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反感父母的什麼行為?」
很多孩子們第一選擇竟然是「嘮叨」。
媽媽嘴裡喋喋不休的嘮叨,明明是怕孩子分不清好壞,怕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岔了道,遭遇坎坷和風雨。因為擔心孩子,所以選擇多說幾遍!
但是,孩子只希望媽媽能夠「閉嘴」。
近日,浙江台州的8歲小男孩小新,因為媽媽的嘮叨,選擇了離家出走。
一天下午放學後,小新在看電視,不好好寫作業。媽媽看到了,就一直在小新的邊上說他。小新氣的就直接跑出去了。
本來媽媽以為小新只是鬧小脾氣出門和鄰居小夥伴一起玩,沒想到過了兩個多小時了,孩子也沒回家。周邊鄰居也都問過了,都不知道孩子哪裡去了。
隨後,小新的媽媽報警,民警在一所幼兒園的牆外發現了一個小孩子蜷縮坐在那裡,經過辨認,這就是小新。民警教育小新不能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反對媽媽的嘮叨,需要跟媽媽理性溝通。並囑咐小新的媽媽平時要多注意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在我們的家庭當中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孩子在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是不是三番五次對同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嘮叨呢?
似乎很多時候的結果是:孩子不僅不聽話還會甚至還會嫌煩。
媽媽對孩子嘮叨不僅沒有改變孩子的壞習慣,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讓孩子更叛逆,越來越不聽話……
1 嘮叨是愛,還是控制?
媽媽的嘮叨要表達的信息其實是關愛和期許,而孩子收到信息卻是不信任,是指責,是控制。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王勝男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硬核老媽」。她愛嘮叨,嘮叨的話能全方位360度把你的全部出路堵死。
從生活到學習,打肥皂的次數、衝水的時間,社團的選擇……
在她看來孩子不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她什麼事情都要幹涉。
儘管女兒的牴觸情緒已經很明顯了,王勝男還是在說,直到把女兒說煩了,回房間用不吃飯表示抗議,她還不忘加一句飯後刷牙了沒……
王勝男對女兒方方面面的管束和幹涉,還有無休止的嘮叨。
總是嘮叨個不停的王勝男式的媽媽們,可能認為只有不斷重複地說才能對孩子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對孩子來說,媽媽只是想控制自己,那不是愛。那是令人窒息的說教。
2 嘮叨再多,有用嗎?
《銀河補習班》中,馬飛被那種我們很熟悉的「媽媽式嘮叨」,催促著長大。
他在班裡成績墊底,對生活也是毫無熱情。爸爸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馬飛的生活。
馬皓文對馬飛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嘮叨。
一次,馬飛問爸爸:「爸爸,我可以不睡覺嗎?」
爸爸說:「你自己的事情不用問我,你自己決定。」
馬飛的眼睛亮了,他第一次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掌控感。
媽媽們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們,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你不睡覺想幹嘛,想上天啊?」
「熬夜你就長不高了,趕緊睡覺~」
「你明天早上起不來,上學遲到不要怪我!讓你早點睡你不聽。」
我們明明是對孩子是關心的,但是到了嘴邊的話,就變成了嘮叨。
孩子們呢,不聽話還是不聽話。嘮叨反而起了反作用,孩子似乎更加叛逆了。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很有名的「超限效應」。講的是一個人如果受的刺激過多、過強以及作用時間過久,就會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
在《我的前半生》中,陳道明扮演的老卓曾給唐晶講過一個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的寓言故事《傑米揚的魚湯》。
一個朋友去拜訪傑米揚,傑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他最拿手的魚湯來招待他。朋友喝了第一碗覺得味道很不錯,非常滿意,傑米揚便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傑米揚不以為意,仍一個勁兒地勸朋友再喝一碗。最終,可憐的朋友終於忍無可忍,奪門而出。自此,他再也沒來拜訪過傑米揚了。
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可而止,過量了即使是好東西也會變得不好了。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
3 與其嘮叨,不如「引導」
很多媽媽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多看看書吧,去學習吧,認真聽老師講課吧。
總覺得多說幾遍,總歸就是提個醒。
《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馬皓文憑藉「連通器原理」,在工地上成功地找到了水平爆破點。
隨後對兒子說:這叫連通器原理,如果地面是水平的,那麼水管裡的水面高度是一樣的,你上初中就會學到。
馬飛第一次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知道了他學的知識,原來這麼有趣。
其實許多知識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媽媽們大可將生活中有趣的小知識,和孩子一同分享。
生活中的小知識,其實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媽媽們與其無休止的嘮叨孩子快去看書,不如引導孩子們發現學習可以是有趣的。
好的教育,是立足於生活,幫助孩子發現知識的魅力。
4 怎樣才能不嘮叨呢?
很多媽媽說:「我也知道嘮叨不好,可是看到孩子那樣,什麼都不說嗎?」
其實不嘮叨,不等於什麼都不做。
在小博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說給你聽,變成做給你看。
在微博上,黃磊和妻子都曾曬過多多讀書的照片。
曾是大學老師的黃磊,學識淵博,熱衷讀書,從《西遊記》到武俠小說,從卡爾維諾到東野圭吾再到俄羅斯文學,他都愛看。
你可能說,每天忙於工作,哪裡有時間看書,黃磊的解釋是,「你能堅持每天看朋友圈,就能堅持每天看書。」
擠時間看書的黃磊,甚至連上廁所時間都不放過,在他看來,讀書已是一種生活習慣,不管去哪兒都會帶上書。
除了自己看書,黃磊也和多多一起看書,在多多小的時候,就會和她一起讀書,講故事,自己就是她的讀書夥伴,在多多二年級的時候,還一起翻譯作品《聖誕老爸的來信》。
這個父親,用行動影響自己的孩子,效果比一小時嘮叨還給力。
那些對孩子嘮叨「快去學習!」,然後轉身打麻將的父母,其實從來不懂教育。
以身作則的父母,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最好的教育,永遠不是靠嘴皮子嘮叨出來的。教好孩子很難,是因為需要媽媽們的用心教育。
用心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
用心引導孩子成長
從今天起,媽媽可以試試不再無限的嘮叨!
你們會發現,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也沒有那麼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熱門閱讀
廣東媽媽背罕見病兒子讀清華博士:世間艱辛,我永遠不會放棄你!
張雨綺成團發言瘋狂刷屏: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母親
小學生因作業報警:媽媽,請別讓你的強勢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