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來自量子催眠案例,經來訪者同意分享,文中觀點代表催眠師及個案本人,僅供讀者參考
孩子犯錯,你是否說過那些激烈的言辭?
每天輔導孩子作業,都是一場情緒的大爆發?
一次次的失望和忍耐,把你從溫柔的父母逼成了河東獅吼?
趙蘭(化名)有兩個孩子,大女兒非常漂亮善良,趙蘭比較擔心的是她的學習,經常會嘮叨她。而小兒子則患有自閉症。趙蘭夫妻二人都是非常優秀的高級知識分子,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不知道命運為什麼會如此對待他們。
從最初的無法接受到努力學會耐心和愛,趙蘭為兒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但身陷每天的細節,她仍會因為孩子的種種問題行為和突發情緒不時地受挫、憤怒、無助、內疚,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將來怎麼辦,誰來照顧他。趙蘭來找我催眠是想了解如何才能在每天的日常陪伴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們真正地做到接納、寬容。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聆聽潛意識給趙蘭的解答。
對女兒不要擔心,她女兒很棒。你是擔心她學習不好嗎?你們學習好,過上了這樣的生活,就認為只有學習好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誰給你畫的等號?幸福的生活就一定要學習好?你是自己碰巧這麼走了,碰巧。但是,不是所有學習好的一定都幸福,也不是所有學習不好的一定都不幸福。
這孩子學習不好也是她媽給逼的。比如說,你被老闆罵了,你什麼感覺?想辭職的心都有。你還願意工作嗎?不願意。老闆都不給你年終獎呢?你還想第二年好好幹嗎?算了吧,能混你就混吧。這不是成年人都一樣的嗎?你還指望一個孩子比你更高的境界嗎?那不可能啊。
不要逼她了,不要批評她了,不要說她了。孩子很聰明,就是太緊張了,你一說她,她更緊張了。她老擔心:「哎呀,我又被媽媽說了,我怎麼不能像爸爸媽媽那樣優秀呢?好自責呀,好難過呀,又沒考好怎麼辦呀?」她都在想這些,她還哪有時間去看題呀?哪有時間去好好琢磨那道題怎麼做?
你就讓她驕傲。她覺得自己做得好,你就給她鼓掌,讓她驕傲。要信任她、鼓勵她,慢慢就好了。孩子看著大大咧咧的,其實內心很緊張,她怕被別人說。
閉嘴。對女兒閉嘴就行了,別老叨叨叨地說她。她不需要你說,愛她就行了。她需要的時候會來找爸爸媽媽的,她做的好的時候都會說「我考了九十三分呀!你看我拿了這個獎!我畫得好不好呀?」她不是來找你了嗎?她找你幹什麼呀?這個時候你就誇她就好了。
她不會做的題,她會來找你問這道怎麼做,就給她講就好了,說那麼多多餘的幹什麼呀?「你審沒審題呀?你怎麼那麼粗心!」你說那些她就能會做題嗎?她還是不會呀。給她講題就好了,她需要什麼她會來找你說。她要什麼你就給她什麼就可以了。多餘的也不要說,多餘的也不要做,沒有這個必要。她不需要,孩子都知道。她心裡知道要努力、要過上一個很有意義的人生。她很善良,她也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很有價值的人。這些話你就不要再跟她講了。
她很喜歡帶著孩子看夕陽。
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她想讓孩子跟著她的步調。這是她喜歡的,她就想讓別人也喜歡。但是沒有反過來想別人喜歡的她是否能去配合別人的步調呢。他喜歡很安靜的坐在海邊看夕陽,他希望孩子坐在旁邊陪他。那孩子想要瘋,想要鬧的時候,他有沒有去陪孩子一起瘋,一起鬧?她不瘋不鬧,她也沒有允許孩子去瘋去鬧。她老是用她的標準,用她的要求。她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要求,每一個人的要求都值得被尊重。至少要先聽到,先了解別人的需求是什麼。滿足不了,那也要尊重。
趙蘭從兒子這件事要學會什麼呢?
愛,沒有條件的愛。
兒子為什麼會選擇他們做父母呢?
拋棄。他們三個人都被拋棄過。不是他們互相拋棄,是被愛他們的人拋棄,嫌他們多餘沒有用了。
這是理由嗎?沒有用了就可以拋棄嗎?沒有用也可以愛。真的愛不需要有用或者沒有用。沒有用了也值得被愛。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有沒有用那都是有語境的、有定義的。放在這裡有用,放在那裡沒有用。而且誰來定義有用沒用?都是定義。
我們有很多預設的定義。你學了這個是黑,這個就是黑,你學了這個是白,這個就是白。都是這樣定義的,都是人為的定義,這是光明的,美的,髒的,乾淨的、好吃的、貴的、難過的,這些都是定義。本然不一定是這樣子的,一旦定義了人的思考就停止了,止步了。就是因為你知道了,你以為你知道了。別人給你定義好了,這是黑的,這是白的,你就心說「好的」,「知道了」,就開始行動了。思考到這兒就停止了。不應該是這樣的。
一定義就狹隘了,你們怎麼能夠知道所有有用的和沒有用的?不知道的。所以單憑什麼東西沒有用就拋棄是不對的。每一個人都有用,不知道而已。很多種方式。定義不了,沒那本事。一定義就狹隘。定義都是主觀的,學再多、看再多書,還是從你的腦子裡在定義。狹隘!
她想了解和兒子之間有沒有所謂沒有解決的業力?
沒有。他們三個人被拋棄,不是他們互相拋棄。他們三個人被拋棄後的反應不一樣。就像打人一巴掌,有的哭,有的笑,有的不說話,每個人反應不一樣。
她(指趙蘭)被拋棄,就要回來證明她有用。
孩子被拋棄就要反過來喚醒,就是要來告訴你們:沒有用?什麼有用沒用,首先別分別,其次都得愛,都值得尊重。
她老公很權威。習慣了權威,被眾星捧月。被拋棄就受不了了,心理落差太大。要瞧向自己,別人捧你都是因為那些外在的條件,捧你的人不一定了解你,捧你的人不一定真的尊重你。拋棄你的人也一樣,他不一定真的了解你,不一定尊重你。捧你是因為你的外在條件、你的權威。拋棄你也是因為你沒有權威,或者他們不想要你的這個權威了,都是外在的。所以他要往內看。自己很有力量的,可以自己很閃耀。他不需要這些條件,功名利祿他都不需要,都安排了。只要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有能力做好的,他會做的很好。去做就好了,別人怎麼評價他,是不是接納他,是不是尊重他,這些都不重要。
所以你看他們三個人面對拋棄的反應不一樣,湊在一起就有矛盾了。
這個過程中,他們能為兒子做些什麼?
放手。愛他就好了。你管他那麼多呢?你管他是因為你自己難受呀。你管他是幫他嗎?他有說需要你幫助嗎?他沒少胳膊、沒少腿兒,人家能自己走路,他需要你幫助嗎?一個人走路很歪,但他能自己走,哪怕他就歪著走,你看不慣,你覺得他要摔倒,你想上去幫他,非把他擰過來讓他正著走,他需要嗎?他沒碰見你之前他自己走得好著呢。他歪就歪,歪他也走啊,他沒摔倒呀,他不需要你扶他,他也不需要你把他的腿擰過來呀,他就那樣走習慣了不也走著嗎。你要去扳他,那是你看不慣呀,你看了糟心,是「你」在難受呀。你是在幫誰呀?你誰也沒有幫呀。你是在管理他,同時又不能控制自己。什麼幫不幫的?哪兒有幫呀,一點都沒有幫。
你是自己看著難受呀,你自己看不慣呀,他叫一下,是你自己聽了難受,是「你」難受,是「你」沒有管好你自己的情緒心理呀。那你不要難受呀,他才不需要你幫呢,你幫他扭轉了很多東西,都不是在幫,就是你自己看著難受,用你的標準在做,拿你的尺子在量。
孩子現在是走在他自己應該走的方向上嗎。
在。只是慢。耐心等他。他害怕被拋棄。
他很有勇氣。他們三個人,你說誰的功課最難?一個是因為沒有用而被拋棄了,順理成章就要來證明我是有用的。一個被拋棄了,想要回來說服所有的人沒有用也可以被愛,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你說哪個更容易?那肯定證明自己的更容易啊。你只要努力一下,有點天分,做出一點小成績就能證明自己,這很容易;可是你要喚醒大部分人,這個功課才難呢。她兒子選擇了最難的功課,他才有勇氣呢。他是要來喚醒大家的。他就是要告訴大家,就是要傳遞給大家:沒有用,也值得被愛呀。這個社會不是以「用」和「不用」、「有用」和「沒用」來衡量的。
他給自己選了那麼難的功課,那他的難是不是要慢一點呀?是不是要有耐心呀?你要證明自己的話,讀兩本書、努力一下、考個試就過去了。但是喚醒別人呢?說服別人是很難的事情,當然慢了。然後你又不聽,沒有人聽。你說喚醒,被喚醒的人又不聽,當然會慢了。兩邊都很慢嘛。
他兒子在喚醒、在提醒她、在告訴她,她聽不到呀。老是拿出她的標準、她的要求,她認為這個社會怎麼樣,她認為人生應該怎麼樣,她認為人應該怎麼樣,她在那裡擔心、焦慮,是她的標準呀。未來的事情她都不知道呀,她焦慮什麼呀?她看得到嗎?她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嗎?明天颳風下雨是什麼她都不知道,她怎麼能知道她兒子明天是怎麼樣的生活?今天的就一定是明天嗎?明天的就一定是永遠嗎?
她感覺兒子的記憶裡有傷痛。
被拋棄嘛,不被接受呀,眾人都不聽他講呀。
被拋棄,不是說把孩子放在籃子裡邊,順著水漂出去了。這只是一種電影裡的拋棄。
拋棄有很多種,有不被接受,拒絕,背叛,孤獨,這些都是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對嗎?
她兒子是個修行的人。他前世就在喚呀喚、喚呀喚,可是沒有人聽他呀,用嘴說說不動啊,沒有人聽,聽的人少。這一輩子就不要再用嘴巴說了,用行動嘍。用這樣的一個身份來喚醒大家。
好難哦,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聽。都沒有被喚醒。不過有希望的,慢慢兒來。很正常的。有愛就好了。都會好起來。他只要被人聽到了,喚醒了,他就知道自己沒有白白來,沒有白白付出,所有的傷痛就可以抵消了。
現在是更痛啊,「還是不聽。還在用你們的尺子來衡量我。還在用你們的要求。你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是這樣想的。
等他爸爸媽媽、身邊的人發現了這一點,放下標準,放下要求,真的不再區分了,他就開心了。他的任務完成了,他就開心了。他開心,大家都開心。
孩子有什麼想對爸爸媽媽說的嗎?
好好的,別擔心。
他能照顧好自已嗎?
能,教他。什麼不得學啊?你不教他,他能會呀?不教你你也不會呀,沒人教你會做飯嗎?你做個飯不也得拿菜譜看嗎?你教他寫下來呀。想讓他做飯時,你就教他做飯。想讓他坐公交車,你就帶他坐公交車。慢慢教他,以後有了人工智慧,生活很方便的。
還要繼續給他陪讀嗎?
陪著吧,他依賴他媽媽。也可以不陪,是他媽媽自己放不下。他媽媽自己擔心。誰依賴誰?
即使你真不去了,他鬧、調皮,是什麼意思?希望你來陪嘛。他想讓你知道:「你看,你來的時候我就好,不來的時候我就給你鬧了。」故意鬧給你看,給你壓力,讓你來。所以很多家長就去了。堅持一下,你讓他鬧一下嘛,跟老師說一下「不要緊」,鬧兩天他發現他也沒得逞,算了,鬧什麼鬧,我自己也沒什麼好下場,也就不鬧了。不陪也行,陪也行。慢慢來。
還要讓孩子繼續學校的教育嗎?
先上著,能上就上。你自己帶他回家幹什麼呀?你比老師講的好嗎?那不可能,老師是老師,教那麼多學生呢。你聽完老師講的你再回家輔導,比你什麼都沒聽就輔導的強吧?
就當學一些基本的東西,學的這些東西不見得直接用得上。但是呢,第一:他自己開心,因為你願意去學校,他開心。第二:學這些呀完成作業、功課呀,生活有規律呀,這也是個有日程化的生活,他也不至於太低能太無聊,那樣不是更容易鬧事情?
先穩定他的身心健康,穩定他的情緒,讓他先去學著。他也學得會,慢一點兒。弄個兩三遍沒關係。你再慢慢跟他講,他也都會。
還是那個道理,明天颳風下雨你都不知道,你知道他明天學得會學不會呢?不知道呀。也許就上下來了,初中,高中都有可能啊。先上著嘛,現在想那麼多幹什麼,萬一你想的是錯的呢,萬一你的判斷是錯的呢,你就能說那麼準?行還是不行?上還是不上?他眼下能上呀,眼下又沒有不能上呀?
能上繼續上,你等他不能上時再說怎麼辦?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啊?也許人家上著上著上個高中,還給你讀個大學呢。他喜歡了什麼事情也許他就做下去了呢。也許他讀到初中不想讀了,累了、壓力大了,那就回家,學個一技之長也可以。沒人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那怎樣教兒子自己照顧自己呢?
示範。你給他示範,手把手教他,別想一下子什麼都教會。一件件來,他現在不是也會做一些事情嗎,會收拾碗筷、洗碗,疊被、掃地都能做呀。那一個九歲孩子,你還讓他幹什麼呀?給你炒一桌子滿漢全席呀?怎麼可能?你會嗎?你也不會呀,慢慢來嘛。
給他列計劃。一個月,還是兩個月吧,一個月太短了,你給他寬容一點,兩個月咱們學會一個什麼事情。你給他把目標放在這兒,慢慢帶他幾次就行了。孩子也靈,他要真想學也快。
教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著急,怎樣才能更加的耐心寬容呢?
你教的時候難受了就不要教了嘛。停下來不會嗎?扭過頭去吧,眼不見心不煩。你先自己平靜下來呀。扭過頭去,拉開距離。「扭過頭去!」你需要方法,道理說100遍了,要有愛要接納,這些道理都聽得懂,都做不到。扭過頭去!你都生氣了,你還教他?那不火上澆油?效果好嗎?雞飛狗跳。扭過頭去,喝茶去。喝十分鐘茶再回來。在乎這十分鐘嗎?放鬆一下,平靜一下,喝完茶了啥也不是事兒了。回來再教他就學會了,你越急,他越緊張,那咋學呀?
你老闆罵你的時候,你緊張不緊張?你老闆盯著你旁邊讓你寫合同,你寫的出來嗎?那不也得給你時間、給你自由、給你空間,讓你自個兒慢慢發揮去、想去,寫完了還不能太挑剔你,還得鼓勵你肯定你,說你幹得不錯,只剩什麼什麼地方稍微再調整一下。是不是老闆這麼說、這麼哄你,你才開心、才繼續幹?老闆要是說這條不行,你這條寫得太差,你怎麼什麼都不行,你怎麼那麼笨,你什麼反應啊?辭職的心都有了吧?那不一樣嗎?
之前沒有讓孩子去接受專業的訓練,會不會耽誤了孩子?她覺得有些愧疚,沒有做就沒有做啦。愧疚有用嗎?你愧疚有用,你就天天愧疚去吧。有用嗎?沒有用。老想這些虛頭巴腦的事情幹什麼呀?現在有條件就現在讓他做呀。讓他上課,陪著他、教他不就完了嗎?過去的事說它幹啥?
她之前有考慮過把孩子送到專業學校去,覺得這樣做是不是為了自己能輕鬆些,會不會自己有點自私?
人都會有自私的時候,可以理解。正常。
他要有緣分也就去了。他沒有機緣呢,也就去不了了。現在這學校也非常好,老師也很好,它就是好的緣分,她就珍惜吧。一山望著一山高幹什麼?你以為送那邊沒有那邊的問題呀?你又沒去,你怎麼知道沒有問題?眼下可能有眼下的問題,送了那邊有那邊的問題。你沒有辦法同時辦兩件事情。你沒有辦法同時把兩件事情的利弊一起寫下來去比較吧,那不可能的。
所以呢,那邊沒有機緣,也就別強求了,也就別再想了,說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自己不夠愛他,跟這些都沒關係,都是機緣,都是安排的。
怎麼你在這兒就這麼順當呀?為什麼這麼順呢?哦,順的還不想要啦?還往那邊兒扎,那不給自己找事兒嗎?順順噹噹的,珍惜這個條件,好好地跟老師合作,想陪,那你就陪,不陪也沒關係,眼下他能跟他上蠻好的,繼續讓她跟著上,能輔導多少,輔導多少,也許他就這麼往下上著,等他不能上的時候再說。
沒有機緣的事兒就別想了。有機緣了,它自然會到你面前來呀。成熟的機緣,如果那邊真有好的條件,對孩子更好的條件如果出現了,會安排,你會看得到,會有機緣的,別著急。如果沒有安排,沒有到,沒有那個機緣,那就是不需要,別想。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在什麼方面能體現出來呢?
什麼是責任呢?自己加給自己的?社會要求的?責任是應該的,應該的就叫責任。
如果真是自己想做的事兒,可能就不叫責任了。因為你想做啊,那不就是你自己的欲望嗎?自己的願望,欲望,期待。
比如,我們寫法律條文,甲方的責任和義務,滿篇的條款都是甲方必須怎麼怎麼樣,甲方應該怎麼怎麼樣,任何情形下,甲方不得怎麼怎麼樣,全是被動的要求和限制。但是甲方在這份合同項下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他想追求利益,實現和乙方的合作。這是他想要的,但這其實不用寫成「必須」、「應該」這種句式。只有在「責任」的條款裡才會約定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都是被動的。
什麼叫責任?你覺得被動、必須、外面的人壓給你的,那就是責任,自己想做的就都不是責任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在什麼方面體現出來呢?
無條件。支持他、鼓勵他,別老要求他,不設限定,理解他們。你得先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你得先知道他們是誰?他們要幹什麼?為什麼想幹這個事兒?為什麼不想幹那個事兒?你得先理解他們的需求,理解他們的感情。
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做什麼。你都做了,他還活什麼呀?人家還要體驗呢,好玩兒著呢,以後好玩著呢,你都幫人家做了,非得這麼做,這麼做。你又不能保證你安排的就好玩兒。你也不能替他做,替他做人家玩兒什麼呀?就自己玩自己的吧。
理解、支持。他需要你的時候他會來找你,他會跟你說的,你是他媽媽,你是他爸爸,這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你們是他的後盾,等著他就可以了。他需要你的時候他會來找你,那個時候不要拒絕他。擁抱他,愛他,理解他,用你們的智慧給他出主意,幫助他就可以了,剩下的路他都會自己走好,不要擔心。
催眠中潛意識對趙蘭關心和困惑的問題進行了層層剖析,解答時時而態度溫柔地規勸,時而口吻強硬地進行批評指正,時而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具體的方法,大部分的話語都非常口語化。所以在記錄中我沒有對潛意識的話語進行額外的修飾,儘量保留了潛意識的原話,通過這樣的語氣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力量和對孩子們深深的關愛。
每一個孩子選擇來到這個家庭,背後都有著深深的因緣。他們需要的不是數落、嘮叨,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和愛。讓我們放下頭腦中固有的標準,嘗試傾聽他們的心聲,真正地理解他們、關愛他們。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聽到,願每一個家庭都能美滿幸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