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父母別再講道理了,「規則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2020-10-08 囧囧媽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通常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父母的管教大多是以講道理為主,可是雖然大人的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並不感冒。於是父母們會發現同樣的錯誤在孩子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道理說了千百遍,孩子卻一點都沒有過心。

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一名小男孩趁著家人不注意把一個玻璃瓶從陽臺扔了下去。覺得好玩的他還特意跑去廚房叫媽媽過來看。當時已經是傍晚,天色昏暗,但是男孩媽媽還是很清楚地看到了一地的玻璃碴子。

擔心這些玻璃碎片會傷害到路人,於是男童媽媽趕緊帶著孩子下樓打掃乾淨。但是走回去的路上,男童媽媽還是不放心。於是她帶著孩子去了警局。

「我家孩子從窗戶把瓶子扔出去了,我之前和他說過好幾遍不要亂扔東西到樓下,但是孩子不聽,請民警幫忙教育教育吧!」小男孩聽到媽媽這樣說後這才害怕了起來,一改一開始的嬉皮笑臉。

民警有所會意後對小男孩進行了批評教育,最後小男孩表示「我再也不亂扔東西了!在亂扔的話,媽媽可以懲罰不讓我看動畫片。」隨後在確認確實沒有人因此而受傷後,男童媽媽這才帶著孩子回了家。

這位寶媽的做法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點讚,「現在的熊孩子這麼多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教育好!視頻中寶媽的做法實在是太正確的,早點讓孩子知道規則,這才能夠避免孩子總惹禍。」「媽媽講道理不聽,就得讓孩子適當地受到懲罰,當孩子有規則感了以後,不用講道理也能乖乖的。」

顯然,再會講道理的父母遇到了頑皮的孩子後也有可能會碰壁,讓孩子少做錯事,光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建立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才更加能夠事半功倍。

一、總喜歡講道理的父母會遇到哪些教育窘境?

1. 孩子對父母的道理置之不理

父母自以為對孩子講述的大道理可以讓孩子「醍醐灌頂」,但是事實上,孩子常常會對父母的道理置之不理,置若罔聞。孩子們聽不懂也聽不進父母的道理,最後,父母的苦口婆心只能成為一場只屬於父母的自我感動。

2. 影響了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父母的大道理讓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密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大道理讓父母不能夠對孩子感同身受,慢慢凸顯的距離感讓孩子不自覺想要與父母疏遠。父母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態讓孩子覺得反感,進而滋生出了更多的逆反心理。

3. 導致孩子心理受到超限效應困擾

當父母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後,孩子便會受到超限效應的影響降低了對父母道理的接受度。父母的道理在孩子看來並沒有起到引導指正的效果,於是很大概率上會出現孩子默默忍耐,然後繼續再犯同樣的錯誤的情況。

喜歡講道理的父母身上普遍存在著對教育缺乏思考的情況,父母們懶得探討教育的真諦,自然無法得到孩子的積極配合。其實想要讓孩子行為有所改善,培養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會更加有意義。

二、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的規則感有哪些好處?

1. 讓孩子更加有自我約束意識

擁有規則感的孩子更容易做到自我約束,對於自身的言行改善有著一定的自主性。規則感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收斂行為,也讓孩子在無形中養成了樂於配合規則的習慣。這其中,孩子表現出了很積極的一面,把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改變。

2. 保護了親子關係中的親密度

規則感使得父母的管教更加接地氣,使得孩子更加願意正面回應。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不會因為直接的管教而變得疏遠,規則感讓孩子聽從引導的同時,少了許多對父母的反感。規則感讓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權威但是卻不至於疏離。

3. 有助於孩子適應社會生活

規則感讓孩子更加能夠主動地發現和遵循社會生活中的規則約束,孩子在規則感的幫助下更加能夠意識到行為邊界。顯然這樣的言行有矩的孩子在社會生活中會更加容易融入其中,不會失了分寸而造成他人困擾。

規則感讓孩子更少犯錯,父母的教育也更加省心。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規則感呢?顯然強勢地逼迫孩子改變的方式是不可取。

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

1. 保持規則設定的原則性

規則一旦被制定好就應該具備著其特有的原則性,不輕易更改才能夠讓孩子樂於配合。如果規則可以輕易被更改和忽視,那麼孩子便會對規則的約束性有所怠慢。左右動搖的規則讓以為自己可以「有機可乘」,這反而滋生了孩子身上的「試探心理」,不利於言行約束。

2. 制定適當的獎懲辦法

獎懲辦法的存在讓孩子對於規則的認知更加的印象深刻。獎勵強化了孩子身上的正面行為表達,而懲罰則讓孩子更加能夠引以為戒。規則感雖然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它對於孩子言行的影響卻是非常明顯的,獎懲辦法其實就是讓規則感落地了。

3. 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在規則感建立的過程中,父母以身作則的姿態會讓孩子更加願意有所配合。有了父母的行為示範,孩子的行為表達也就有了一定的參照性。當孩子明白任何人身上出現錯誤的言行後都要受到懲罰時,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會得到強化。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們要懂得找到孩子更樂於接受的引導方式,從規則感培養入手會更加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內心的秩序感和規則感便開始顯現,也就說這也是父母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管教孩子宜早不宜晚,當大道理無效時,父母有必要找到新的引導方式來應對。大家對於孩子內心的規則感建立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講道理可以嗎?"規則感"讓孩子與父母更親密
    父母的偉大原則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偉大的原則阻止了父母對孩子的更多的愛,逐漸增加的距離感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想要與父母保持距離。規則意識使父母的紀律更加紮根,並使孩子更願意積極地做出反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不會因直接管教而疏遠。雖然規則一直允許孩子遵循指導,但對父母的厭惡卻要少得多。規則意識允許父母在孩子面前擁有權威,但又不能疏遠他們。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喜歡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只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34;,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只會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是做3件事
    為了照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父母總是壓抑著心中的"怒火",克制著讓自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隨你講道理,不聽就是了。到最後,不僅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解決,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差,怒火持續積壓,等到爆發那天就晚了。
  • 孩子做錯事,父母講道理適得其反,通過3個案例,了解教育的本質
    孩子做錯事,剛開始父母會耐心地講道理,如果講了幾次孩子不聽,父母也會失去耐心,最後,只能無奈地下結論,「孩子不懂事」或者「打一頓就好了」。孔子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是人就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犯錯,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常經歷的事情。成人犯錯都在所難免,何況是沒有長大成人的孩子呢?
  • 孩子做錯事,父母講道理適得其反,通過3個案例,了解教育的本質
    孩子做錯事,剛開始父母會耐心地講道理,如果講了幾次孩子不聽,父母也會失去耐心,最後,只能無奈地下結論,「孩子不懂事」或者「打一頓就好了」。孔子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是人就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犯錯,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常經歷的事情。
  • 多少親子關係,死於太講道理
    一覺醒來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眼睛,嚇得哇哇大哭,嘴裡還不停的喊著再也不熬夜玩手機了。誰能想到,讓無數父母頭疼的問題,竟然如此輕鬆的就被解決了。有時候,道理說的再多,也不如讓孩子直接感受來的有用。媽媽教孩子做家務無可厚非,初心可能也是好的,但每當孩子不想做家務時,媽媽總在孩子耳邊說:&34;媽媽的話讓女孩十分的難受,她不理解,做家務更找老公有什麼關係?
  • 哪種教育方式更可取:打罵或講道理?事實證明,後者傷害更大!
    可近幾十年來,打罵孩子早已不被新手父母接受,他們認為打罵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只有無能的父母才會採用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打罵方式,目的不僅在管教孩子,更多的是宣洩自己情緒。羞恥心和自我修正機制是與生俱來,孩子做錯事本就有內疚感,也會為此感到沮喪,自我否定。
  • 孩子做錯事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知道這樣做,讓孩子未來更優秀
    &34;做錯事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讓孩子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錯誤,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聰明的父母都知道這樣做,讓孩子未來更優秀1、 給孩子開口的機會,了解事情的原委。孩子犯錯了,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埋怨孩子、批評孩子,而是先聽聽孩子怎麼說。
  • 親子教育與親子關係哪個更重要?
    你說的話遠沒有親子關係更重要很多父母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想要改善親子關係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係是兩回事,永遠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
  • 孩子做錯事總是不長記性,試試這三招,親子關係又進一步
    在家庭教育方法中,也有一些理論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用一些「懲罰」手段來減少錯誤事情的發生。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就取消他下午的遊戲時間作為懲罰,就是讓孩子記住,下次不可以這麼做。聽上去確實也是一個辦法。且不說做錯事的原因,但懲罰孩子這件事,很多家長就不能掌控好度,不懲罰不長記性,那懲罰呢,又怕產生負面影響,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遇到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們開始琢磨,怎麼讓孩子有記性,於是就開始講道理,可是我們千百次的告知、講道理都是無效的。 如果是面對三歲以前的孩子,那麼和他們講道理,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你說話的意思。
  • 孩子犯錯後別光顧著講道理,建議在這之前先處理好這種關係
    當孩子犯錯後,講道理是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講累了,忍不住開始罵。罵累了,忍不住開始打。打完了,好不容易結束這場戰爭。但沒過三天,孩子又犯錯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這樣。總有一部分父母堅持忍著不打不罵的原則,秉承著用「說教」的方式來說服孩子。但其實結果都一樣。
  • 3歲就該教育孩子了,低層次父母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已經掌握上策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動不動就發脾氣、一言不合就打孩子的父母使用的是下策,試著和孩子講道理、刻意感動和嘮嘮叨叨是中策,這些是許多家長用爛的方法。
  • 距離產生美麗,這話也適用於親子關係,別做孩子「親密的敵人」
    每天在一起的日子,好像我們的眼裡都是孩子的不足之處:房間雜亂、吃飯太慢、做事拖拉……而作為母親,好像不自覺地總在為孩子的那些不足而焦慮,所以免不了嘮叨甚至批評,孩子聽了厭煩,總忍不住頂嘴甚至哭鬧,於是親子關係常常緊張。
  • 父母越愛講道理,孩子越不聽?「魚缸法則」幫你打破親子溝通壁壘
    於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一些父母或是苦口婆心、或是崩潰的質問:「這麼簡單的道理你怎麼就是聽不懂?」其實,父母與孩子血緣關係再親密,終究也是兩個時代的人,生活背景畢竟是有區別的。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常用教育孩子的方式,對於這些家長來說,這種更溫和的方式不會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他們肯定容易接受一些,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 與孩子的一場睡眠,也可以培養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陪孩子入睡、哄孩子睡覺一直都是媽媽做的事,近日鄧超發微博說「想逃離這個家」,原因是約不到孩子一起睡覺。曾幾何時,父母想和孩子一起睡覺也成為一個奢侈的事情。其實,多少父母為了與孩子有親密關係而費盡腦汁,但如果在孩子入睡上肯下功夫,其實就可以和孩子有一段美好的親子關係。陪孩子睡覺也是一種親子活動,它能給予父母更多的良性心理,也能給予孩子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自信感。01 與孩子一起入睡,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親密關係親密,需要肢體接觸,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時間牢固。
  • 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停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教育孩子,用的技巧更有效
    」真正聰明的父母在教育低齡兒童的時候,並不會選擇用講道理來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和他講道理,他未必能夠聽得懂,而且他們並不能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他們只是想以此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的話根本對孩子們來說就是「胡言亂語」。
  • 心理分析師:警惕養娃誤區,親子關係太過親密,會讓孩子沒出息
    你覺得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嗎?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能讓效果最大化?實際上親子關係並非越親密越好……編輯:西西審校:貝貝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的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總是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受累,總是替孩子默默地做許多的事情。但是,父母有時也會忽略一點,孩子也是一個有思想、有需求以及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 「才能養成」親子閱讀--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或者父母給孩子講故事等,這個過程對於孩子們而言很重要,能夠收穫的好處有很多。閱讀不但可以增加閱讀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全方位的激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起著啟蒙的作用。5、親子閱讀可以促進思想乃至心靈上的交流,產生共鳴,從小培養,到長大後,孩子會更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思想,更願意交流。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總喜歡講大道理,面對孩子出錯應該這樣做
    年齡小的孩子聽不懂這些道理,自然沒辦法明白父母的用心。而年齡大的孩子卻有時候又很容易情緒化,過於嘮叨會讓孩子覺得很厭煩。這樣的情況讓父母們更加頭疼了,不能對孩子發火,可講道理又行不通,那麼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怎樣做才是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