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在介紹今天的投射效應之前,我先來講個關於蘇軾的小故事。
蘇軾跟佛印是一對好朋友,經常都會相互拜訪。有天,蘇軾去拜訪佛印,對佛印開了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則微笑回應說:「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蘇軾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後跟自己的妹妹說了這件事。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觀』,你看別人是什麼,自己就是什麼。」聽到這裡,蘇軾才明白為什麼佛印會說,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投射。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有將自身的特點歸因到別人身上的傾向。在對別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中,會以為他們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點,把自己的情感、特點都強加在別人身上。
比方說:
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認為其他人也在算計他;愛吃某種食物的人,會認為全部人都喜歡吃;...
心理學家羅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詢問來參加實驗的80名大學生,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
結果顯示,有48名大學生同意背著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並認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樂意這麼做。而其餘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同意這麼做。可見這80名學生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投射現象的存在。就像工作室的小夥伴經常會相互開玩笑,說「你最近又吃胖啦」、「你的頭髮有點少啊」,我們通常都會用一句「請注意你的投射」來「抵擋」別人的攻擊。
投射效應可以分為三類表現:
相同投射這種投射最常出現在跟陌生人的交往中,因為彼此不了解,所以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出判斷。例如,自己餓了,會想著客人也肯定餓了;過馬路不遵守規則,會想著別人也會這樣過等等。這都是沒有將自己和別人之間區分開來,覺得自己的感受就跟別人的感受。
願望投射這種投射就是會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別人身上。例如,父母動用一切關係將孩子送入名校,認為孩子一定會很感激自己。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或許以孩子的能力去讀名校,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情感投射這種投射具體體現在,越是喜歡的人越覺得對方優點多,越是討厭的人越覺得對方有很多缺點。就像現在的「追星女孩」,在她們眼裡,自己的偶像就是完美的,就算做錯了事,肯定也是無心之過。但如果有人詆毀她們的偶像,她們就會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回擊,甚至有可能將別人說到一文不值。
這其實是在人際交往中,失去了客觀性的認知,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對對方進行美化或醜化。
總的來說,人們更傾向於把自己作為標準,來評判別人是個怎麼樣的人,而不是按照實際的真實情況來進行判斷。所以,當對方的性格特徵跟自己很相似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做出正確的推斷。
投射是一種認知心理的偏差,過度理想化地認為別人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樣,沒有真正地看見別人,這也是很多人邊界不清的其中一個原因。
應對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質和澄清。去和你投射的人去澄清,區分你的投射和他自己本身,讓他回歸原本的面貌,你也看清楚自己的投射。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投射情況?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