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帶給他們的「不言之教」

2020-09-20 聞是教育

我常常思考:

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教育之後,

我們要交給社會的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小學來說,

當孩子在這裡度過童年最重要的一段時光時,

學校能做到讓他們不被「汙染」嗎?


能讓他們固本培元而且漂亮生長嗎?

能讓他們到中年、到老年的時候,

眼睛裡依然閃爍著童年的好奇和清澈嗎?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社會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01

陪伴成長用親情滋潤孩子的童年


目前中國已經面臨著童年親情缺失的巨大挑戰。中國有六千萬留守兒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是缺少父愛或母愛的,一系列的悲劇都與此有關。有些城市裡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從小學起便把孩子送去住宿,只有周五才接回來。


對此我也堅決反對。我沒有讓我的孩子在學校住宿,也沒有請保姆,所以我和妻子付出很多,但是我們也得到了很多。我們每天都可以跟孩子交流,我們和孩子之間沒有代溝,我兒子跟我們無話不談。


我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同樣,也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替代父母,帶給孩子童年需要的內容。


02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夢想。



比如:我是阿根廷隊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除了看足球比賽我們很少看電視,我從來沒有引導孩子喜歡哪一支球隊,也沒有說過你要喜歡看書等。現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隊的球迷,他從來不看電子書,房間裡堆滿了紙質書。晚上坐電梯上樓,走出電梯時,我通常會將樓層按鈕按在「1」,因為很多人需要從一層上去,後來,這也成為了孩子的一個習慣。


父母和孩子是人生中奇妙的相遇,我們的人生太短了,童年更短,父母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時光不多,所以在孩子的童年,我們更應該和他們如膠似漆。有了親情的滋潤,人生就不會幹枯,孩子的童年應該被包圍在濃鬱的親情中。只要有機會,父母應該和孩子一同生活和成長。


03

激活好奇莫讓標準答案限制了孩子



我們的教育總是告訴孩子一個標準答案就算結束了,這使得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扼殺了,那麼,他們長大以後如何成為創新人才?數學需要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的詩歌、作文、電影、音樂、美術等為什麼也必須使用一種框定的答案呢?


有一次活動彩排的時候,我採訪一位「孝心少年」,問他:「你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但是你們姐弟兩個為什麼都要學跳國標舞?」他說:「一是可以鍛鍊節奏感,二是可以掙錢貼補家裡。」這樣的回答多麼樸素真實啊!但是後來我再問他,回答就變成了老師所指導的標準答案——「跳舞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美」。


很多人可能看過電影《董存瑞》,電影中,董存瑞最後一句喊的是「為了新中國,前進」。這是一個想像中的真實和正確。據說有一位學者經過詳細的調查採訪,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董存瑞在最後喊的是「快趴下」。當聽到這句話時,我的眼淚差點兒掉了下來,因為我感受到一個更真實的董存瑞,因為他最後一瞬間還在照顧戰友和兄弟。相比而言,哪個是英雄呢?


我覺得,我們不要再以那些所謂正確的答案限制孩子,讓他們從此進入一個封閉的箱體。孩子們有很多想像、很多好奇,我們要激活他們的好奇


幸好舅舅在我童年的時候給了我不只有標準答案的遊戲,讓我知道很多問題在第一個答案就停止了,那是「人云亦云」;但是你尋找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答案的過程才更有趣味,更有創造力。


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思維,在小學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止一個答案,哪怕你錯了,也是發現了一個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未來的優秀與創造,可能就在最初某個轉換了角度的錯誤答案中。


04

自然生長不要打擾孩子的興趣



非常幸運的是,我在童年的時候,母親沒有阻攔我閱讀各種各樣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適合我們的讀物,於是大人的書、小孩的書,甚至很多奇怪的書我都去讀,我還用母親的兩個閱覽證到處借書看,於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陪伴我至今。


我的孩子最開始進行大部頭閱讀的時候看的都是武俠書,很多人對此有質疑,但我們沒有幹涉他。看完之後他開始對明、清這兩個朝代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於是就去找相關的歷史書來閱讀。


十多年後,就在他升入高三時,他決定要學歷史。我想,這是因為他的興趣沒有被打擾,而且越來越濃,最後變成了他的選擇和追求。因此,在孩子童年時候,興趣的養成非常重要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上學,同樣非常重要。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小學,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長時間把孩子送到學校。我的孩子上小學是在離小區只有30米的學校,那也不是什麼名校。


我當時選擇小學的理念有兩點,第一是擇校不如擇師,因為好的教師會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過程;第二是學校一定要離家近些,這樣孩子才能多睡一會兒,不會因為過早起床而討厭上學。


此外,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在精神上要富養孩子,但在物質上可以清苦一點——經常讓孩子「餓」一點兒,讓他們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質東西的時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腳才可以得到,這樣的得到才是最快樂的。人生中最好吃的飯是餓的時候吃的,最能獲得快樂的東西是盼了很久後得到的。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研究」

相關焦點

  • 白巖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智慧的父母相信孩子
    而我們在和孩子一起過馬路的時候,看到紅燈,停下等待時,看到綠燈起身走之前先看看左右是否有車行駛。這樣的效果往往更好,孩子就會深刻的記住。而著名的主持人,白巖松老師,他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不言之教"。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夢想
    我們只要認真想一想,就能發現:&34;家裡經濟狀況這麼差,為什麼不讓孩子們上幼兒園,你也可以去工作,多掙點錢,改善家裡的條件,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啊?」媽媽回答說:"孩子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媽媽來陪。」
  • 「再苦也不會讓孩子住校」,白巖松談寄宿帶給孩子的傷害,很現實
    白巖松談寄宿帶給孩子的傷害,很現實白巖松是我國一位比較知名的主持人,曾主持過《新聞1+1》、《新聞周刊》、《東方時空在學校的大環境裡,青春期的孩子最喜歡拉幫結派敵對落單的孩子。尤其是中學生,被議論戀愛、家庭、學習等等,在班級裡、宿舍裡遭受冷落和擠兌,很容易精神崩潰走向不歸路。
  • 經典的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四個字,字字千鈞,簡明扼要,直接了當地指出了教育的核心在「不言」二字上。「不言之教」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一個人,不在於他說了什麼,最關鍵的在於他做了什麼。
  • 成語中的心理學 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現"不言之教"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沒用的三件事就是「發脾氣、說教、刻意感動」。作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虛偽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嘮叨嗎?作為父母,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樣說話行事,就會傳遞怎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通過言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國哲學家老子在表達其「無為」的思想時談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為何而仍然能夠有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聖人」提供了順其自然的正面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
  • 「再累也不能讓孩子住校」,白巖松談寄宿傷害了孩子,家長:很對
    文/璇璇說育兒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會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因為很多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或者為了減少孩子帶給他們的壓力,就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管理,其實寄宿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帶來的都是好處。最近在一檔教育節目中,白巖松表示:「我和妻子再苦也不會讓孩子住校。」為什麼白巖松如此的不支持寄宿教育呢?
  • 經典的「不言之教」讓全家受益
    」符合道德的善行、德行和經典的「不言之教」,其影響和教育效益是言語的說教遠遠不能達到的。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實踐經歷最能說明這個道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他是如何實踐「不言之教」的:更為重要的是,我用實踐《德道經》「不言之教」、「無為而治」的方法治理家庭,全家人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尤其我的兒子,成為德慧智教育理念「不言之教」方法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我覺得「不言之教」方法就是自己老實實踐道德經典,只事耕耘,不問收穫。時間久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己會不知不覺中成為被「模仿」的榜樣。
  • 堅決不讓孩子上寄宿,白巖松另類育兒觀,值得父母反思
    ,白巖松認為:即使自己和妻子會萬分辛苦,也堅決不讓孩子去上寄宿,甚至直言: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上寄宿。白巖松的觀點主要是認為,上寄宿可能確實是方便了父母,但是卻對孩子沒多少好處,因為比起孩子成績,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經營自己的家庭,這才是對孩子終身有益的一件事。
  • 父母的「寬容」,才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底氣
    曾說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以前我很不理解這句話,「不言之教」豈不是讓孩子放養下去,那孩子不知道會養成什麼樣?聽完老師的一席話,我理解了白巖松所說的「不言之教」的深刻含義。
  • 白巖松育兒秘籍:不讓孩子考第一
    你考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白巖松育兒秘籍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出自白清揚中考前後:你要是考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這句話讓大部分家長感到迷惑,學習就是"百舸爭流",怎麼到他這兒反而不讓孩子考第一?最最氣人的是,明明不讓兒子考第一,結果白清揚還是光榮地當上了學霸。這個是個什麼心理?
  • 老子智慧-不言之教
    聖人像天道一樣,讓萬物自己運作而不打擾,生出萬物而不佔有他們,幫助萬物而不主宰他們,等到最後功德圓滿,他也不認為這裡有自己的功勞。我每次寫《老子智慧》的文章,都有人指出我翻譯的意思不對,應該是如何如何的。他說得沒錯,因為真正的經典,是用來理解的,不是用來翻譯的,怎麼翻譯都不可能準確。
  • 《道德經》思考:什麼叫「不言之教」?
    什麼是「不言之教」?什麼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顧名思義,就是不用說話就能教導天下。當然「不言之教」的說話對象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能像天地規律管理天地萬物那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就是公平公正、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履行職責、忠於使命,哪裡還需要教給天下百姓怎麼生活呢?仁啊、義啊、禮啊、民主啊、自由啊,不是多此一舉嗎?天地大道(天地規律)在生養萬物的過程中,展示的德性和功用是需要我們永遠思考的問題,這就是天地大道行使的不言之教。
  • 老子「不言之教」的當代價值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道德經》作為教育經典的表達,是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上重要的思想內容,其德育內涵、德育方法,對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不言之教」的思想內涵「道」和「德」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概念,歷代名家對其內涵有多種解釋。在這眾多解釋中,道有道路的意思,可以引申為規律、法則。
  • 白巖松: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
    從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知道,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將孩子培養成才的能力。和孩子們需要時間逐步成長一樣,父母們也需要注重提升自己,才能成為更優秀的父母。在優秀的父母需具備的條件中,眼界和格局是至關重要的。
  • 白巖松直言: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捨得嗎
    從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知道,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將孩子培養成才的能力。和孩子們需要時間逐步成長一樣,父母們也需要注重提升自己,才能成為更優秀的父母。在優秀的父母需具備的條件中,眼界和格局是至關重要的。
  • 白巖松育兒觀走紅:想要孩子成才,就得讓他們吃這3種「苦」
    父母把孩子當成家庭的未來,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撫養長大,所以父母總是會想出各種方法來培養孩子。有些父母會讓孩子讓各種補習班,認為把孩子塞進去讓老師們教育就行了,而不知道育兒的方法,父母忽略了孩子溝通的問題,一味塞給孩子不喜歡和不感興趣的東西。而也有些父母不注重控制對孩子的物質給予,只覺得給孩子一切就是最好的盡父母的責任的方式。
  • 白巖松談育兒:想讓孩子成才,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吃這「3種苦」
    有一些父母自認為對孩子嚴格要求,自認為自己的教育非常成功,從小都不讓孩子們吃苦,有什麼事情都盡力幫孩子做,可即使這樣,孩子最後依然沒有成為他們眼中的人才。這些父母總是幫孩子包辦一些事情,導致孩子最後也吃不了苦,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白巖松談及育兒問題的時候,也談過關於吃苦的這個話題,他說想要讓孩子成才,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吃這幾種苦。
  • 「不言之教」的力量:講道理千百遍無效,不如默默地做給孩子看
    很多育兒的道理其實身為家長都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大家認為這都是不需要別人說自己就能明白的。知道知識不等於不需要學習,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不斷提升智慧的過程,不能永遠停留在知道的階段,還需要付出實際行動並且得到孩子的反饋。
  • 白巖松的育兒心得: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孩子
    他喜歡音樂,他也從來不強迫自己的兒子要像他一樣喜歡音樂,兒子卻在他的影響下也愛上了音樂;他兒子一回家,他和愛人就總在看書和運動,最後兒子就住在了像書庫一樣的床上,並且和父母一樣酷愛運動;白巖松在視頻中,還分享了和兒子相處的一個細節。有一天晚上,他們乘電梯上樓回家,出電梯前,白巖松沒有直接出電梯,而是按了樓層1的電梯按鍵再回家。
  • 白巖松:這種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要及時改正
    文丨箐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白巖松我們大家都知道,此次的疫情期間,他扮演了重要的實況傳遞者的身份,他不僅是知名的主持人,在育兒領域也有獨特的見解 ,他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愛打麻將的父母教不出有上進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