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810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小美的一直都很安靜,小美的媽媽是一名老教師,她一直希望性格沉靜的小美能夠和自己一樣,成為一名老師。小美的媽媽一直把小美往教師的方向培養,要求她成績優秀、舉止得體,一直給小美規劃未來的教師生涯,寒暑假可以如何安排。但是小美心裏面卻不想成為一名老師,雖然她看起來比較安靜,但是小美有很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從小被媽媽的「投射」所影響,只能在報志願的時候,聽從媽媽的意見。
投射效應就是「指鹿為馬」和「強加於人」。當某人把他認為的理念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就是「投射效應」。比如說,你朋友覺得榴槤很好吃,她一直推薦給你,希望你可以愛上榴槤的味道。但是你根本無法接受。
這種就是生活中的「投射效應」了!聽起來是不是很強人所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的!當家長把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的他們的想法和願望,我們也是利用了「投射效應」的效果。但是「投射效應」也會有不同分類。
「投射效應」分為三種,相同投射、願望投射和情感投射。
1、相同投射: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這就是「相同投射」,你冷,你也覺得別人冷,所以你不需要問別人的意見,就把暖氣打開了。
2、願望投射:如果學生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那麼當學生收到了老師的點評時,就可能會把老師的評價和鼓勵,當成了特別關注和重點表揚,不自覺地強化了老師的期望。
3、 情感投射: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很好。因為你把情感投射到了這個人身上。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你會很難客觀地去評價他所做的事情。
很多家長都抱著「為了孩子好」的出發點,將一些習慣、觀點都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如果不當的「投射效應」會對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孩子備受壓力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事業成功,學業有成,自己的孩子也理所應當會「繼承」家長的長處。就算孩子不能超越自己,也應該和自己一樣優秀!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的期望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壓力,壓力之下孩子的學習會受到影響,發揮也會受限。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就可能對小朋友來說是「揠苗助長」。因此,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能力,合理地給小朋友設置目標和設定一個合適的期望值。
父母還會經常把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父母總是對別人的孩子比較寬鬆,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嚴格。「小紅彈鋼琴真厲害,你呢,學的真的不如一家的一星半點。」「你學學你們班的小珍,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從來不用爸爸媽媽督促。」這樣的話經常出現,也會對孩子來說,產生壓力,過多的壓力不利於成長。
還有很多家長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也會給孩子產生「投射效應」和不必要的壓力。「你看,別人都沒有咱們家那麼好的條件,吹著空調做作業。你的生活已經比很多小孩要好了。這都不能好好學習,考個高分,你真的對不起爸爸媽媽了。」
1、關注孩子的愛好,以興趣為導向
每個人所擅長的方面都不一樣。如果家長覺得練習書法能夠修身養性,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去學習書法、寫字,但是孩子對書法完全不感興趣。於是被迫坐著練習幾個小時的書法,小孩卻沒有一刻靜下心來,那真的是「事倍功半」!每個人的興趣點都不一樣,如果希望活潑好動的孩子能夠靜下心來,那應該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比如說愛打籃球的,就參加籃球活動,既可發洩體力,又可以學習更多籃球的規則和技巧。
2、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很多家長都不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使用「投射效應」!拿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也不是為了嘲笑自己家的孩子,而是為了鞭策和鼓勵。但是使用不當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我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帶他們進行社交、團體活動,從集體中收穫自信。
總而言之,「投射效應」就是把「我覺得」、「我認為」強加在他人身上的行為。只要 家長多點運用共情力,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孩子,那麼一定可以慢慢擺脫「投射效應」的!如果你也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一起討論哦!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如果您對「育兒知識」感興趣,請關注我@小心育兒說 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