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的力量:講道理千百遍無效,不如默默地做給孩子看

2020-09-05 淑靜昕晨

教育孩子說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效的教育來自於父母的身教而非言傳。

在孩子最初成長的那幾年中,家長的所作所為會在孩子思維行為建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即使他們後來長大了已經能夠明辨是非,但童年時期留下的印象已經刻在了骨子裡,想改也難了。

父母的行為帶動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思想影響孩子的思想。很多育兒的道理其實身為家長都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大家認為這都是不需要別人說自己就能明白的。

知道知識不等於不需要學習,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不斷提升智慧的過程,不能永遠停留在知道的階段,還需要付出實際行動並且得到孩子的反饋。

只是知道是沒有用的,真正做出來才行。做到的前提是家長要懷著謙虛的心態,覺察自己的缺點。很多人之所以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歪,就是因為沒有覺察到犯下的錯誤,認為只要孩子沒有過激的反抗,這種教育方式就是對的,從來不會反省,不會從孩子犯的錯誤中覺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而聽課,看書,從網上找育兒資料其實就是不斷讓家長能夠覺知的過程。

言傳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所有的家長都不陌生,但是光知道是不夠的,需要家長能夠覺察到自己平時做得不對的地方,與言傳身教相違背的行為。

家長都知道不能打罵孩子,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講道理,但自己卻沒有按照教給孩子的道理去做。

當家長告訴孩子遇到別人要打招呼的時候,自己卻對同乘電梯的鄰居視而不見。告訴孩子要多看書少看手機,自己卻吃完飯之後抱著手機刷個不停。

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懂事,家長的所有行為他們都默默的看在眼中,父母說得再多不如默默的做給孩子看。

孩子對行為的模仿遠遠超過認知道理之後的執行。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教育是一種傳承,想要讓孩子優秀,父母首先就不能放任自己得過且過。

來自父母榜樣的力量對於孩子的所想所為有巨大的影響,榜樣未必都是好的行為,不良的行為一樣會被孩子有樣學樣地繼承。有的時候家長一方面和孩子說要遵守秩序,但是另一方面卻因為趕時間,帶著孩子闖紅燈。

這樣心口不一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相信父母所做的而不是所說的。

當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會不按照父母說的去做?是不是因為父母自己都無法按照自己說的去執行,孩子一旦學會了能夠忽視語言,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候,就不會按照家長說的去做了。

越小年紀的孩子越喜歡模仿,他們生來就對學習和模仿有著一種天賦,而首先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家長與人相處的方式,興趣愛好,甚至說話的語音語調都會成為模仿的內容。

這樣無疑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孩子是不懂什麼能模仿什麼不能模仿的,甚至是不良行為他們也會照單全收,然後用在平時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中去。

所以父母要有能夠及時覺察出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有的時候在人多的地方會比較容易做出良好行為,但在家裡就會比較放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現隨意散漫。

成年人已經習慣自己在人前約束,人後放鬆的多種模式切換,但是對孩子並不具備識別的能力,父母在任何時候的做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身的影響者,家長在做任何事說任何話之前都要想到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在抱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與其磨破嘴皮子去說千百遍,不如手把手教給孩子做一遍。與其說一萬遍不能扔玩具,不如握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們感受到什麼叫輕輕地放回去。

最美好的關係是孩子不斷長大,家長也在不斷成長,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一邊給孩子苛刻的要求,一邊卻對自己的成長毫無要求。

家長不能只看孩子的排名,也要看看自己和學霸父母的差距,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身教。

現在的家長都不吝嗇於為孩子打造最好的教育環境,給他們吃最健康的食物,昂貴的衣服和玩具。

父母的優秀未必指能夠賺多少錢,成就多大的事業,而是自己要有努力上進的心態,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要成長,又怎麼能讓孩子有進取之心。

與其逼迫孩子成長,不如自己先成長,保持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成家立業並不意味著停止自我探索和成長,為人父母之後更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刻準備好給孩子做好榜樣的自覺。

永遠保持好奇心,有所學有所得,不斷提升和豐富自己才是優質父母應該有的樣子。

父母與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理應各自成長為美好的樣子,父母對待生活和工作的積極努力會傳遞給孩子良好的信念,也是給他們最好的不言之教。

相關焦點

  • 經典的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四個字,字字千鈞,簡明扼要,直接了當地指出了教育的核心在「不言」二字上。「不言之教」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一個人,不在於他說了什麼,最關鍵的在於他做了什麼。
  • 給孩子講1000遍道理,不如陪孩子看一部動畫片
    無論是卡片還是繪本,都沒有動畫片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動畫片是一把雙刃劍,父母必須陪伴孩子一起觀看,不能把孩子一個人仍在電視劇前,長此以往,孩子就漸漸沉迷於電視,滿腦子都是動畫片,不喜歡閱讀了。父母即使是在陪伴孩子一起看動畫片,也要注意觀看時間。通常來說,2--3歲的孩子,每次看5分鐘左右比較合適。
  • 經典的「不言之教」讓全家受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符合道德的善行、德行和經典的「不言之教」,其影響和教育效益是言語的說教遠遠不能達到的。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實踐經歷最能說明這個道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他是如何實踐「不言之教」的:他忠心耿耿地待人,遠近聞名,所以很多老闆都爭相聘請他做領工、管家。老闆把一個爛攤子交給他,不到十天半月,他都能治理得順順噹噹,井井有條,讓大家心服口服。這些優秀品質,多半源於家庭環境,特別是我這個父親「不言之教」的影響!
  • 老子智慧-不言之教
    還不理解無為不要緊,我今天重點想介紹的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就是「不言」的教導。不用語言,也不用文字,自然而然給別人啟發,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做到「不言之教」,是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可能做到?先講幾個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故事。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上策的方法是這個
    很多父母大概都不可避免的犯了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下不斷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能夠聽話。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只能稱得上「下策」的方法,有的家長甚至直接跳過講道理的環節直接衝著孩子大發雷霆,這樣的教育辦法是最糟糕的辦法。
  • 不磨蹭不拖拉,會管理時間的孩子才能成學霸!道理講一萬遍不如這個視頻看一遍~
    但這種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是無從下手,比如,到底怎麼向孩子解釋「一寸光陰一寸金」呢?前段時間,手手君無意間帶著孩子看了一門微課,是一門關於時間管理的人文科學通識課,幫孩子培養時間觀念。很多時候,講了一萬遍的道理,不如幾個視頻鏡頭來得直觀,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時間,然後才能討論,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
  • 道理說了100遍,孩子依舊不聽勸!嘗試5種改變,比講道理更管用
    文 | 維尼媽媽沐瀅閱讀需5分鐘不少媽媽在育兒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無奈:掏心掏肺地給孩子講了好多道理,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是孩子根本無動於衷!既然講道理聽不進去!不如打一頓來得省事!但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道理說了100遍,或許適得其反。
  • 白巖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智慧的父母相信孩子
    "言傳身教"我們常常用這個詞語來當做教育孩子的標準。但是在"言傳身教"中,"身教"又是大於言傳的。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過馬路一定要看到綠燈才可以走,但是孩子未必聽得進去。而我們在和孩子一起過馬路的時候,看到紅燈,停下等待時,看到綠燈起身走之前先看看左右是否有車行駛。這樣的效果往往更好,孩子就會深刻的記住。而著名的主持人,白巖松老師,他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不言之教"。
  • 孩子做錯事,父母別再講道理了,「規則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通常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父母的管教大多是以講道理為主,可是雖然大人的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並不感冒。於是父母們會發現同樣的錯誤在孩子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道理說了千百遍,孩子卻一點都沒有過心。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
  • 「不講道理」的管教方式,你敢試試嗎?
    你不禁疑惑,為什麼我不打不罵,這樣尊重孩子,苦口婆心跟他講道理,他還是不明白,絲毫不改?難道我說的有什麼問題嗎?你講的道理或許是正確的,但是用講道理的方式管教孩子,既不科學也不明智,況且還沒有實質的效果。
  • 教育專家提醒:別和孩子講道理,這是最無效的,此外還有這2種!
    有些家長會照搬一些成功的教育方式,但是每個孩子各不相同,照搬肯定是不可取的。雖然不能照搬,但我們可以規避一些無效的教育方式。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是3種最無效的教育。而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最熱衷運用的。
  • 家長說了千百遍,孩子全當耳旁風,問題出在哪裡?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煩惱:同樣的話或道理,對孩子講了很多遍,可孩子只當耳旁風,以前犯過的錯誤照樣會犯,不好的行為「屢教不改」。催孩子去洗澡睡覺,催一遍不行,得催個十遍八遍;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媽媽一直在旁邊嘮叨,「就知道玩遊戲!成績退步了看我怎麼收拾你!」「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考好大學?」······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 成功的家庭教育,除了講道理,還可以這樣做!
    但是,單詞依舊不想記,口語依舊不開口,聽力一知半解也只聽一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細究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將道理講給了孩子,卻沒有給孩子一個可以練習、實踐的機會,沒有一個讓他感興趣、想開口的契機,沒有行動,體會必然不那麼深刻,沒有引導,道理自然就成為了嘮叨。
  • 當孩子不聽話時,苦口婆心講道理不如編故事
    你怎麼不聽話呢?」「你要我說幾遍呢!都說了不行,很危險,摔倒了,還是你自己難受!」「你再這樣我就回家了,你不聽話,就不要再外面玩!」……昨晚帶孩子在小區玩的時候,親眼目睹了一位媽媽從最開始的還算心平氣和,到後來的威脅、暴躁、抓狂…這位媽媽看起來是一位頗嚴格的媽媽,說話的口吻,從頭至尾都非常生硬和嚴厲。
  • 想讓孩子懂道理,千萬別和孩子講道理
    本想著就是一條告知的信息,沒想到大寶看了後,馬上就嚎啕大哭,然後衝著我聲嘶力竭地大吼,說我說話不算數。我聽到她的哭喊,本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吼回去,我說她:「你也太不講理了,我給你講道理,這是老師發的信息,不是我不帶你去,你要有氣發到老師身上。」
  • 道理說了100遍孩子還是不聽?這位父親的方法火了
    「天天就知道看電視,看電視」。「出門老是磨磨蹭蹭,磨磨蹭蹭。」那麼,父母的反覆強調,孩子聽到的就是:亂扔玩具,看電視,磨磨蹭蹭,只會讓孩子更傾向於攜帶著父母的負面能量,重複錯誤的行為。有時候,大人講了100遍的道理,說這個不能幹那個不能幹,但是就是沒有告訴孩子如何幹?哪個可以幹?真切體會到為何不可以幹?這樣幹有什麼後果?
  • 成語中的心理學 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現"不言之教"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沒用的三件事就是「發脾氣、說教、刻意感動」。作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虛偽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嘮叨嗎?作為父母,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樣說話行事,就會傳遞怎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通過言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國哲學家老子在表達其「無為」的思想時談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為何而仍然能夠有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聖人」提供了順其自然的正面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
  • 反覆講道理會養出「媽媽的聾子」:別做扭曲的父母,讓語言失效
    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造成「耳聾現象」?程度是深是淺?回頭是岸啊!(二)我們不要做一個「扭曲」的父母想要改變自己無效講道理的狀態,首先要意識到我們的講道理,為何是無效的。再說,餓一頓真壞不了。現在孩子大多營養過剩,「積食」的孩子更多。(三)無數次「講道理」,不如一次「行動」!講道理,不是不可以。有的事情確實需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提高認知,明事理。當孩子懂了以後,不需要我們反覆給他們講同樣的道理。
  • 反覆講道理會養出「媽媽的聾子」:別做扭曲的父母,讓語言失效
    語言是一種溝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而且經常是「無效」的一種溝通方式。「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扔衣服,把它們掛起來!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飯期間不要到處亂走,怎麼就不聽呢?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作業沒寫完,不允許看電視,你到底聽到沒?
  • 同樣是講道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聽,你家孩子就不聽?
    其中有一位老師講的一個觀點,令我印象頗深。大意是說,一個公司裡,當主管下達一個指令的時候,通常希望說一遍,員工就能記住。畢竟都是成年人了,都跟你說過了,怎麼會記不住呢?但是事實上呢,可能這個指令要被重複21遍,才能夠被徹底執行。成年人的世界裡,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件事,你跟孩子說過了,但孩子就是不往心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