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錯誤,孩子需要尊重,更需要理解他們的好奇心

2020-12-22 騰訊網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人會犯錯嗎?答案是肯定的。學生會犯錯嗎?答案也是肯定的。尤其是小孩子,由於心理尚未成熟,是非觀念不強,認知不全面,犯錯是在所難免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能夠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愛、尊重和獨立的種子,讓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那既然這樣,為什麼孩子還會犯錯呢?孩子犯錯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孩子嘗試著探索一件新事物的過程中,就很可能會出現錯誤;

當孩子想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很可能以錯誤的方式表達;

當孩子被家長過分關注,以至於寫作業都要被看著,他會因為內心的恐懼導致錯誤擴大;

當孩子在玩一些創造性遊戲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錯;

當孩子學習一件新的技能時也很可能會出錯;

......

孩子就像一輛緩慢行駛的火車,雖然家長一直小心翼翼的把控著方向盤,但還是一不小心就會脫軌。

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面對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很多時候孩子出錯了,王媽媽就會很直接地嚴厲批評孩子。

有一天,她孩子還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就跑出去跟小朋友玩耍,王媽媽發現後很生氣,於是大口責罵孩子:

「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啊,隔壁家的林林可沒有你這麼不聽話。」

「玩玩玩,一天天的就知道玩,下次考試再考不好,小心你的屁股!」

「還跑,媽媽說話不願意聽了是吧,這麼倔的驢脾氣不知道像誰。」

「就你這樣子,別想學好了,比登天還難呢!」

孩子在王媽媽責罵聲中跑了出去。

很多家長和王媽媽一樣,初衷是為了孩子,但卻因為表達方式不恰當而讓孩子很受傷。如何從容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家長與孩子要研習的必修課。

耐心和溝通是教育成功的捷徑,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面對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應對的經驗。

我們不要怕孩子犯錯誤,而是要承擔好父母的責任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面對生活、工作和孩子學習的壓力,常常不知所措。我們害怕孩子犯錯,擔心孩子走彎路,所以我們總想要孩子走的每一步都有家長的攙扶。

其實,我們不要怕孩子犯錯誤,而是要承擔好父母的責任。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告訴孩子他錯了,要改正錯誤,甚至要一起去做對的事情。

從前,有一個孩子叫史蒂芬·葛雷,某天當他想喝牛奶時,卻不小心將奶瓶打翻,牛奶灑滿了一地。

母親聞聲趕來,看了看地上的牛奶,並沒有責怪他,而是打趣說:「我還沒見過這麼大的牛奶水坑呢!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會兒?」

史蒂芬以為會受到媽媽的責罵,沒想到會讓自己這麼做,他很心動就聽從媽媽的提議去玩耍了。玩了幾分鐘後,媽媽就開始讓史蒂芬.葛雷打掃衛生,可他當時正高興著,把打掃衛生也當作一件樂事。之後媽媽又告訴他怎麼不會弄倒牛奶瓶,一邊示範、一邊指導,當他穩穩噹噹地握著牛奶瓶時,葛雷充滿了成就感。

這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就是著名的醫學科學家,他總是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更能另闢巧徑解決困難。

因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的道理,因此他勇於實踐,從不怕犯錯,所以才取得這樣的成就。

家長不需要多大的權威,但孩子需要尊重

很多家長很注重家長的權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分場合,在教育方式上比較直接,或者是用詞過於嚴苛,甚至有一些過激的詞語表達,會讓孩子很受傷。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脆弱的,即使孩子犯錯了,也要問清楚原因和事實真相,不問原因就直接批評孩子,往往會誤解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產生,孩子也會反感、牴觸父母的教育。

父母有必要多花心思在與孩子的溝通上,讓教育理念以一種可以被孩子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達。

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面對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能力,家長朋友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父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急躁,這就很容易出現不良的溝通狀態。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童言無忌」,給予孩子建議和想法的足夠尊重。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讓讓孩子去思考,了解他所做出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孩子需要承擔的後果,家長還要幫孩子分析後果,然後孩子也會權衡利弊,選擇最有利最合理最明智的解決方式。

所以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好好說話,學會換位思考,耐心溝通。

家長必須認識到:親子關係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而養育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不是限制他成長的環境。

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理解孩子的好奇心

面對孩子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減少對孩子的誤解,耐心包容孩子成長中出現的錯誤。

不同的孩子,年齡、性格不同,身心發育及成長自然也不同,不能因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孩子的全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不能因為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就盲目插手,隨便幹預孩子的成長。孩子會犯錯,也有孩子好奇心的緣故。

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居裡夫人也說過: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中國教育大部分是填鴨式灌輸,孩子越學到最後,創造能力越弱。所以家長要深刻的認識到,孩子的好奇心正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因好奇心而發生的小事故小錯誤,家長也不要毅然決然的排斥,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關心,對孩子進行積極理性的引導。

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孩子難免不了會犯錯,所以家長要學會正面的表達和勾通,要相信孩子能夠知錯就改,培養孩子的自律感、責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養育孩子是一件慎重偉大的事情,家長會焦慮在所難免,但有時候重新審視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前行。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人生
    但是,如果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給孩子了否定的態度,那麼就導致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顯得比較自卑,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害怕失敗,孩子更害怕嘗試,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其實更怕的是家長的責備和失望。所以說,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態度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 正確的教育方式:愛孩子,但更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愛孩子很好,但我們更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其實是單純的,如果我們平等對待他們,把他們看作和我們一樣的平等個體,不恐嚇辱罵嘲笑他們,我們就會很容易走進他們的內心。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小事增進和孩子的關係。比如,一起散步聊天、做家務、郊遊等,當彼此都放下心中的成見,我們就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朋友,我們就可以分享各自生活中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最願意看到的是孩子的笑臉。
  • 童心需要呵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讓孩子有更廣闊的人生
    但是有很多孩子漸漸對新鮮事物失去了興趣,沒有了當初的靈動,這跟父母沒有及時滿足他們好奇心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們沒有從好奇心和想像力中享受到樂趣,也就停止了好奇,不再敢天馬行空的想像了。1、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其實所有孩子本身都有很強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他們問「小狗為什麼有尾巴?」
  • 關心尊重他人,並不是只是對於成年人的要求,孩子更需要
    作者| 稚悅兒童來源| 稚悅設計(ID:hb_sjty)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樂、全面地發展。如果不曾尊重孩子,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孩子必須尊重父母呢?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
  • 孩子需要的不是數落、嘮叨,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和愛
    這孩子學習不好也是她媽給逼的。比如說,你被老闆罵了,你什麼感覺?想辭職的心都有。你還願意工作嗎?不願意。老闆都不給你年終獎呢?你還想第二年好好幹嗎?算了吧,能混你就混吧。這不是成年人都一樣的嗎?你還指望一個孩子比你更高的境界嗎?那不可能啊。不要逼她了,不要批評她了,不要說她了。孩子很聰明,就是太緊張了,你一說她,她更緊張了。
  • 好奇心不是孩子「犯錯」的藉口,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你做對了嗎?
    一、孩子的好奇心,成了他們「犯錯」的「推手」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伴隨著求知慾,如果家長敷衍了事,不能給予孩子讓人信服的解答,孩子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然而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行動力都還沒有發展完善,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出現很多偏差,因此就會不自覺的發生一些錯誤。
  • 打罵責罰孩子,能不能讓孩子有出息?孩子需要尊重、父母需要改變
    許多父母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實際上,連他們自己也做不到。「為什么爸爸媽媽下班吃完飯,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機,而我要趴在書桌上寫作業?」有如此困惑和煩惱的中小學生不在少數,但卻是中國式家庭教育裡不可或缺,也無法辯駁的奇葩現象。
  •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家長最常做的不是拒絕孩子,而是忽視他們,嘴上說著敷衍的話,然後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認為孩子年紀小,沒有關係,只要能吃飽穿暖有好的教育資源就夠了。但心靈的成長離不開的是精神上的滋養,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父母的回應和愛,甚至還有的家長會一邊忽視孩子,一邊主觀地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
  • 白巖松: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帶給他們的「不言之教」
    我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同樣,也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替代父母,帶給孩子童年需要的內容。父母和孩子是人生中奇妙的相遇,我們的人生太短了,童年更短,父母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時光不多,所以在孩子的童年,我們更應該和他們如膠似漆。
  • 孩子並不需要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理解從不強求改變開始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父母總是給他們很大的期許,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希望他們的樣子,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尊重的成長,應該是要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多少父母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才,替自己實現沒有完成的夢想,但並沒有考慮過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為他們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反駁不許反抗。
  • 當孩子犯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沒有那麼複雜,只需要三句話
    孩子在小的時候,難免會犯錯誤。但是我們家長如何批評他們呢?很多家長是這樣批評孩子的「你怎麼這麼蠢,沒帶腦子嗎?」「一點記性都沒有,是這樣做的嗎?」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時候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其實我們也是從小受父母教育長起來的。我們的父母有沒有對我們這麼說過?如果有的話,起到教育效果了嗎?
  • 甜橙老媽的家庭教育(十三)比打罵更傷害孩子的是不尊重
    孩子的成長,父母對其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鏡子,如果孩子在家裡得不到尊重,久而久之,成人之後極有可能行為出現偏差。走向極端,太多的社會新聞有過相關的報導。孩子的感受更需要我們的呵護,因為那藏著孩子的未來。請記住,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怎樣才是平等的對待孩子呢?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 孩子也需要尊重哦
    教孩子學會尊重,我覺得在兒童教育中是一種重要方式。,使他們的目光可以平時我們,這樣孩子們能感到我們在尊重他,避免他有「低我們一等」的感覺。孩子吃飯時儘量不要硬逼,孩子做錯了事儘量不要橫加訓斥,孩子換衣服我們也儘量不要用命令式的語氣,否則,這些可能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留下的陰影。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文丨飯飯媽家長是否知道,尊重一個孩子,對他們到底有多大的幫助?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一直都被很多父母關注,每次他們家娃有點風吹草動的事,都會上熱搜,閱讀量和討論量都非常高。但是在羨慕別人的同時,家長有沒有想過,這和她父母的教育其實是分不開的關係,他們尊重孩子愛美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知道孩子最需要什麼嗎
    夏多布裡昂說:&34;因此,教育孩子時,不要以大人的主觀臆斷來對待孩子,要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和內心需求,客觀地對待他們。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理解,被人接納,被人尊重,渴望自身的價值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孩子們也不例外。很多的時候,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訴說,往往不理解,不愛聽,有時還很不耐煩。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採取的是命令和控制,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牴觸和叛逆。
  • 外人面前,孩子更需要面子
    老話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家長當眾羞辱和打罵孩子。鄰居何阿姨的孫女今年六歲,性格內向,見到熟人從不叫人,何阿姨每次見到小區的熟人就說,這孩子就像個啞巴,不會叫人,一點禮貌都不懂。這樣的話簡直太傷孩子的自尊心了,本來孩子就內向,如果再不好好呵護那幼小的心靈,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陰影。
  • 孩子的好奇心是寶藏,家長們要切記,不要輕易制止孩子的探索欲
    3.能讓孩子儘早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能儘早的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向著這個方向為之鑽研、努力,這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對於好奇心重的孩子來說,好奇心能讓他們去嘗試到更多的不同的事物,這也就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自己興趣是什麼。
  • 如何教育孩子尊重他們周圍的世界
    現代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向孩子灌輸尊重,這不單單是口頭上告訴你的孩子尊重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就要去尊重就行得通的。切身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尊重是比口頭語言來得更深刻的,尊重本質上意味著給予某人或某物價值,以及給予他們相對應的回應。例如,當你很珍惜你的朋友時,你就會善待他們。
  • 孩子需要父母傾聽他們的想法,3個要點讓孩子願意溝通
    孩子沒有體會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在委屈和憤怒中,她也無法以平和的心態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是以一種批判嘲諷的方式去回擊媽媽。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這麼回應孩子:1、給建議——你再找找看,鑰匙會不會是你忘記放哪裡了?包裡有沒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迫不及待地給建議。
  • 如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引導孩子,培養孩子思考和動手能力
    其實,愛提問的孩子非但不是什麼「胡思亂想」,反而是他對這個世界觀察、思考的一個結果,表明了他對未知事物求知般的探索。於情於理來講,這樣的行為都應該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充分尊重、重視自己想法」的最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