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是愛還是控制?你的無限嘮叨,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媽媽雞湯

2020-10-03 博學少年

「你最反感父母的什麼行為?」

很多孩子們第一選擇竟然是「嘮叨」

媽媽嘴裡喋喋不休的嘮叨,明明是怕孩子分不清好壞,怕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岔了道,遭遇坎坷和風雨。因為擔心孩子,所以選擇多說幾遍!

但是,孩子只希望媽媽能夠「閉嘴」。

近日,浙江台州的8歲小男孩小新,因為媽媽的嘮叨,選擇了離家出走。

一天下午放學後,小新在看電視,不好好寫作業。媽媽看到了,就一直在小新的邊上說他。小新氣的就直接跑出去了。

本來媽媽以為小新只是鬧小脾氣出門和鄰居小夥伴一起玩,沒想到過了兩個多小時了,孩子也沒回家。周邊鄰居也都問過了,都不知道孩子哪裡去了。

隨後,小新的媽媽報警,民警在一所幼兒園的牆外發現了一個小孩子蜷縮坐在那裡,經過辨認,這就是小新。民警教育小新不能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反對媽媽的嘮叨,需要跟媽媽理性溝通。並囑咐小新的媽媽平時要多注意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在我們的家庭當中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孩子在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是不是三番五次對同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嘮叨呢?

似乎很多時候的結果是:孩子不僅不聽話還會甚至還會嫌煩。

媽媽對孩子嘮叨不僅沒有改變孩子的壞習慣,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讓孩子更叛逆,越來越不聽話……

1 嘮叨是愛,還是控制?

媽媽的嘮叨要表達的信息其實是關愛和期許,而孩子收到信息卻是不信任,是指責,是控制。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王勝男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硬核老媽」。她愛嘮叨,嘮叨的話能全方位360度把你的全部出路堵死。

從生活到學習,打肥皂的次數、衝水的時間,社團的選擇……

在她看來孩子不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她什麼事情都要幹涉。

儘管女兒的牴觸情緒已經很明顯了,王勝男還是在說,直到把女兒說煩了,回房間用不吃飯表示抗議,她還不忘加一句飯後刷牙了沒……

王勝男對女兒方方面面的管束和幹涉,還有無休止的嘮叨。

總是嘮叨個不停的王勝男式的媽媽們,可能認為只有不斷重複地說才能對孩子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對孩子來說,媽媽只是想控制自己,那不是愛。那是令人窒息的說教。

2 嘮叨再多,有用嗎?

《銀河補習班》中,馬飛被那種我們很熟悉的「媽媽式嘮叨」,催促著長大。

他在班裡成績墊底,對生活也是毫無熱情。爸爸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馬飛的生活。

馬皓文對馬飛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嘮叨

一次,馬飛問爸爸:「爸爸,我可以不睡覺嗎?」

爸爸說:「你自己的事情不用問我,你自己決定。」

馬飛的眼睛亮了,他第一次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掌控感。

媽媽們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們,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你不睡覺想幹嘛,想上天啊?」

「熬夜你就長不高了,趕緊睡覺~」

「你明天早上起不來,上學遲到不要怪我!讓你早點睡你不聽。」‍

我們明明是對孩子是關心的,但是到了嘴邊的話,就變成了嘮叨。

孩子們呢,不聽話還是不聽話。嘮叨反而起了反作用,孩子似乎更加叛逆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很有名的「超限效應」。講的是一個人如果受的刺激過多、過強以及作用時間過久,就會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

在《我的前半生》中,陳道明扮演的老卓曾給唐晶講過一個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的寓言故事《傑米揚的魚湯》。

一個朋友去拜訪傑米揚,傑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他最拿手的魚湯來招待他。朋友喝了第一碗覺得味道很不錯,非常滿意,傑米揚便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傑米揚不以為意,仍一個勁兒地勸朋友再喝一碗。最終,可憐的朋友終於忍無可忍,奪門而出。自此,他再也沒來拜訪過傑米揚了。

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過量了即使是好東西也會變得不好了。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

3 與其嘮叨,不如「引

很多媽媽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多看看書吧,去學習吧,認真聽老師講課吧。

總覺得多說幾遍,總歸就是提個醒。

《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馬皓文憑藉「連通器原理」,在工地上成功地找到了水平爆破點。

隨後對兒子說:這叫連通器原理,如果地面是水平的,那麼水管裡的水面高度是一樣的,你上初中就會學到。

馬飛第一次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知道了他學的知識,原來這麼有趣。

其實許多知識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媽媽們大可將生活中有趣的小知識,和孩子一同分享。

生活中的小知識,其實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媽媽們與其無休止的嘮叨孩子快去看書,不如引導孩子們發現學習可以是有趣的。

好的教育,是立足於生活,幫助孩子發現知識的魅力。

4 怎樣才能不嘮叨呢?

很多媽媽說:「我也知道嘮叨不好,可是看到孩子那樣,什麼都不說嗎?」

其實不嘮叨,不等於什麼都不做。

在小博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說給你聽,變成做給你看。

在微博上,黃磊和妻子都曾曬過多多讀書的照片。

曾是大學老師的黃磊,學識淵博,熱衷讀書,從《西遊記》到武俠小說,從卡爾維諾到東野圭吾再到俄羅斯文學,他都愛看。

你可能說,每天忙於工作,哪裡有時間看書,黃磊的解釋是,「你能堅持每天看朋友圈,就能堅持每天看書。」

擠時間看書的黃磊,甚至連上廁所時間都不放過,在他看來,讀書已是一種生活習慣,不管去哪兒都會帶上書。

除了自己看書,黃磊也和多多一起看書,在多多小的時候,就會和她一起讀書,講故事,自己就是她的讀書夥伴,在多多二年級的時候,還一起翻譯作品《聖誕老爸的來信》。

這個父親,用行動影響自己的孩子,效果比一小時嘮叨還給力。

那些對孩子嘮叨「快去學習!」,然後轉身打麻將的父母,其實從來不懂教育。

以身作則的父母,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最好的教育,永遠不是靠嘴皮子嘮叨出來的。教好孩子很難,是因為需要媽媽們的用心教育。

用心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

用心引導孩子成長

從今天起,媽媽可以試試不再無限的嘮叨!

你們會發現,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也沒有那麼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熱門閱讀

廣東媽媽背罕見病兒子讀清華博士:世間艱辛,我永遠不會放棄你!

張雨綺成團發言瘋狂刷屏: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母親

小學生因作業報警:媽媽,請別讓你的強勢毀了孩子!

相關焦點

  • 愛不是「嘮叨」,那些愛「嘮叨」的人孩子最終怎麼樣了?
    我想每一個做媽媽的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可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是否得當呢?我們的孩子是否能夠沿著我們的教育方向健康成長呢?我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六年級了,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這六年裡,我覺得我的教育方式比較失敗。在聽過很多優秀家長的報告後我總結出自己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嘮叨。
  • 為什麼孩子都不喜歡一個愛抱怨、愛嘮叨的媽媽?
    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在平日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嘴裡的嘮叨和抱怨確實會多一些。但現實中,往往喜歡嘮叨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更多會是這樣的:孩子「砰」地關上門,用不吃飯和你對抗;孩子面對你的苦口婆心,只冷冰冰地一句「你煩不煩」……
  • 女兒嫌媽媽囉嗦把她「拉黑」:嘮叨,是媽媽最高級的愛
    是跟媽媽吵架了?被媽媽逼結婚?逼生孩子? 都不是。 她屏蔽媽媽,只是因為覺得她嘮叨:「媽媽太囉嗦,好像把什麼都寄托在我身上,微信上不停地發各種雞湯和警示新聞。」
  • 你自以為是的嘮叨,其實會害了孩子!
    「你看你多幸福一頓早餐就花了45。」「你看爸爸媽媽多愛你,給你買這麼多玩具。」 「爸爸媽媽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媽媽的希望啊。」……表白內容無非孩子多幸福,爸爸媽媽多愛孩子、多辛苦。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孩子。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孩子來說最怕的恐怕就是父母的嘮叨,對於家長來說常掛在嘴邊的也正是那幾句嘮叨。小剛是個初中生,平常小剛媽媽特別喜歡嘮叨。有一次小剛和同學約著去踢球,但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剛不小心把自己的短袖落在球場了,回家之後,小剛媽媽就開始嘮叨:「衣服都能落在球場,你真行!」
  • 媽媽不嘮叨,教育孩子更高效!
    麻麻愛嘮叨,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小西瓜已經長大了,請你不要太嘮叨好嗎?善意的嘮叨,卻成了傷害孩子的「一把刀」小西瓜知道,麻麻之所以愛嘮叨,全是出於對小西瓜的愛。然而,麻麻卻不知道,過於嘮叨反而會變成傷害孩子的「一把刀」,讓孩子的成長之路艱難遍布。
  • 嘮叨,嘮叨,嘮叨
    適讀年齡:3-6歲 媽媽們為什麼總是這麼嘮叨呢?我們今天故事的小主人公也有同樣的困惑,我們來看看她的媽媽又嘮叨了些什麼吧。 "Don t dig holes."
  • 「嘮叨教育」好不好?媽媽在孩子面前不停嘮叨,只因媽媽關心孩子
    媽媽們的嘮叨,難道連一點對孩子有利的影響也沒有嗎?當然不是!只要做到以下兩點,原本非常無用而且破壞親子關係的嘮叨,也能在孩子的教育上發揮很大作用。首先,媽媽們之所以嘮叨,也是因為媽媽們關心孩子。媽媽們的嘮叨,往往包含了教育、教訓乃至命令的口氣,其實這些事情上,還是要抓重點。孩子本來就犯錯了,加上語氣不是很隨和的語氣,指出錯誤或者重點的教育點就好了,一針見血,避免囉嗦,孩子能知道錯誤在哪,改正方向在哪;而且話語較少,讓孩子不會那麼煩躁,遭受長時間的教育。
  • 父母的嘮叨是為了孩子還是自己?孩子應對父母嘮叨的三種模式
    孩子是怎麼呈現逃跑模式呢?最典型的就是關門。你會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你的孩子開始進家後,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因為他不願意再聽父母的嘮叨。更極端的大家都能想到,那就是離家出走。可能你會發現,孩子早晨在家還好好的,怎麼就離家出走了。他們面臨家長的控制,家長的嘮叨,關門可能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逃跑的需要,他只能離家出走。
  • 嘮叨是全世界媽媽的通病,別用嘮叨毀了孩子
    嘮叨好像是全世界媽媽通病,也最惹子女厭煩。有一種說法,叫「愛之深,責之切」。這是父母們嘮叨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可以說,嘮叨是一種關愛方式,但是容易走向極端。因為這種關愛的出發點,是自己的內心需求。且會陷入嘮叨-無效-繼續嘮叨的無效溝通循環中。咋改變呢?
  • 媽媽的嘮叨
    有些人恨不得遠遠逃離,而有些人,夢回縈繞,卻再也聽不到了……不錯,這聲音,便是媽媽的嘮叨!最近,弟弟高考要報志願,計劃報考軍校,可是由於近視眼,卻又不想去做矯正手術,於是就這麼糾結著。今日見了弟弟,當跟他一提到媽媽,他露出了無奈的表情,總是無奈於媽媽每日的「念經」,無非是讓他盡力一些,可以考慮把手術做了,為了自己的前程,也為了家裡的經濟……不用想我就知道媽媽會這麼嘮叨,而且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去叮囑弟弟,也難怪他會頭大。不過,看到此時的他們兩人,我多想告訴弟弟,他有多麼幸福。在媽媽如此不厭其煩的「勸說」下,隱藏著對他全心全意的愛呀!
  • 父母愛嘮叨,非但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反而引起不能控制的結果
    如果有人說你像家長,那可不是什麼讚美,因為家長有一個名聲,他們喜歡嘮叨,通過重複自己的話,誇大顯而易見的事實來對孩子進行說教。當他們這麼做時,孩子就不會再聽他們的話,心裡大喊:「夠了!」有人說:「母親是出了名的愛嘮叨。」其實父母的嘮叨也不容小視,因為父母一旦嘮叨起來,影響力比母親的嘮叨大多了。
  • 父母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怎麼辦?
    據相關調查顯示,嘮叨是80%以上家長的通病,也是幾乎100%孩子反感父母的缺點。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為排行榜中,「嘮叨」竟位居第一!「每次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我就把自己的門鎖住,再在耳朵裡塞上小紙團……」「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
  • 為什麼我媽總愛嘮叨?心理師:病因在兒時,真的很無奈
    調查表明,青少年最不喜歡父母的行為就是「嘮叨」,這並不只是中國的「特色」,無論日本還是美國,全世界的孩子們都是如此。「嘮叨」越多,孩子越不聽話家庭中,相比爸爸,媽媽往往更愛嘮叨,雖然嘮叨是釋放壓力、增進交流的一種方式,代表某種關心、提醒和希望,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只在一定限度內,超過這個限度,過分嘮叨就會適得其反。
  • 女人嫌棄男人嘮叨,而真正愛你的男人,總喜歡嘮叨你
    當一個男人在一些事情上惹得你煩躁了,請不要急著去討厭他,仔細思考一下,他也許才是你最值得珍惜,最值得你愛的那個人。一、嘮叨你的學習當一個男人開始嘮叨你學習的時候,一般很久不學習讀書的女人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敷衍上兩句,但到了後來的時候肯定會不耐煩的丟過去幾句:「你的學習很好嗎?
  • 一位媽媽的醒悟:嘮叨換不來孩子的自律,學會「閉嘴」才有效
    本來事先說好了不聊煩心事,可吃了半晌,竟然還是離不開孩子。一聽她們聊到孩子,我默默去端回來了一整盤蒜蓉生蠔。以前是只對兒子話多,後來對老公,對家人都嘮叨。他爸一直倡導「順其自然」,說孩子到了初中自己就知道學了,沒必要那麼認真,還說我「用力過猛」,控制欲太強,兒子將來會變成媽寶男...
  • 小學生因作業報警:媽媽,請別讓你的強勢毀了孩子!|媽媽雞湯
    媽媽們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充當兒女的榜樣,塑造著兒女的性格,並影響著兒女的心理成長。而強勢的媽媽總是圍繞著 "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而不是"孩子心裡需要什麼",把自己的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而孩子則在這種約束中失去自我。
  • 關於嘮叨的說說 形容嘮叨的說說
    然後他狠狠的對我們說:你們誰見了我,敢不鞠躬問好,我就讓你不及格,態度好的還可以酌情加分。3、媽媽的嘮叨是世間最美的情話.6、雖是過年,但還是想嘮一下。從記事起,印象中,過年最深刻的就是媽媽的嘮叨和抱怨,覺得很煩,多好的氣氛被她們的嘮叨給破壞,每一家都有事要做,每一個人也都有事,各有分工。結婚後,婆婆也正在更年期,性子更急,也免不了情緒來了抱怨,只要有事,就覺得有很多事。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錯了幾次了!」「怎麼和你說了那麼次就是不聽呢,吃飯時候少喝水。」「為什麼不把東西放好,下次找不到怎麼辦!」「必須聽媽媽的話,周日去上書法班,都是為了你好。」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錯了幾次了!」 「怎麼和你說了那麼次就是不聽呢,吃飯時候少喝水。」 「為什麼不把東西放好,下次找不到怎麼辦!」 「必須聽媽媽的話,周日去上書法班,都是為了你好。」 各位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和交流畫面,是不是每天在家都發生無數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