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產生距離感

2020-08-27 兩口育兒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費盡心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來走,並且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行加到他們身上,認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需要尊重,打著為孩子好的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投射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小林出生在醫學世家,祖上及父母幾代行醫,他從小就被灌輸將來要當醫生的思想。

家人認為,醫生這個職業穩定、薪水高,再加上家裡的影響力,當醫生是小林最好的選擇。

然而,小林卻不這麼認為,他喜歡當老師,並且非常渴望去偏遠地區支教,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報了師範學校,為此還和家裡鬧翻了。

後來師範畢業之後,他如願去了山區,和單純的孩子們相處,他每天都覺得很開心和有成就感,但是父母卻始終認為他在山區生活的不好,天天吃苦,遲早會後悔沒有學醫。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家長自己以為不好的事情,並不代表孩子也覺得不好。

孩子雖然依附於父母成長,但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意願,不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是尊重孩子呢?

一、溝通很重要

任何時候,溝通都很重要,不管是成年人之間,還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父母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可以及時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從而採取相對應的措施進行教育,在增加親子關係的同時也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長們不要認為孩子還小,有事情不用和他們溝通商量,自己做決定讓孩子執行就行。在家長投射效應的影響下而對孩子採用的教育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孩子,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多溝通,是最起碼的尊重。


二、不強迫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非要強迫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喜歡強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即便那些根本就不是孩子的興趣,甚至對父母報的科目很厭惡。

也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即使孩子已經明確表示不想去,想自己獨處一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來逼迫孩子,只不過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尊重孩子就不要逼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


三、和孩子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他們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師,同時也應該是孩子的朋友,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是家長對孩子尊重的一種表現。

他們之間可以像老友一樣交談,當孩子感到迷茫時,家長及時給出意見和指導,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也能像朋友一樣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是親子之間最好的狀態。

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包括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過自己的生活,是一個人的追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害關係,但是不可以一聲不響的代替他們做決定,尊重孩子,是教育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投射效應:為什麼你會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有將自身的特點歸因到別人身上的傾向。在對別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中,會以為他們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點,把自己的情感、特點都強加在別人身上。而其餘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同意這麼做。可見這80名學生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其實每個人在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投射現象的存在。就像工作室的小夥伴經常會相互開玩笑,說「你最近又吃胖啦」、「你的頭髮有點少啊」,我們通常都會用一句「請注意你的投射」來「抵擋」別人的攻擊。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需小心「投射效應」,掩蓋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投射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擁有這種心理現象的人們通常對自我認知的感覺非常良好,不僅自己非常肯定自身的想法,而且會認為別人也會認可自己的想法。
  • 家長根本沒意識到,「投射效應」在漸漸影響孩子,晚了就難改了
    但是小美心裏面卻不想成為一名老師,雖然她看起來比較安靜,但是小美有很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從小被媽媽的「投射」所影響,只能在報志願的時候,聽從媽媽的意見。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就是「指鹿為馬」和「強加於人」。當某人把他認為的理念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就是「投射效應」。
  • 「投射效應」正在傷害孩子,可許多家長都掉入「坑」中,卻不自知
    」「投射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和意見強行加在你的身上。家長將自己的觀念強制性的壓在孩子的身上,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投射效應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2、對父母產生厭惡家長在不了解孩子想法的情況下,就將自己所想的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一舉動只會引起孩子的厭惡,他們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只會非常的排斥。
  • 心知識 |「矛盾」大多產生於無形的「誤解」-心理投射效應
    個人將自己內在的價值觀、態度、願望、愛好、情緒、性格特點等特徵,不自覺地反應於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心理現象。內心裡還有一點小私心,就是給孩子報這麼多的學習班後孩子就沒有時間玩手機了······直到孩子因為沒有時間出去玩耍而產生了厭學症狀,老公也因為孩子上學問題意見不統一而爭吵不斷······她不理解自己辛苦付出了這麼多怎麼家裡人全都反對呢?內心很是委曲。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但是此時孩子會反問一句:「難道不是那樣嗎?就是這樣的吧。」孩子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符合大眾的判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的處事方法,需要改變。為什麼有的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2、潛意識所致其實孩子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童言無忌」,由於潛意識的思想,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別人,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家長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時候,單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並因此進行自以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會取得進展,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那麼,投射效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點歸結到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施加給別人,引發的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也就是說,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理解並接受。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親子關係中,父母強行替孩子做決定的行為,也是投射的一種,是父母把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強加給孩子。在愛情關係中,投射效應也處處存在。家庭治療大師、國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講過一個菠菜的案例。你只是將潛意識中認為 「不好」的特質投射到他們身上,就會在內心感覺「是他們不好,而不是我」。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你批評孩子這次考試怎麼只得了一個 C,孩子說小明才得了D。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投射效應)
    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十分開心。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其實父母已經踏入「投射效應」陷阱了:為什麼孩子的理想,就必須要和父母一樣呢?這只不過父母踏入「投射效應」陷阱。「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以己度人,認為自己身上有某些特徵,別人也一定有類似的特徵,然後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志等,投射在別人身上。
  • 孩子愛挑別人毛病被「孤立」?「投射效應」教其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父母的習慣性的要求下,我們會發現孩子會與我們有相同的表現,有時還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社交關係,甚至被孤立。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記"投射效應"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投射效應"?父母該如何認識到"投射效益"的重要性?一、"投射效應"是什麼?
  • 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產生了距離感,只因媽媽的自身原因
    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跟家長說話,尤其是媽媽。有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也就是嘮叨多了,孩子不愛聽了。但我自己會覺得,和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大多數媽媽會選擇在家做全職太太,但也有一部分媽媽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和關懷,如果媽媽長時間不與孩子接觸,那麼孩子從心底裡就會與媽媽產生距離感,認為媽媽也是可有可無,時間一長,關係自然會江河日下。所以,媽媽在忙工作之餘,千萬不要忽視孩子,適當和孩子出去旅遊,做遊戲,有助於增進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研究發現,大約有68%的手機用戶出現幽靈震動綜合症,其中87%的人每周都會感到幻響,13%的人每天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會產生很嚴重的哲學問題。
  • 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也就是說,任何關係都應該有一個"度",在親子關係上也同樣如此。家長們過於親密的掌控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親密有間才是最適宜的。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認為和孩子之間不需要有任何距離,否則,會帶來不少消極影響。
  • 生活中的心理學(11)——投射效應
    真的投射出毛主席的霸氣和不凡的個性。下面我們來點專業範兒的解釋:從經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投射是這樣的,潛意識中,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被社會認可的慾念加到他人身上,也叫否認投射。結果是,大家公認的不好品質特別突出的那些大學生,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這樣的品質,他們反而傾向於把這些令人討厭的品質加到別人的頭上,而且比別人更為明顯。
  •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控制欲太強,謹防投射效應對孩子造成傷害
    文丨熊娃控(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控制欲強的父母,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強加給孩子,硬生生的改變了孩子的思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4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親的意思,他只覺得父親是在趕他走,心裡非常的不爽,於是就癱坐在地上,說什麼都不肯走,還一生氣把手中的玩具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以表示自己的不滿。朋友看到後,火冒三丈,不由分說地拖著孩子就進了房間,「我告訴你,家裡來了客人你就是不準呆在客廳,沒有那麼多的理由。」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
  • 距離產生美麗,這話也適用於親子關係,別做孩子「親密的敵人」
    距離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彼此,而在想念的情緒中,我們會更加清楚對方對自己的重要(對孩子尤為如此)。總之,距離可以讓我們發現和迎來更好的對方和自己。我在想,對於親子關係而言,保留距離未必一定是要時常分開,即便我們每天都在一起,但如果尊重對方的時間和空間,彼此都留有邊界,這何嘗不是一種「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