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為什麼你會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

2020-12-11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在介紹今天的投射效應之前,我先來講個關於蘇軾的小故事。

蘇軾跟佛印是一對好朋友,經常都會相互拜訪。有天,蘇軾去拜訪佛印,對佛印開了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則微笑回應說:「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蘇軾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後跟自己的妹妹說了這件事。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觀』,你看別人是什麼,自己就是什麼。」聽到這裡,蘇軾才明白為什麼佛印會說,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投射。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有將自身的特點歸因到別人身上的傾向。在對別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中,會以為他們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點,把自己的情感、特點都強加在別人身上。

比方說:

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認為其他人也在算計他;愛吃某種食物的人,會認為全部人都喜歡吃;...

心理學家羅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詢問來參加實驗的80名大學生,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

結果顯示,有48名大學生同意背著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並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樂意這麼做。而其餘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同意這麼做。可見這80名學生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投射現象的存在。就像工作室的小夥伴經常會相互開玩笑,說「你最近又吃胖啦」、「你的頭髮有點少啊」,我們通常都會用一句「請注意你的投射」來「抵擋」別人的攻擊。

投射效應可以分為三類表現:

相同投射這種投射最常出現在跟陌生人的交往中,因為彼此不了解,所以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出判斷。例如,自己餓了,會想著客人也肯定餓了;過馬路不遵守規則,會想著別人也會這樣過等等。這都是沒有將自己和別人之間區分開來,覺得自己的感受就跟別人的感受。

願望投射這種投射就是會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別人身上。例如,父母動用一切關係將孩子送入名校,認為孩子一定會很感激自己。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或許以孩子的能力去讀名校,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情感投射這種投射具體體現在,越是喜歡的人越覺得對方優點多,越是討厭的人越覺得對方有很多缺點。就像現在的「追星女孩」,在她們眼裡,自己的偶像就是完美的,就算做錯了事,肯定也是無心之過。但如果有人詆毀她們的偶像,她們就會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回擊,甚至有可能將別人說到一文不值。

這其實是在人際交往中,失去了客觀性的認知,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對對方進行美化或醜化。

總的來說,人們更傾向於把自己作為標準,來評判別人是個怎麼樣的人,而不是按照實際的真實情況來進行判斷。所以,當對方的性格特徵跟自己很相似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做出正確的推斷。

投射是一種認知心理的偏差,過度理想化地認為別人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樣,沒有真正地看見別人,這也是很多人邊界不清的其中一個原因。

應對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質和澄清。去和你投射的人去澄清,區分你的投射和他自己本身,讓他回歸原本的面貌,你也看清楚自己的投射。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投射情況?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投射效應」:你第一眼討厭的人,以後也不會喜歡
    在這一次的接觸中,你內心可能就拒絕了對方,不會再給對方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指的是:「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他人身上。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情感、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是推己及人。」
  • 你會毫無緣由的討厭一個人嗎?這又是為什麼呢?
    你完全不知道這種內心中的牴觸心理何而來,不過在心理學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到底是什麼在左右你的思想,在作祟呢?刻板印象的形成,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或是你不想和每個人都進行深入的交往,只能與其中的部分成員交往,因此以偏概全而得出這種主觀判斷,常常會導致偏見的產生。
  • 你為什麼會討厭或欣賞一個人?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有時候會跟一個人合不來,甚至討厭他,但有的時候,會很欣賞一個人,很喜歡跟他來往;當問到為什麼會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可能都是他身上有什麼糟糕的特質,特別讓自己忍受不了;而欣賞一個人,則是覺得這個人很對我們的胃口,他身上有自己欣賞的特質。
  • 心理學:為什麼你會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某些人,今天想和大家探討這個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心理學:taoyan3、來自內心的投射,與價值觀相悖第三個我們討厭一個人,還有可能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討厭某個人,其實也是自我內心價值觀的折射。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很討厭某些人沒有教養,其實是因為我們內心覺得他們是缺乏基本的素養,所以會很自然的去討厭一個人,因為這可能與我們多年所受教育相悖,導致我們內心並沒有完全接受,只好通過厭惡的情緒得到釋放。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投射效應心理學案例分析舉例一: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緣總是不太好,是因為你不懂「投射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緣總是不太好,是因為你不懂「投射效應」01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大學中隨機抽取了80名大學生,並給他們發放了這樣一張試卷,試卷上面有兩道題目:一、你願意在學校內背著一塊大牌子走動嗎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投射效應
    比如,我們在去面試的時候,第一次去見某個重要的人物的時候,肯定會讓自己衣著得體,因為對於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的影響力是更大的。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馬威」這都是利用了首因效應來建立自己在他人面前威嚴的形象。
  • 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討厭他丨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而承認自己「不好」這種想法很痛苦,為了自我防禦,便會把這種「不好」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你就會無緣無故的討厭某個人了。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但為什麼漁夫卻覺得國王會來偷,從而寧願通過自虐的方式,來假裝自己身無分文呢?這就是漁夫以己度人,將自己的認知強行扣到了國王的頭上。這是 《天方夜譚》中哈裡發國王的故事。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
  • 生活中,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討厭一個人
    我為什麼會如此強烈的表現?我討厭一個人,看似是對方的問題,可根源會不會出在我身上呢?作為一名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的擁有者,我想分析一下的自己的心態,也是了解自己讓自己獲得解脫的一個途徑。過於敏感?我承認我很敏感,眼裡容不得沙子。
  • 投射效應的最佳應用方式:「你什麼都不用改,我來適應就好」
    他慢慢地以為自己是一隻可以吃草,會發出「咩咩」叫聲的羊。這就是自然界的同化,也是人類的相互影響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想出去玩,卻被媽媽拒絕了。他很生氣,跑出對著大山大喊「:我討厭你!我討厭你!我討厭你!「 然後,漫山遍野都是「我討厭你」的回聲。小男孩很害怕,他跑回家對媽媽說,我聽見一個小男孩說,他討厭我,很討厭我!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
  • 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但是此時孩子會反問一句:「難道不是那樣嗎?就是這樣的吧。」孩子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符合大眾的判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的處事方法,需要改變。為什麼有的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1、願望投射比如孩子希望自己成為遊戲的主角,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應該的,別人也會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孩子把自身的願望合理化,覺得他人也應該如此,是投射效應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 生活中的心理學(11)——投射效應
    悟透「投射」二字,人際關係的煩惱會少一半。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感投射會讓你的戀愛迅速升溫,不自知的相同投射,也會讓你的戀愛關係無意中觸礁。當你和女友一起走路時,你認為自己不累,理所應當的認為女友和自己一樣沒有感到累,就繼續走路……可是,你的女友真的累了。結果,你的女友怎麼生氣的你都不知道。
  • 家長根本沒意識到,「投射效應」在漸漸影響孩子,晚了就難改了
    可惜的是從小被媽媽的「投射」所影響,只能在報志願的時候,聽從媽媽的意見。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就是「指鹿為馬」和「強加於人」。當某人把他認為的理念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就是「投射效應」。比如說,你朋友覺得榴槤很好吃,她一直推薦給你,希望你可以愛上榴槤的味道。但是你根本無法接受。
  • 投射效應: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渡人
    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得意得很。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也許你會一笑而過,但蘇小妹的話確實是很有道理的。你可能要問蘇小妹的話為何有道理。
  • 投射效應,你應該關注!
    心理學上有個奇怪的效應:孕婦效應也就是投射效應!人在懷孕的時候眼裡會發現很多孕婦,你背上了路易威登,那麼你的眼裡路易威登似乎也多了起來;你開了大奔,開大奔的也就多了,甚至你經常買花,總能找到各處的花店,是不是很奇怪?其實細想一點也不足為奇,處於什麼階段,處於什麼心態,自然對那一階段的或者自己擁有的會多關注著,投射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到你關注的事物中去。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投射效應」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把自己的生活習慣或人生觀念投射給別人,比如,自己覺得好吃的食物,會覺得別人也應該愛吃;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就覺得大家都覺得自己很優秀。「投射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比如隔代教育的問題,老一輩會按照自己的傳統觀念養育孩子,與年輕一代父母產生觀念衝突,長輩往往會說「我們那個年代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
  •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投射效應
    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這就是投射效應,也是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心理學知識點。投射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相同投射:與陌生人交往時,由於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應很容易發生,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有些做生意的店主自己感到熱,以為客人也悶熱難耐,不問客人的意願就大放冷氣空調。
  • 擦亮「投射效應」之鏡:認識真實的自我,構築融通自洽的成長通道
    關於手上這張紙上的真實的自己,也許好多人會存在疑問,這是我對別人的評價,怎麼就變成了真實的自己呢?原來這些你對別人評價的性格特徵實際上是你在別人身上的投射,因為你沒有的東西是給不出去的。同樣,只有你自己具備了,才能在別人身上感覺到。雖然這種感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統統都是你在別人身上的投射。所以,認識投射的效應,了解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