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麗,這話也適用於親子關係,別做孩子「親密的敵人」

2020-08-17 慢羊說育兒

文/慢羊

趁著暑假,將女兒送到她爺爺奶奶家小住一陣。

出發前,看著小女孩一副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放飛」自我的樣子,說實在的,當媽的心裡還多少有點不是滋味。那個你每天悉心照料的孩子,正在為終於能和爸媽分開一陣子而興奮不已,做父母的難免有些酸楚。此外,還有許多不放心吧,沒有我們的監督管教,她能不能注意安全,會不會嚴格要求自己,可不可以照顧好自己……

小女孩可顧不上爸媽怎麼想,她正一心憧憬著沒有爸媽時刻盯著以及嘮叨個沒完的日子,她想的是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過上幾天,心裡提前已經樂開花了。

那一刻我忽然發現,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不在一起的日子,我們和孩子忽然看清了彼此的好

孩子揮手說再見的時候,明明還在各種操心。但是下一刻,我忽然感覺到了久違的輕鬆,不禁長籲一口氣。

一日三餐不用再去迎合孩子的喜好,我們只用管自己愛吃什麼;

夜裡不用強迫自己數次起床給孩子蓋被子,終於可以輕鬆地睡上個整覺;

難得的二人時光裡,我跟孩兒爸又可以像從前那樣,手牽手悠閒地逛公園,熬夜看喜歡的電影,或是乾脆沒完沒了地閒聊天……

原來,和孩子偶爾地分開一段時間,其實很好,不僅是孩子需要放飛,家長也需要喘口氣。

而更讓我們欣慰的是,「前方」還在傳來各種「好消息」:

功課方面,小女孩似乎很自律,作業都在有序地完成,網課也都自覺地按時上了;

生活方面,爺爺奶奶反饋說,小女孩真是長大了,生活習慣很好,每天自己起床,疊被洗漱,並不太需要他們操心。此外,小姑娘還時不時地幫著他們做些簡單的家務。

女兒的這些「好」其實是一直都有的,只是我們從前不大看得到罷了。

每天在一起的日子,好像我們的眼裡都是孩子的不足之處:房間雜亂、吃飯太慢、做事拖拉……

而作為母親,好像不自覺地總在為孩子的那些不足而焦慮,所以免不了嘮叨甚至批評,孩子聽了厭煩,總忍不住頂嘴甚至哭鬧,於是親子關係常常緊張。

短暫的分開,忽然讓我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了很多,她是個獨立性和自律能力都不錯的孩子,也是個體貼長輩、溫暖貼心的孩子。

忽然之間,我有些釋然,或許以後我不必對她約束過多了,我該更多給予孩子的是尊重和信任,我該給孩子創造的是一片更更加自由的成長空間。

讓我很驚喜的是,離家的孩子也並不是全然將爸媽拋在了腦後。「自由」了沒幾天,女兒開始越發頻繁地通過電話或視頻跟我們聯繫,甚至大大方方地說想我們了。

天天在一起的時候,在女兒的眼裡,我們是「煩人的爸媽」。她討厭我們對她管頭管腳,反感我們常常念叨。但分開了幾日,她開始想念可以每天和她一起讀書、樂於分享的媽媽,她想念陪她一起下棋遊戲、運動鍛鍊的爸爸,她想念和我們一起抱著零食看電影的生活,更想念有任何問題或想法都可以跟我們敞開了交流的日子……而這些,從前在她看來都是理所當然存在的。

而現在,女兒也有了新發現:原來爸媽並不是那麼糟糕。

距離讓我們看到了彼此的好。這會兒再想起從前的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忽然有些陌生了。

短暫的分離其實真的很好,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有獨處的機會,獨處有利於我們重新調整狀態、恢復元氣,同時可以很好地審視和反思自己,從而調整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狀態。距離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彼此,而在想念的情緒中,我們會更加清楚對方對自己的重要(對孩子尤為如此)。總之,距離可以讓我們發現和迎來更好的對方和自己。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家長管孩子要保持「距離」別越界

我在想,對於親子關係而言,保留距離未必一定是要時常分開,即便我們每天都在一起,但如果尊重對方的時間和空間,彼此都留有邊界,這何嘗不是一種「距離感」?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潛意識裡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可以隨時隨地幹涉孩子的任何事,覺得我們可以支配他們的時間、空間乃至思想。

但孩子從有意識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和欲望,有自己的「想要」和「不想要」,他們並不想被父母事事支配。最重要的是,他們未必能成為父母期望的那個孩子。

於是,我們和子女往往成為了「最親密的敵人」。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的這段話值得所有的家長反思——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屬於我們。

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允許孩子擁有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支持他正當的興趣愛好,理解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他們會有隻想玩不想學習的時候,會有起床、吃飯叫不動的時候,會有學業不盡如意的時候,會有頂嘴狡辯甚至和我們對著幹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分一秒看不到孩子在努力,或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我們的指令做事就指責批評甚至訓斥懲罰。

他們會有隻想自己待著不想和我們對話的時候,他們會有跟朋友更親密的時候,他們會有要保留想法的時候,他們甚至會有「瞧不上」我們的時候……而我們不能將孩子拴在腰帶上,我們也不能抱怨「孩子沒良心、白養了」之類的。

如果我們不步步緊逼孩子,如果我們尊重他們的個性和想法,如果我們不隨意越界,孩子自然也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排斥和逆反心理,也不會總想盡一切辦法要將我們拒之門外。

總之,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做這做那,反之,他們也不該強迫父母為他們做這做那。我們要保留自己的空間,不能將一切都奉獻給孩子,那只會讓我們累得夠嗆,同時又壓得孩子喘不上起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願。

成為父母和孩子也是一種緣分,所以,我們彼此都該好好珍惜。

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01 什麼是親子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親密關係指的是兩性之間,男女之間的一種親密關係,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也叫關係心理學。,親子親密關係的建立途徑主要來源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即孩子的養育者父母,當然也有父母工作太忙、將孩子養育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如孩子的姥姥、奶奶等。
  • 親密關係:心理學「刺蝟法則」,讓距離產生美
    當與愛人/伴侶相處時,需要把握適當的距離,就像互相取暖的刺蝟那樣,既互相關心,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01 懂得在親密關係中要有距離感這一點很重要有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在恆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親密關係中,懂得距離感這一點很重要。與愛人相處,要給對方留有足夠的空間,彼此間有一個適當的距離,當然這個「適當的距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我們心緒的變化而變化。
  • 【巾幗心理課堂】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如果只是單純的獨來獨往不是問題,但是因為人際交往障礙,而不得不獨來獨往,孤獨無助,心理困惑不能逾越,這就是心理學中所稱的「環境不適應性心理問題」,嚴重者會產生心理衝突!就像這種情形:「我也想同大家和睦相處,很快融入群體,親近沒有距離及隔閡……可是,就是不能做到」。與人交往中,尤其是兩性朋友間很難深入,最終導致分手。就像當下有些父母同我討論,孩子40來歲了,還不戀愛,會不會有毛病?
  • 《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每一段親密親子關係,都是用心經營得來的
    作者從四大板塊來分享本書內容:一、親子關係建構:閱讀這個部分能夠讓大家了解如何樹立正確的家長信念,以及對於親子關係解讀,有新的理解。 三、親子關係親密的技巧:這個部分從EQ型家長、普遍適用、特殊家庭,方面分別介紹針對性的技巧
  • 心理分析師:警惕養娃誤區,親子關係太過親密,會讓孩子沒出息
    你覺得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嗎?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能讓效果最大化?實際上親子關係並非越親密越好……編輯:西西審校:貝貝豆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的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總是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受累,總是替孩子默默地做許多的事情。但是,父母有時也會忽略一點,孩子也是一個有思想、有需求以及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 孩子跟自己不親,媽媽很傷心,3個方法讓你們的關係更親密!
    孩子跟自己不親?媽媽很傷心?3個方法讓你們的關係更親密!引言:和諧的親子關係建立,對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塑造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有產生極大的良性影響。事實上,孩子跟父母不親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尤其是一些年輕父母,生完孩子就將其送給老人們帶,自己要麼工作要麼逍遙自在,這是導致親子關係疏遠的最主要原因。長期聚少離多的方式,讓孩子們跟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他們還會排斥跟自己的父母相處。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們又該如何拉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呢?
  • 為什麼孩子會討厭父母?親子關係太差的家庭,大多是這點沒做好
    而且朋友還說:「我家孩子已經不是一次因為這種事吵架了,很多時候我都是為了她好,可是她總是不領情」沒錯,多少父母一句為了你好,親子之間逐漸失去邊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甚至想要安排孩子的一舉一動,可最後反而是這種親密而破壞了原本和諧的關係。
  • 孩子做錯事,父母別再講道理了,「規則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通常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父母的管教大多是以講道理為主,可是雖然大人的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並不感冒。於是父母們會發現同樣的錯誤在孩子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道理說了千百遍,孩子卻一點都沒有過心。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
  • 親密有度,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脆弱。到底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不僅僅是夫妻之間需要建立親密關係,父母與孩子同樣需要建立親密關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關係。
  • 別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產生距離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費盡心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來走,並且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行加到他們身上,認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需要尊重,打著為孩子好的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 家長搞好親子關係,孩子的人生更完美,別讓壞脾氣阻礙孩子成長
    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家長的失職,父母與孩子地域距離的疏遠,造成心靈上的疏遠,溝通的不順暢,讓彼此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親子關係疏離,所以孩子聽不進去她們父母的話,故意和父母對著幹,這不僅是孩子在表達對父母對自己疏於照顧和關心的強烈不滿,也是在給父母發出求助信號,希望父母能有所改變。
  • 送給孩子一生最大的禮物:親密的夫妻關係
    家庭中第一關係是親密的夫妻關係,然後才是親子關係。夫妻親密關係不僅影響家庭幸福指數,還深深的影響了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健康人格的形成。值得倡導的一家三口的關係是:夫妻相對更加親密,父母雙方都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要比夫妻間的距離稍遠,而且雙方與孩子的距離是相等的。
  • 錯位的「中國式家庭」,讓親子關係凌駕於親密關係
    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只是表層,究其根本,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交織在一個空間時,每個人的序位發生變化,由此帶來的不適感。原本只需要處理親密關係的媽媽,迎回孩子,丈夫忽然不重要了。《中國日報》做過一份調查,「您認為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哪個更重要」?超過7成的人認為,親子關係更重要。上海也做過一項調查,「父親和丈夫,你更看重哪個角色?母親和妻子,你更看重哪個角色?」
  • 成年人的假性親密關係,病根在童年,親子之間的「微妙交易」影響...
    成年人的假性親密關係,病根在童年,親子之間的「微妙交易」影響孩子的一生童年時期的生存機制和創傷最終決定了我們以後如何處理每一種關係。
  • 親子關係比教育更重要?心理學: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能「太好」
    文|明美媽咪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轉發和分享經常聽到有人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會認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教育本身更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適當的狀態呢?那些和孩子相互依賴、相互束縛的關係真的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嗎?
  • 網絡授課下,家長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居家學習,有的孩子學習變得更好,和父母關係也更親密;而有的卻是矛盾連發,孩子學習下降,家長痛苦,甚是引發悲劇。3月3日,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太近容易恩怨是非,太遠容易變淡疏遠關係。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人和人相處,一定要把握度,關係再好,也不要走得太近,距離產生美。這個距離,不遠,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所以「距離產生美」關鍵不在距離,而是適度。
  • 「才能養成」親子閱讀--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那麼,親子閱讀的好處有哪些呢? 1、親子閱讀可以有效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鍛鍊他們的口才和表述能力,拓寬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的情操,讓讀書成為孩子的愛好和習慣。3、親子閱讀可以讓小朋友更喜歡與父母交流,體會到他們對自己的親情和愛,感受到母愛和父愛的偉大,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4、親子閱讀可以通過很多方面開發孩子的腦力。
  • 多和孩子說說他小時候的事,有助於恢復和諧的親子關係
    文/慢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好似在不經意間就會傷害到親子間的關係。孩子做錯了事,我們可能忍不住發火;孩子沒考好,我們可能克制不了失望之情;孩子做事慢了些,我們會不耐煩地催促……而孩子會受傷會生氣甚至會憤怒……於是,一個再平常普通不過的家庭裡也會硝煙四起,明明最親密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會劍拔弩張。
  • 親子關係量表,測出你和孩子的親密程度
    深圳市知音心理諮詢中心專注心理健康;青少年成長教育;職業規劃;情緒管理;家庭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強迫症、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