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根本沒意識到,「投射效應」在漸漸影響孩子,晚了就難改了

2020-09-13 小心育兒說

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810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小美的一直都很安靜,小美的媽媽是一名老教師,她一直希望性格沉靜的小美能夠和自己一樣,成為一名老師。小美的媽媽一直把小美往教師的方向培養,要求她成績優秀、舉止得體,一直給小美規劃未來的教師生涯,寒暑假可以如何安排。但是小美心裏面卻不想成為一名老師,雖然她看起來比較安靜,但是小美有很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從小被媽媽的「投射」所影響,只能在報志願的時候,聽從媽媽的意見。

一、什麼是「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就是「指鹿為馬」和「強加於人」。當某人把他認為的理念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就是「投射效應」。比如說,你朋友覺得榴槤很好吃,她一直推薦給你,希望你可以愛上榴槤的味道。但是你根本無法接受。

這種就是生活中的「投射效應」了!聽起來是不是很強人所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的!當家長把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的他們的想法和願望,我們也是利用了「投射效應」的效果。但是「投射效應」也會有不同分類。

「投射效應」分為三種,相同投射、願望投射和情感投射。

1、相同投射: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這就是「相同投射」,你冷,你也覺得別人冷,所以你不需要問別人的意見,就把暖氣打開了。

2、願望投射:如果學生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那麼當學生收到了老師的點評時,就可能會把老師的評價和鼓勵,當成了特別關注和重點表揚,不自覺地強化了老師的期望。

3、 情感投射: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很好。因為你把情感投射到了這個人身上。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你會很難客觀地去評價他所做的事情。


二、「投射效應」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很多家長都抱著「為了孩子好」的出發點,將一些習慣、觀點都會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如果不當的「投射效應」會對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孩子備受壓力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事業成功,學業有成,自己的孩子也理所應當會「繼承」家長的長處。就算孩子不能超越自己,也應該和自己一樣優秀!其實不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的期望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壓力,壓力之下孩子的學習會受到影響,發揮也會受限。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就可能對小朋友來說是「揠苗助長」。因此,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能力,合理地給小朋友設置目標和設定一個合適的期望值。


父母還會經常把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父母總是對別人的孩子比較寬鬆,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嚴格。「小紅彈鋼琴真厲害,你呢,學的真的不如一家的一星半點。」「你學學你們班的小珍,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從來不用爸爸媽媽督促。」這樣的話經常出現,也會對孩子來說,產生壓力,過多的壓力不利於成長。

還有很多家長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也會給孩子產生「投射效應」和不必要的壓力。「你看,別人都沒有咱們家那麼好的條件,吹著空調做作業。你的生活已經比很多小孩要好了。這都不能好好學習,考個高分,你真的對不起爸爸媽媽了。」

三、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投射效應」?



1、關注孩子的愛好,以興趣為導向

每個人所擅長的方面都不一樣。如果家長覺得練習書法能夠修身養性,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去學習書法、寫字,但是孩子對書法完全不感興趣。於是被迫坐著練習幾個小時的書法,小孩卻沒有一刻靜下心來,那真的是「事倍功半」!每個人的興趣點都不一樣,如果希望活潑好動的孩子能夠靜下心來,那應該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比如說愛打籃球的,就參加籃球活動,既可發洩體力,又可以學習更多籃球的規則和技巧。

2、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很多家長都不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使用「投射效應」!拿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也不是為了嘲笑自己家的孩子,而是為了鞭策和鼓勵。但是使用不當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我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帶他們進行社交、團體活動,從集體中收穫自信。


總而言之,「投射效應」就是把「我覺得」、「我認為」強加在他人身上的行為。只要 家長多點運用共情力,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孩子,那麼一定可以慢慢擺脫「投射效應」的!如果你也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一起討論哦!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如果您對「育兒知識」感興趣,請關注我@小心育兒說 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這些知識。

相關焦點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投射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比如隔代教育的問題,老一輩會按照自己的傳統觀念養育孩子,與年輕一代父母產生觀念衝突,長輩往往會說「我們那個年代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這些都是「投射效應」的例子,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觀念、特點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家長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性格、喜好、觀念、情緒、追求等心理特徵歸屬到孩子身上。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這些都是「投射效應」的例子,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觀念、特點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家長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性格、喜好、觀念、情緒、追求等心理特徵歸屬到孩子身上。
  • 「投射效應」正在傷害孩子,可許多家長都掉入「坑」中,卻不自知
    前段時間因為節日的原因,家裡的幾個親戚就聚到了一起,之後就開始閒聊,可是在談論到每一個家庭孩子的未來時,所有的親戚都開始唉聲嘆氣。家長將自己的觀念強制性的壓在孩子的身上,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投射效應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
  • 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先了解「投射效應」,再去引導
    沒錯,一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人際關係必然會受到影響,其事業發展也會受到阻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恰恰是這種人,在斥責這些孩子的不當行為之前,我們更應該去反思一下家長在其中又起到哪些推波助瀾的影響。不知你了解過「投射效應」沒有?
  • 投射效應:孩子是一面鏡子,一眼看過去其實都是家長的樣子
    這樣的一種效應放在教育當中也是如此,很多的家長在教育當中就一直貫徹著這樣的投射效應,對於孩子的成長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舉例來說:朋友的妹妹性格一直都非常的安靜,現在是一位人民教師,而她從小到大的人生軌跡都是按照她媽媽設計和安排好的。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需小心「投射效應」,掩蓋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投射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擁有這種心理現象的人們通常對自我認知的感覺非常良好,不僅自己非常肯定自身的想法,而且會認為別人也會認可自己的想法。
  •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家長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時候,單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並因此進行自以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會取得進展,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那麼,投射效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點歸結到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施加給別人,引發的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也就是說,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理解並接受。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1、家庭環境影響許多家庭孩子都很少,最多也就是兩個,所以那麼多家長,對於幾個孩子肯定是又疼又愛,這就使得孩子一度被滿足,包容,犯錯了也不知道,習慣性接受,自然容易形成這樣的心理習慣。2、潛意識所致其實孩子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童言無忌」,由於潛意識的思想,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別人,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
  • 孩子愛挑別人毛病被「孤立」?「投射效應」教其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記"投射效應"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投射效應"?父母該如何認識到"投射效益"的重要性?一、"投射效應"是什麼?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投射效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幫助父母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二、為什麼"投射效應"在教育中很重要?
  •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導讀: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投射效應,你應該關注!
    心理學上有個奇怪的效應:孕婦效應也就是投射效應!人在懷孕的時候眼裡會發現很多孕婦,你背上了路易威登,那麼你的眼裡路易威登似乎也多了起來;你開了大奔,開大奔的也就多了,甚至你經常買花,總能找到各處的花店,是不是很奇怪?其實細想一點也不足為奇,處於什麼階段,處於什麼心態,自然對那一階段的或者自己擁有的會多關注著,投射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到你關注的事物中去。
  •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控制欲太強,謹防投射效應對孩子造成傷害
    記得有回去朋友家做客,他的孩子當時正在客廳玩玩具,朋友覺得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就應該去別的地方玩,不能在客廳玩玩具,這樣會給客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他就說到:「兒子,家裡來客人了,你去別的地方玩。」回想起來,其實朋友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家長,在家中孩子做什麼事情,他都要去管,曾經有勸過朋友好好地和孩子解釋一下,尊重孩子,可朋友根本就沒聽,他總說孩子太小,聽不懂那麼多的道理,只要按照他做得就行,他是父親不可能害孩子。
  • 別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產生距離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費盡心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來走,並且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行加到他們身上,認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需要尊重,打著為孩子好的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投射效應)
    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人們在對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通常主觀地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認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同樣也很優秀,等等。
  • 身邊的心理學:不要被投射效應所煩惱
    我們現實生活中,投射效應經常煩惱著我們:如,張三與李四私下聊天,他們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特別是其中一人與我有疙瘩,更是容易猜疑;又如領導這次不推薦我去參加營銷推介會,是不是上次我對他講話不尊重。如何避免投射效應影響我們現實生活,本文進行討論研究。一、投射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一)人的性格。性格多疑的人,比較容易產生投射效應,往往猜疑他人心理。
  • 投射效應的最佳應用方式:「你什麼都不用改,我來適應就好」
    就是心理學的「投射效應」。01投射效應的表現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分為兩種:感情的投射,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揣度他人,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規劃他人的思維軌跡。盲目的投射,缺乏客觀的認知性,對自己的喜惡過分誇大。在家庭生活及與人交往中,想要擁有愉快的相處模式,首先要學會給予對方正確的投射方式而非按照自己喜好。投射效應告訴我們,無論自己是何種心理特徵都不能隨意投放給他人,隨意投放往往適得其反。比如,如果想讓老公經常洗碗,不能直接抱怨說他總是洗不乾淨。也不能直接說,他洗不乾淨的原因是方法錯誤。應該是自己這樣的。結果老公非但不領情指正,往往會直接當上甩手掌柜,撂挑子了事。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其實父母已經踏入「投射效應」陷阱了:為什麼孩子的理想,就必須要和父母一樣呢?這只不過父母踏入「投射效應」陷阱。「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以己度人,認為自己身上有某些特徵,別人也一定有類似的特徵,然後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志等,投射在別人身上。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於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熱情推薦芹菜,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這樣的錯誤,「以己度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
  • 心知識 |「矛盾」大多產生於無形的「誤解」-心理投射效應
    原來這種心理投射效應在我們生活裡無處不在。說到投射,我想OH Cards歐卡是最簡單有趣又專業的呈現了,歐卡也叫潛意識投射卡,由德國的人本心理學碩士莫裡茲·艾格邁爾和墨西哥藝術家伊利·拉曼共同創作而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加拿大被用來作為心理學諮商工具。至今已至少21種語言的版本,在全球各地被廣泛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