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費盡心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來走,並且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行加到他們身上,認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需要尊重,打著為孩子好的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投射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小林出生在醫學世家,祖上及父母幾代行醫,他從小就被灌輸將來要當醫生的思想。
家人認為,醫生這個職業穩定、薪水高,再加上家裡的影響力,當醫生是小林最好的選擇。
然而,小林卻不這麼認為,他喜歡當老師,並且非常渴望去偏遠地區支教,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報了師範學校,為此還和家裡鬧翻了。
後來師範畢業之後,他如願去了山區,和單純的孩子們相處,他每天都覺得很開心和有成就感,但是父母卻始終認為他在山區生活的不好,天天吃苦,遲早會後悔沒有學醫。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家長自己以為不好的事情,並不代表孩子也覺得不好。
孩子雖然依附於父母成長,但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意願,不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是尊重孩子呢?
一、溝通很重要
任何時候,溝通都很重要,不管是成年人之間,還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父母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可以及時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從而採取相對應的措施進行教育,在增加親子關係的同時也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長們不要認為孩子還小,有事情不用和他們溝通商量,自己做決定讓孩子執行就行。在家長投射效應的影響下而對孩子採用的教育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孩子,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多溝通,是最起碼的尊重。
二、不強迫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非要強迫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喜歡強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即便那些根本就不是孩子的興趣,甚至對父母報的科目很厭惡。
也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即使孩子已經明確表示不想去,想自己獨處一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來逼迫孩子,只不過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尊重孩子就不要逼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
三、和孩子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他們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師,同時也應該是孩子的朋友,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是家長對孩子尊重的一種表現。
他們之間可以像老友一樣交談,當孩子感到迷茫時,家長及時給出意見和指導,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也能像朋友一樣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是親子之間最好的狀態。
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包括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過自己的生活,是一個人的追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害關係,但是不可以一聲不響的代替他們做決定,尊重孩子,是教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