次在我在逛超市,正遇上一位媽媽在訓斥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仔細一聽,是因為孩子將喜歡的糖果悄悄揣進了口袋,被超市的阿姨發現了。媽媽便對孩子一頓訓斥:「你怎麼可以偷東西呢?小偷是要被警察抓走的,這種行為是很可恥的,知道嗎?你再這樣,媽媽可就不要你啦……」孩子一聲不吭地瞪大了眼睛,雙手抱著腦袋,委屈地抽泣著,害怕而無助的表情讓人看著著實有點心疼。
  • 當孩子犯錯誤,家長巧用這5步,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得到成長
    即使是成年人都在不斷地犯各種錯誤,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可是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都是如何處理的呢?第一種:「護短」護短型家長溺愛孩子,毫無原則,對孩子的一切錯誤都採取包容態度,一笑了之,甚至會認為孩子犯錯是因為別人的原因。
  • 家長「示弱」,給孩子強大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打心眼裡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成為一個比父母更有能力的人,但是結果卻往往跟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要麼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在社會上行走,成為「啃老族」;要麼缺乏對父母的孝愛之心,成為自私的「白眼狼」。一位家長跟我說過一個故事,讓我明白家長對孩子是可以放心放手的。
  • 培養孩子情商,家長一定要避免這8點!
    1|嚇唬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不願意執行家長的指令很常見,但是有時候你為了讓他順從,可能會想出一些比較恐怖的事情,來嚇唬孩子,以讓他屈服。比如看電視,提前制定一份看電視的規則表,每天什麼時間可以看,每次看多久,都提前約定好,當孩子想看的時候,統統按照時間表來執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要比我們自己更守規則。5|誘惑作為獎勵孩子不吃飯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你有沒有這樣做過:「寶貝,如果你把這碗飯吃完,我就獎勵你一塊巧克力。」
  • 孩子經常犯錯,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如何科學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聰明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其實,孩子的錯誤沒有錯。關鍵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糾正。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誤,一味保護小腿。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衝他們大喊大叫。 事實上,這兩種常見的治療方法都是不正常的。那麼,如何科學地對待兒童的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