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巖松關於教育的一段視頻火了。他從自身經驗出發,悟出了自己的育兒哲理。
他說,現在最大的課程是如何當父母,而當父母最大的挑戰是:你在做什麼。
他喜歡音樂,他也從來不強迫自己的兒子要像他一樣喜歡音樂,兒子卻在他的影響下也愛上了音樂;
他兒子一回家,他和愛人就總在看書和運動,最後兒子就住在了像書庫一樣的床上,並且和父母一樣酷愛運動;
白巖松在視頻中,還分享了和兒子相處的一個細節。有一天晚上,他們乘電梯上樓回家,出電梯前,白巖松沒有直接出電梯,而是按了樓層1的電梯按鍵再回家。
兒子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說:因為現在是晚上,回家的人很多,這樣可以讓下面的人更快地乘上回家的電梯。
兒子沒有說什麼,可是後來,白巖松發現,每次乘電梯,兒子都會搶先去摁「1」。
看,這就是言傳身教,不需要擁有多麼高深的育兒理論,只需要父母做好自己就可以。
其實,孩子的未來什麼樣,取決於父母的現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兒科醫生布雷澤爾頓教授說:「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想孩子因為自己的大吼大叫而付出代價—十年以後,他們可能會聽到孩子用一模一樣的音調對他們吼叫。」
「更糟糕的是,有時候,父母會從青春期孩子的吼叫中聽見當年自己父母的聲音(那些曾經對著自己吼叫過的人)」
俞敏洪曾說: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親子關係就是複製關係,原件的品質決定著複印件的質量。在親子關係中,也一定是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孩子。
故事大王鄭淵潔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講過他和兒子之間的一件事。
1986年,鄭淵潔從國外買回一臺電視,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電視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兒子當然很高興,滿心歡喜想回家看電視,然而,鄭淵潔並沒有把電視裝在自己家,而是開車前往父母家,把電視送給了他們。
兒子不解,鄭淵潔趁機給兒子上了一課,他說,理論上,爺爺奶奶沒有咱們在這個地球上生存時間長,以後我們看原子彈電視的機會都有。
這一番話,被小小年紀的鄭亞旗記在了心裡。幾天後,鄭淵潔買了對蝦給兒子吃,由於對蝦很貴,自己捨不得吃便把蝦夾給了兒子,鄭亞旗卻堅決不吃,並說:
鄭淵潔,你把這個對蝦給我吃掉,我告訴你,我將來吃原子彈蝦的機會都有。
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父母的好的言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給予孩子滋養。
好的父母,助力孩子成才;差的父母,在慢慢毀掉孩子。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一戶人家祖孫三代同堂。奶奶老了,走不動了,年輕的父母覺得她是一個負擔,決定把老人丟棄到大山裡。
一天晚上,他們叫上兒子,一起把老人裝進一個大竹籃裡,抬進大山。
當他們正準備把老人扔下不管時,他們的兒子在旁邊說:「爸爸媽媽,你們把奶奶丟在大山裡,這個大籃子就不要丟了。」
爸媽感到很奇怪,問兒子:「為什麼要把籃子帶回家?」
兒子回答:「等你們老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籃子抬你們進山啊。」
爸爸媽媽聽了,立馬慌了,趕緊把老人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有人說,模仿是人類行為的基本來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照單全收。
有一個國外的公益視頻,讓人印象深刻。
在視頻中,每一個行為不當的家長後面,都跟著一個有著同樣表情、說著同樣的話、做著同樣行為的孩子。
母親在自動扶梯上吸菸,並把菸蒂踩在地上,身後的女兒學得有模有樣;
丈夫對著自己的妻子怒吼,把她逼到一個角落,對著她揮舞著自己的拳頭,而他的兒子也同樣用拳頭衝著自己的媽媽;
父親對著一個人,用食指指向他,憤怒地、面目猙獰地說:滾回你的國家去!身後的兒子,也馬上對著那個人做著與他父親一致的言行...
視頻的結尾說,孩子,有樣學樣。是的,什麼樣的父母,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想要孩子優秀、成才,父母又怎能為所欲為呢?
國學神童李尚容最近一段時間又火了。
她5歲時就已經認識4000多個漢字,背誦700多首古詩詞;
6歲參加央視《向幸福出發》的錄製,節目中引經據典,聰慧可愛,節目播出後,引起強烈反響;
7歲參加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錄製面對詩詞題目,對答如流獲「詩詞達人」稱號。
當然,孩子的優秀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培養,李尚容能有這樣的成就,和她的父母有很大關係。
李尚容的媽媽,是一位聲樂老師,對音樂十分熱愛,懷李尚容的時候,經常聽古典音樂。她自己也會讀一些諸如《黃帝內經》類的傳統書籍。
李尚容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師,平時更是書不離手。
由此可見,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要以同樣的要求對待自己。
1.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有個段子,說有個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媽媽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地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雖說童言無忌,但要想孩子優秀,父母首先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勤勉自律,才能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2.不要忽視生活中的教育細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多時候並不是要像老師對待學生那樣通過上課、講大道理的形式,而是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小細節,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
演員孫儷這點就做得很好。曾經等等拿著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麼橘子要剝皮呢?」這樣的問題,換作普通的媽媽也許會覺得不耐煩,敷衍了事。可是孫儷卻通過這個生活細節教育兒子:「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
3.用引導和薰陶代替強迫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時候孩子太過貪玩而不好好學習,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採取強制手段,強迫孩子學習。
然而強迫教育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易使孩子產生反叛心理,破壞親子關係。
這時候,父母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智慧,不妨自己先學習,慢慢引導,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時間長了,孩子耳濡目染,壞習慣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的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的優點和缺點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
曾經聽說過一句話: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我相信人人都想成為一流的父母,然後培養出一流的孩子。
正如楊瀾所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先做好自己,成為好的父母、孩子的榜樣。我相信,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