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說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效的教育來自於父母的身教而非言傳。
在孩子最初成長的那幾年中,家長的所作所為會在孩子思維行為建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即使他們後來長大了已經能夠明辨是非,但童年時期留下的印象已經刻在了骨子裡,想改也難了。
父母的行為帶動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思想影響孩子的思想。很多育兒的道理其實身為家長都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大家認為這都是不需要別人說自己就能明白的。
知道知識不等於不需要學習,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不斷提升智慧的過程,不能永遠停留在知道的階段,還需要付出實際行動並且得到孩子的反饋。
只是知道是沒有用的,真正做出來才行。做到的前提是家長要懷著謙虛的心態,覺察自己的缺點。很多人之所以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歪,就是因為沒有覺察到犯下的錯誤,認為只要孩子沒有過激的反抗,這種教育方式就是對的,從來不會反省,不會從孩子犯的錯誤中覺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而聽課,看書,從網上找育兒資料其實就是不斷讓家長能夠覺知的過程。
言傳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所有的家長都不陌生,但是光知道是不夠的,需要家長能夠覺察到自己平時做得不對的地方,與言傳身教相違背的行為。
家長都知道不能打罵孩子,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講道理,但自己卻沒有按照教給孩子的道理去做。
當家長告訴孩子遇到別人要打招呼的時候,自己卻對同乘電梯的鄰居視而不見。告訴孩子要多看書少看手機,自己卻吃完飯之後抱著手機刷個不停。
孩子對行為的模仿遠遠超過認知道理之後的執行。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教育是一種傳承,想要讓孩子優秀,父母首先就不能放任自己得過且過。
來自父母榜樣的力量對於孩子的所想所為有巨大的影響,榜樣未必都是好的行為,不良的行為一樣會被孩子有樣學樣地繼承。有的時候家長一方面和孩子說要遵守秩序,但是另一方面卻因為趕時間,帶著孩子闖紅燈。
這樣心口不一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相信父母所做的而不是所說的。
當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會不按照父母說的去做?是不是因為父母自己都無法按照自己說的去執行,孩子一旦學會了能夠忽視語言,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候,就不會按照家長說的去做了。
越小年紀的孩子越喜歡模仿,他們生來就對學習和模仿有著一種天賦,而首先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家長與人相處的方式,興趣愛好,甚至說話的語音語調都會成為模仿的內容。
這樣無疑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孩子是不懂什麼能模仿什麼不能模仿的,甚至是不良行為他們也會照單全收,然後用在平時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中去。
所以父母要有能夠及時覺察出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有的時候在人多的地方會比較容易做出良好行為,但在家裡就會比較放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現隨意散漫。
成年人已經習慣自己在人前約束,人後放鬆的多種模式切換,但是對孩子並不具備識別的能力,父母在任何時候的做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身的影響者,家長在做任何事說任何話之前都要想到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在抱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與其磨破嘴皮子去說千百遍,不如手把手教給孩子做一遍。與其說一萬遍不能扔玩具,不如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們感受到什麼叫輕輕地放回去。
最美好的關係是孩子不斷長大,家長也在不斷成長,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一邊給孩子苛刻的要求,一邊卻對自己的成長毫無要求。
家長不能只看孩子的排名,也要看看自己和學霸父母的差距,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身教。
現在的家長都不吝嗇於為孩子打造最好的教育環境,給他們吃最健康的食物,昂貴的衣服和玩具。
父母的優秀未必指能夠賺多少錢,成就多大的事業,而是自己要有努力上進的心態,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要成長,又怎麼能讓孩子有進取之心。
與其逼迫孩子成長,不如自己先成長,保持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成家立業並不意味著停止自我探索和成長,為人父母之後更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刻準備好給孩子做好榜樣的自覺。
永遠保持好奇心,有所學有所得,不斷提升和豐富自己才是優質父母應該有的樣子。
父母與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理應各自成長為美好的樣子,父母對待生活和工作的積極努力會傳遞給孩子良好的信念,也是給他們最好的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