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通常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父母的管教大多是以講道理為主,可是雖然大人的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並不感冒。於是父母們會發現同樣的錯誤在孩子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道理說了千百遍,孩子卻一點都沒有過心。
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一名小男孩趁著家人不注意把一個玻璃瓶從陽臺扔了下去。覺得好玩的他還特意跑去廚房叫媽媽過來看。當時已經是傍晚,天色昏暗,但是男孩媽媽還是很清楚地看到了一地的玻璃碴子。
擔心這些玻璃碎片會傷害到路人,於是男童媽媽趕緊帶著孩子下樓打掃乾淨。但是走回去的路上,男童媽媽還是不放心。於是她帶著孩子去了警局。
「我家孩子從窗戶把瓶子扔出去了,我之前和他說過好幾遍不要亂扔東西到樓下,但是孩子不聽,請民警幫忙教育教育吧!」小男孩聽到媽媽這樣說後這才害怕了起來,一改一開始的嬉皮笑臉。
民警有所會意後對小男孩進行了批評教育,最後小男孩表示「我再也不亂扔東西了!在亂扔的話,媽媽可以懲罰不讓我看動畫片。」隨後在確認確實沒有人因此而受傷後,男童媽媽這才帶著孩子回了家。
這位寶媽的做法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點讚,「現在的熊孩子這麼多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教育好!視頻中寶媽的做法實在是太正確的,早點讓孩子知道規則,這才能夠避免孩子總惹禍。」「媽媽講道理不聽,就得讓孩子適當地受到懲罰,當孩子有規則感了以後,不用講道理也能乖乖的。」
顯然,再會講道理的父母遇到了頑皮的孩子後也有可能會碰壁,讓孩子少做錯事,光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建立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才更加能夠事半功倍。
1. 孩子對父母的道理置之不理
父母自以為對孩子講述的大道理可以讓孩子「醍醐灌頂」,但是事實上,孩子常常會對父母的道理置之不理,置若罔聞。孩子們聽不懂也聽不進父母的道理,最後,父母的苦口婆心只能成為一場只屬於父母的自我感動。
2. 影響了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父母的大道理讓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密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大道理讓父母不能夠對孩子感同身受,慢慢凸顯的距離感讓孩子不自覺想要與父母疏遠。父母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態讓孩子覺得反感,進而滋生出了更多的逆反心理。
3. 導致孩子心理受到超限效應困擾
當父母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後,孩子便會受到超限效應的影響降低了對父母道理的接受度。父母的道理在孩子看來並沒有起到引導指正的效果,於是很大概率上會出現孩子默默忍耐,然後繼續再犯同樣的錯誤的情況。
喜歡講道理的父母身上普遍存在著對教育缺乏思考的情況,父母們懶得探討教育的真諦,自然無法得到孩子的積極配合。其實想要讓孩子行為有所改善,培養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會更加有意義。
1. 讓孩子更加有自我約束意識
擁有規則感的孩子更容易做到自我約束,對於自身的言行改善有著一定的自主性。規則感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收斂行為,也讓孩子在無形中養成了樂於配合規則的習慣。這其中,孩子表現出了很積極的一面,把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改變。
2. 保護了親子關係中的親密度
規則感使得父母的管教更加接地氣,使得孩子更加願意正面回應。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不會因為直接的管教而變得疏遠,規則感讓孩子聽從引導的同時,少了許多對父母的反感。規則感讓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權威但是卻不至於疏離。
3. 有助於孩子適應社會生活
規則感讓孩子更加能夠主動地發現和遵循社會生活中的規則約束,孩子在規則感的幫助下更加能夠意識到行為邊界。顯然這樣的言行有矩的孩子在社會生活中會更加容易融入其中,不會失了分寸而造成他人困擾。
規則感讓孩子更少犯錯,父母的教育也更加省心。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規則感呢?顯然強勢地逼迫孩子改變的方式是不可取。
1. 保持規則設定的原則性
規則一旦被制定好就應該具備著其特有的原則性,不輕易更改才能夠讓孩子樂於配合。如果規則可以輕易被更改和忽視,那麼孩子便會對規則的約束性有所怠慢。左右動搖的規則讓以為自己可以「有機可乘」,這反而滋生了孩子身上的「試探心理」,不利於言行約束。
2. 制定適當的獎懲辦法
獎懲辦法的存在讓孩子對於規則的認知更加的印象深刻。獎勵強化了孩子身上的正面行為表達,而懲罰則讓孩子更加能夠引以為戒。規則感雖然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它對於孩子言行的影響卻是非常明顯的,獎懲辦法其實就是讓規則感落地了。
3. 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在規則感建立的過程中,父母以身作則的姿態會讓孩子更加願意有所配合。有了父母的行為示範,孩子的行為表達也就有了一定的參照性。當孩子明白任何人身上出現錯誤的言行後都要受到懲罰時,孩子內心的規則感會得到強化。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們要懂得找到孩子更樂於接受的引導方式,從規則感培養入手會更加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內心的秩序感和規則感便開始顯現,也就說這也是父母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管教孩子宜早不宜晚,當大道理無效時,父母有必要找到新的引導方式來應對。大家對於孩子內心的規則感建立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